原标题:新金融,金融科技的终极形态
文/孟永辉
以蚂蚁金服、京东数科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巨头的上市遇阻,彻底浇灭了以科技作为幌子,继续从事金融业务的最后一丝希望。于是,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转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技玩家,真正意义上的以科技为主导的金融科技发展新模式开始出现。
乍一看,以科技为金融科技的终极追求是无懈可击的。它既可以摆脱金融的监管,又可以享受到新技术发展的红利。然而,如果仅仅只是仅仅因为如此,就将科技看成是金融科技的终局,未免有些太过简单和武断了。
同简单地将科技看成是金融科技的终局不同,我更加愿意将金融看成是金融科技的终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金融和科技两种元素的巨大能量。简单地将科技看成是金融科技的终局,仅仅只是躲过了监管,却无法真正将金融和科技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到最大。
说到底,这种发展模式依然还在延续上半场的发展逻辑,玩的是“躲猫猫”的游戏,等到监管一放松,金融科技的发展依然再度踏入到以金融为主导的死胡同里。而只有真正将金融看成是金融科技对终局,金融科技的发展才能彻底摆脱以往的发展套路,真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需要明确的是,现在的金融早已不再是我们所认为的传统意义上的金融,而是变成了一个全新的存在。也就是说,真正以新金融为终局的金融科技的进化模式,才能真正跳出传统的发展模式,真正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
那么,新金融何以能够成为金融科技的新终局呢?
我认为,新金融业已成为一个金融与科技 融合的产物,是关键所在。
回顾互联网金融时代和金融科技上半场的发展,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感觉到,金融是金融,科技是科技,是一种常态。
当金融与科技依然割裂,带来的一个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它们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它们之间结合衍生而来的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事实上是一个主次不分的状态。这是我们看到互联网金融时代和金融科技上半场出现如此多的乱象的根本原因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当金融与科技两种元素的主次不分,那些占据了试图通过科技的手段来享受金融红利的玩家,必然会将科技看成是主导的,金融看成是从属的。于是,披着科技的外衣,继续从事金融的买卖,便成为了一种必然。以蚂蚁金服、京东数科为代表的玩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诞生的。
很显然,如果我们将科技看成是金融的终极归宿,那么,等到最后,玩家们必然还是会陷入到披着科技的外衣,继续做金融买卖的怪圈里。从底层逻辑来看,这与上半场的金融科技是没有本质区别的。长此以往,那些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和在金融科技上半场出现的乱象,必然还会出现。
因此,我们必然需要为金融科技寻找新的归宿,让它可以跳出传统的发展模式,真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新金融,当仁不让地成为了金融科技的终局。
同简单地将科技看成是金融科技的主角不同,新金融关注的是科技与金融行业的 融合,但是,金融却是这种融合背后的最终呈现形态。
从表面上看,以科技为金融科技的终局与以金融为金融科技的终局,并不存在本质区别。事实上,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当我们以科技为金融科技对终极归宿时,科技是主导性的,金融是从属性的,这就预示着玩家们是无法形成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的。
因为科技需要与具体的行业实现 融合,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最大的功能和作用,才能真正找到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
这时,玩家们依然还是需要从事金融的买卖,而科技在这个过程当中,依然承担的还是营销噱头的角色。金融科技的进化,依然没有跳出原有的套路和怪圈。
反之,如果我们以科技为金融科技的终极归宿时,科技则是从属性的,而金融则是主导性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科技承担的仅仅只是与金融实现 融合与改造的角色,而金融才是它的终极呈现形态。
当新技术完成了对于金融行业的 改造之后,金融行业不仅可以将以往的商业闭环运行得更加完美,而且还可以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找到新的商业闭环。
我们看到的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于传统金融闭环的优化与提升,正是将传统的商业闭环运行得更加完美的体现;而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技术与金融的完美融合,则是为金融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找到了新的商业闭环。
这时,真正承担主导角色的是金融玩家,他们所做的依然是金融的买卖,科技仅仅只是他们更好地从事金融买卖的工具和手段而已。同时,科技扮演的不再是一个幌子和噱头的角色,而是真正成为了金融的改造者和赋能者,金融与科技的关系,真正得到了厘清。
除了新金融表现出来的金融与科技关系的厘清之外,它能够承担起金融科技的未来,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让金融与科技的有了“交点”。
当下,无论是科技,还是金融,都在发生一场深刻而又全面的数字化的浪潮和嬗变。科技趋向于数字化同时,金融同样也趋向于数字化。数字化,成为金融与科技共同的目标和方向。
换句话说,金融与科技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存在,在数字化的身上找到了共同的归宿。那么,当金融与科技在数字化的身上有了“交点”之后,它们呈现出来的状态是什么呢?
我认为,还是一个行业形态,特别是可以将科技与金融的功能和属性都能够完美发挥的行业形态。
于是,新金融,成为了金融与科技两种元素“交点”的外在新形态。
当越来越多的金融科技玩家开始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科技身上,甚至开始改名成为某某科技的时候,事实上再一次陷入到了以往的怪圈之中。从表面上看,他们躲过了监管,但是,同样将自身带入到了死胡同里。
真正以新金融为金融科技的终极形态,跳出以科技为终极追求的乌托邦式的发展模式,才是金融科技最完美、最具想象力的新未来。
—完—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战略咨询顾问。长期专注行业研究,提供 思考与硬核干货。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