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肉也能减碳排?

原标题:少吃肉也能减碳排?

今年气温异常多变,极端性气候现象频发,高温、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应接不暇。据统计,国内仅在4-9月份就迎来了17场中级以上的龙卷风,而最让人心有余悸的是河南大降水引发的洪灾,北涝南旱的气象也刷新了很多人的认知。而国外,极端天气带来的高温、澳洲燃烧了近七个月的森林大火、欧洲多个国家洪水肆虐,自然灾害也不少。

地球的南北两极的温度也在不断上升,很多冻土与冰架开始融化,北极熊的活动范围大大地减少。很多读者可能在热搜中都看到过一张北极熊照片,瘦骨嶙峋的北极熊在一块浮冰上无神的张望,令人揪心。而在南极,气温已经突破了20℃的极限值。

全球变暖下的趋势下,带来的气候灾害不少,人类深受其害。保护地球不再只是环保人士积极呼吁,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关注地球的气候与生态。关于减少碳排放,除了工业制造、生产方面的限排,也有一些声音呼吁让改变餐桌食谱,减少红肉的食用。吃不吃肉和减碳排有关系吗?

被忽视的畜牧业碳排放

谈及碳排放,大家的印象是燃料能源的燃烧排放应该是最大的来源。我们知道工业革命后,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来进行生产、制造、运输等,使得原本埋藏在地下本来几万年才会重见天日的碳几十年就被燃烧,排放到大气中。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的增大,也扩展到一些森林、草原等原本被植被覆盖的土地,除了占用土地之外,也有一些森林树木作为生产资料使用,大自然的这部分固碳植被也被破坏。

交通运输、化石燃料燃烧等人类的各种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幅增加,改变了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地球的温室效应异常增强最终带来了全球的气候变化。在追踪人类活动中碳排放的足迹中,饮食结构中的肉食也因为“贡献”突出,被单独领了出来。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07位科学家撰写的一份报告称,西方以肉食为主的饮食正在加速全球变暖。我们知道欧美的饮食结构独特,主食以红肉为主,对于我们这种中国胃来说,没有谷物主食只吃肉的生活简直是遭罪。大家伙都有过这类经验:过年期间大鱼大肉地吃几天,肠胃油腻难受得要死,常年的这种饮食方式简直无法想象。

过量的红肉饮食不仅仅是身体遭罪,对于环境来说负担也很大。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研究报告中显示,畜牧业是食品系统中排放量最大的部分,欧盟肉类和乳制品公司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超过欧盟内所有汽车和货车的碳排总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约为7.1 Gt二氧化碳当量,占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5 %左右,而整个粮食体系的碳排放占比超过30%。

畜牧业中主要的碳排放来自:养殖动物肠道中的发酵气体、甲烷等,动物粪便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甲烷等温室气体,以及粪便还田中排放的一氧化二氮等。据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统计,1公斤牛肉会产生32.49千克二氧化碳,碳排放排名前五的食物分别是牛肉、羊肉、黄油、贝类、奶酪。饮食结构中的肉类供应充足、丰富,而不断扩大的畜牧业已经成为环境的一个噩梦,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相当广泛。

畜牧业的整改与变化

畜牧业的碳排占比在各项研究中逐渐崭露头角,成为环境部门重点关注与积极改变的部分。目前,各国主要的畜牧业主要是通过以下的方式来调整减少碳排放:

1.改变动物饲料结构配比,通过合理调配日粮精粗比、使用营养添加剂、推广秸秆青贮、氨化等措施减少动物肠道发酵甲烷产生。

2.对动物粪便进行处理,应用沼气工程回收利用甲烷、覆盖露天贮存的粪污、粪便堆肥处理等措施减少粪便处理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3.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IPCC调查报告显示,提高家畜生产力可以减少动物肠道甲烷排放总量的10%~30%。

肉食是现代人餐桌上必备的食物,对于有些无肉不欢的人来说,不吃肉就毫无生活的乐趣了。而在国外肉食是作为主食,让人们不吃肉或者是减少吃肉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过对于国人来说,可食用的食物种类繁多,我们的主食也是谷类为主,调整饮食结构对于我们来说相对比较容易。

这些年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不断普及之下,大家都知道过量使用红肉类本身意味着风险,畜肉类的脂肪以饱和脂肪酸为主,即使是猪肉中的瘦肉隐性脂肪也占28%。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来看,控制红肉的摄入也十分有必要。如果对饮食口味方面没有很大的要求,也可以选择少吃肉,毕竟肉类买卖减少是最快的减碳措施。

当然对于大量的无肉不欢人群来说,也可以尝试一些可替代的人造肉,人造肉近些年来的发展,口感和风味已经越来越像真肉味,很多人已经尝试过人造肉了,人造肉也从新闻中走向人们的餐桌上。

可替代的“肉食”产品

人造肉的市场还是很火爆的,2019年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一家美企在纳斯达克上市。人造肉的市场开始火热起来,尤其欧美国家,在十年前就开始了人造肉的探索。无论是因为环保人士、素食主义者的呼唤,人造肉都成为了一些人餐桌上的新选择。

主流的人造肉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植物蛋白制成的“植物肉”,一种是利用生物技术将动物干细胞培养出来的“实验室肉”。

其实“植物肉”这种东西,最早的形态大家伙可能都吃过,在国内的许多小吃零食中经常能看见,将豆制品制成各种肉类的口味食品。植物肉原材料基本上都是豆类为主,经过挤压、膨化等工序,辅以调味品加工成类似肉类的味道,这种“植物肉”还是跟真实的肉有一点点口感的差距,不过味道还是比较相似的。嘴巴不挑剔的话,几乎没啥影响。汉堡王、麦当劳、肯德基等大型速食连锁品牌已经有植物肉汉堡等产品,国内的初创植物肉公司也在很多网红餐厅落地植物肉产品,一些网红餐厅的小笼包、馄饨等产品用到的材料都是植物肉。

而实验室的人造肉目前技术不够成熟,生产的成本较高,商业化落地的产品较少。市场的反响也没什么热度,很多消费者都会有这种想法:有真肉,为什么还要吃人造肉(实验室肉)呢?这种肉安全吗?“实验室肉”的市场教育并不充分,因此市面上常见的人造肉多以“植物肉”为主。当然,人造肉的目标人群从来不仅仅是素食主义者,对于追求健康饮食的肉食者来说,人造肉也是个很好的替代品,既照顾了嘴巴也照顾了身体,一举两得。

饮食结构调整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改变多年的习惯对很多人来说很难,更别说以西方为主的现代营养学对红肉营养价值的极大鼓吹。首先需要承认的是肉类的蛋白质对于人类来说是很有价值、很重要,但是家禽以及水产类的肉类蛋白质也可以满足健康的需求,禽类、水产类一直都是以高蛋白、低脂肪、高营养而著称,是可以代替红肉的营养价值。以红肉为主食的消耗大拿欧美更需要担起责任,去改变国民认知和饮食习惯。

很多素食主义者可能都看过纪录片《地球公民》,这个片子在笔者看来有点重口,甚至有点吓人,里面展示了很多屠宰动物的场景,我们可以在片子中看到动物从出生到餐桌的全过程。纪录片中有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大意是:如果人类吃肉不是简单地从超市货架上拿取,而是参与整个动物的屠宰过程,经历剥皮、分割、清洗等流程,那么很多人都不会选择去吃肉了。

屠宰工业化的极度发展让肉类的获取简单容易,很多在城市出生的孩子对肉是怎么来的完全没有概念。我们在货架上看到的是一块块整齐的肉块,肉等于是像蔬菜、零食等物品一样的存在,让人很容易忽视它的来源,更不可能会等同到生命的价值上衡量。很希望大家看看纪录片《地球公民》,得到一些生命的启发。这个纪录片可能会让你的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少吃肉的出发点可能不仅仅是从健康的层面,也可能会从生命的角度选择少食肉或者不吃肉。当然也不是绑架谁,看完纪录片之后无论是什么饮食选择,健康和合适最重要。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1-10-28
少吃肉也能减碳排?
当然对于大量的无肉不欢人群来说,也可以尝试一些可替代的人造肉,人造肉近些年来的发展,口感和风味已经越来越像真肉味,很多人已经尝试过人造肉了,人造肉也从新闻中走向人们的餐桌上。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