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安静地听着风声也是好的
文|李北辰
在《姑娘们,愿你成为女猎人》的文章后台,看到一条留言。
能被这篇文章触动,她大概是个有故事的女同学。
我不清楚她故事的细节,只是很开心,自己能以文字为契机,轻轻介入她的人生轨迹,甚至轻微对这道轨迹发起温柔一击,让它稍稍向着更笃定的路途前进,无论这条道路最终通向哪里。
不只是她,今年夏天,很多读者的留言,有的如春风,有的似秋收,有的像暖冬,皆让我欢喜,谢谢你们。
我不知道你们的具体故事。
我今天想告诉你我的故事。
柠檬
如果你是今年夏天才关注我,那么除了“Hi,nice to see you”,我还想告诉你,除了你最近看到的关于“科学,观念,与诗意”的作品,这里还曾有过几百篇……怎么说呢,垃圾。
它们是过去6年我写的与科技互联网相关的广告软文。
不同于你常读到的那种“神转折式”软文,至少在我从业的岁月,科技自媒体的软文通常都比较硬,很多时候你得从头舔到尾。
6年不辞劳苦,我已舌根发麻,甚至一度丧失文字品味。
它们毫无美感,卖相丑陋,字与字,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空隙里,无一不像是藏匿着沤了多年的包皮垢,味道恶臭,令人作呕。
它们是我亲笔制造的文字垃圾,我把垃圾卖掉换成了钱,钱换成了房,房又换成了钱,但它们终未兑换成任何值得珍视的东西——我是说,丰沛的智识收获,难忘的情感体验,或者其他让我稍感不枉此生的瞬间。
尤为荒诞的是,只有我身边亲朋才知道我对物欲要求之低。即便如此,或是惯性使然,或是已内心灰败,我还是一次次僵硬地对客户说:“可以,有档期,最晚哪天交稿”。
如此这般,日复一日,入行伊始的欣喜被“不安”深埋谷底,起初我不甚明了它具体名为何物,后来在被甲方按在地上狂草的过程中,它的名字“日”渐明朗:尊严。
所幸命运自有时间表。
今年夏天,某些人(特别感谢 Flora 和阿龙),某些事的出现,让我倏然发现:在34岁的年纪,我也依旧对那个曾经栖息过的更纯粹的精神家园怀有乡愁。
在那里,我曾视文字如琴弦,悉心撩拨音律韵脚,直至文字淙淙作响。
但如今屏息凝听,唯有金币掉落口袋的声响。
于是我想离场。
而任何体面人,都会在离场前做最后一件事:把周围垃圾带走。
今年夏天我拒绝了所有商业约稿,还把此前几百篇垃圾通通删掉,不只是微信,在全网几十个平台,我能删的都已删,这花费了我20多天,你可想垃圾之浩繁。
当我清理完,麻木的味蕾如获新生,舌尖到口腔的愉悦,仿佛夏日傍晚喝了一大口加了冰块和柠檬片的汽水。
知识
汽水喝完,接下来我有何打算?
且慢,我想先做点铺垫。
就像我最喜欢的中文作家李海鹏所言,“我除了不想过别人都过的那种丑陋生活之外,没什么理想。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我不在乎。我就是不想活得像个死人。有些人就是活得像死人,我对人生的想法就是活得像个活人。”
毕业至今,我当过图书编辑,做过文化记者,科技记者,然后就是6年自由撰稿人。
每次转行的因缘,除了鬼使神差,唯有兴趣使然。
比如从文化记者转向科技记者,是因为7-8年前,作为一个张口闭口博尔赫斯赫尔曼黑塞索尔贝娄EB怀特威廉福克纳凯鲁亚克菲茨杰拉德的文青,我在偶然间看过几本与科学相关的书籍后,才恍然意识到:脱胎于科学思维的技术,才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推动力,人类历史的界碑应以每次技术跃迁为关键节点,而并非以观念系统为代表的“文化”,只有技术变革的按钮方能触发不可逆的历史进程。
随后几年,借工作之便,我走访过很多国内外科技企业,所见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
最近几年,我也大幅更新了自己的知识观。
我认为最合格的读书人,应该严格按照——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文艺——的先后次序,层累式地搭建自己的知识地基(具体逻辑可参见我写的《为什么技术这么先进,却还是老歌好听》,不再赘述)。
最重要的地基就是数学和物理学,每一个将自身知识体系夯实在它们二者之上的人,都是最有资格对这个世界发言的人。
即便你没有勇气涉足数学和物理,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枢纽,生物学(尤其生命科学)也是你必须跨过的门槛。因为生物学再往上的知识地基是如此不牢靠,随时可能坍塌。
比如“所有模型都是错的,其中有些是有用的”经济学;屡次陷入“不可重复危机”的心理学;“任人打扮成小姑娘”的历史学;连基本共识都没有的政治学……它们是学科,不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
它至少有明确的“进步”方向。每一位活着的顶级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所掌握的知识,都要超过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位死去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
其他领域可不这样。
很多社科学者至今还在研读轴心时代的著作,将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话奉为圭臬;在文艺领域,更是没有哪个妄人敢宣称自己的音乐比巴赫棒,自己的小说比赫尔曼·黑塞好,自己的电影比小津安二郎强。
事实上,如果说使用数学的程度,决定了一门学科的可靠性程度,那么文艺显然是最不可靠的。
可惜在现实中,大多数人的知识地基,不是“从数学到文艺”,而是恰好反过来,“从文艺到数学”。除了文艺作品,能读点经济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人,已算涉猎甚广,能跨越生物学门槛的人非常少。
更有许多“读书人”,终其一生的阅读视野都停在文艺上,最终只能当个文青。
比如年轻时的我。
虚无
如今我已不再年轻,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却依旧率性。
归根结底,我甘愿沉醉于虚无。
这种虚无不再是年少时安抚落魄和荷尔蒙的情绪工具,而是如今自视洞悉世事无常后的唯一选择。
哪怕从科学视角,四法印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也是对的。
原始佛教里的“无常”本就指物质的流动性,万事万物都是瞬息万变的临时聚合体。组成你我生命的每个粒子都是环境中因缘际会而来,你我死后它们也只是回归环境而已。
有段时间,我的微信签名,是一位生物学家在野外偶然听一个护林员用对讲机讲的话:“发现阿格尼斯溪有一只死麋鹿,分解得很好。完毕。”
“Dead elk in Agnes Creek decomposing nicely. Over.”
嗯,nicely,死亡了,分解了,但这也很好。
诸位——如果你的知识体系真能像我刚才说的次序搭建,最终一定会获得两种能力。
1,不评判:当你越知道“现实”由何而来,越知道万事万物演化至今的全过程,就会越来越具备上帝视角,越来越慈悲,对他人和世界就越来越难下价值评判。
2,不在乎:当你越知道“现实”由何而来,就越觉得自己无足轻重,茫茫宇宙,恒星都恰似昙花一现,何况你我,任何让你悲欣交集的“冥冥之中”,都只不过是大尺度下的阴差阳错。
倘若你能做到“不评判+不在乎”,内心除了通向虚无,不会有第二条路。
所幸虚无不代表“无意义”。
科学无法提供意义,它只告诉你在可观测尺度下的世界如何运行,没告诉你知道后该怎么办。
哲学能够提供意义,可惜被科学挤到逼仄角落里的哲学流派纷纷告诉你:这个世界没有意义。
归根结底,就像《霸王别姬》里,师傅告诉徒弟:“这人啊,得自己成全自己。”
成全
我用什么方式成全自己呢?
无非是那些会被嘲讽为不切实际,却仅仅是因为大多数人感到无法企及才加以嘲讽的东西:自由,智识,激情,悲悯,优雅。或者类似夏天加了冰块和柠檬的汽水的东西。
除此之外,我还甘愿用一切身外之物,换取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种句子的能力。
正如你所见,在我成全自己的意义里,并未给“工作”留有太多余地。尤其是做了6年的自媒体,让我对“出卖时间”这件事心存芥蒂。更尤其当你知道我物欲之低,就会知道我真的没有什么经济压力。
但周围人还是劝我再“干点啥”。
毕竟作为群居动物,哪怕是为了身心健康,人也总得“干点啥”。何况对于像我这样的时间管理者,如果所有时间都强行分配给“意义”,按照心理咨询师的说法,可能会让我“更不快乐”。
因此,即便这里的“干点啥”可能攀不到“生命意义”的高度,却依旧可以成为寻找“生命意义”的荆棘路途中,山涧的鸢尾花,云谷的知更鸟。
那干点啥呢?
我脑海里第一个想法就是去NGO。用我一个前自媒体同行的话说,去NGO对我来说比较“自洽”。
如果你问我有啥更具体的想法,那就是它最好与基础科学或者医学(尤其精神类)相关,这是我当前最大智识兴趣所在。
如果哪位朋友有这方面的资源,烦请给我留言,在此先道声感谢。
如果没有这样的NGO,我也希望能去一个能让我的文字自由驰骋的地方,地方越大越好。
如果没有这样的地方,那么安静地听着风声也是好的。
作者:李北辰,独立撰稿人,关心科学,观念,与诗意。同名微信公众号:李北辰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