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分布式云“走上台面”,是未来吗?
文丨智能相对论
作者丨陈选滨
2021,分布式云火了。
4月,在第二届华为云TechWave全球技术峰会上,华为云重磅发布分布式云全系列产品组合(含智能边缘小站IES等),进一步夯实分布式云×云原生的基础理念。
5月,在浪潮云业务战略发布会上,浪潮云重点推出“分布式云+”行动计划——1+2+N+生态,并宣告已于2019年在国内定义分布式云、完成中国最大分布式云升级,2020年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分布式云骨干体系等多项重要战略进程
以上可见,国内两家领先云厂商相继将未来的战略重点聚焦分布式云,基本奠定了分布式云的市场地位,也意味着我国的云计算市场逐步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
在年前,Gartner发布了2021年顶级战略技术趋势,分布式云连续两年(2020-2021)入选,被认定为云计算的未来发展方向。
据Gartner预测,到2025年,超过50%的组织将在其选择的地点使用分布式云,从而实现转型业务模式。
那么,从行业放眼市场,分布式云的走红将意味着什么?此前,云计算悬而未决的难题是否能在分布式云的部署下找到进一步解题的思路?
分布式云, 走上台面
2019年,分布式云被提出。同年,Gartner在其研究报告《Define and Understand New Cloud Terms to Succeed in the New Cloud Era》中,进一步定义分布式云:指云服务提供商将公有云服务分发到不同的物理位置,由CSP统一负责云服务的运营、治理、更新和演进,将云服务交付地理位置作为其定义一部分的云模型。
在国内,浪潮云作为最早部署和升级分布式云的云服务商。历经多年的积淀与发展,分布式云逐步成为云计算市场主流迭代方向。
回顾十年来的云计算市场,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一个焦点成为云服务厂商争先部署和迭代的导向。从私有云到公有云,再到混合云,同时也涉及边缘云、专属云等,随着云服务市场需求越来越复杂,云服务进入了现在的分布式云阶段。
从发展历程来看,分布式云是混合云的进阶,由混合云演化而来,又区别于混合云。区别两者之间的意义,混合云解决了云资源的配置问题,企业可以按需匹配云资源、拓展云资源;分布式云解决的则是云资源的位置问题,帮助企业完善多云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强化混合云的优势,减少异构问题、安全问题、数据冗余等等。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当中,分布式云这个概念很容易被误解为分散的多个云资源组合,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们不妨从三个层面来重新了解一下分布式云。
1.本质还是一朵云。
与混合云一样,分布式云面向的依旧是多云模式,一般包括中心云、本地云、边缘云等等。但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多云管理,分布式云会比混合云更强调统一架构、持续迭代。
简单理解,就是把所有云都集成在一个架构内,实现统一管理。如今,这在浪潮云、华为云、阿里等云服务厂商的云体系内都很常见,也是他们致力于打造分布式云的方向。比如,浪潮云此前提出的“1231”业务战略,其中“1”代表的就是一个统一架构,以此来承载多云管理职能。
2.核心在于解决云资源的位置问题。
在混合云阶段,多云战略已经逐步演化成为各大云服务厂商和企业的常态。据IDC2020年相关报告显示,在国内云计算客户中,73.2%的客户采用多云或混合云。放眼全球,根据RightScale的2020云状态报告,全球93%的组织也同样具备多云战略。
多云战略的出现也就带来云资源的位置问题,不同的云应该部署在哪个位置,其中云与云之间又如何协同等等问题就是分布式云致力于解决的。亚马逊云推出的AWS local Zone面向的就是这种类型的情况,将AWS计算、存储、数据库和其他某些初级服务放置在更靠近目前不存在AWS区域的大量人口聚居的位置,或者靠近行业和IT中心的位置,从而为企业客户提供低于10毫秒的云服务。
3.价值导向推动企业全面上云。
从混合云进阶到分布式云,为的就是更好的进行多云管理,在合理调配云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保证云计算的效率和能力,从而满足企业更复杂的数字化需求。比如,面向大型政企,分布式云就为华为云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多种部署可行性:
1.创新业务,弹性需求较大的敏态业务、部分存量稳态业务,可部署在公有云中心Region;
2.低延时、数据合规性要求较高的、AIoT相关业务,如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智慧媒体等可基于华为云IES进行本地部署;
3.业务分布广泛的轻量级AIoT场景,如智慧零售、智能检票等,往往需要依托各类终端硬件,则可以采用华为云IEF结合硬件进行协同部署。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什么场景下,面对怎么样的需求,分布式云对于企业数字化的多维适应,都将进一步很好的推动企业全面上云,为各类业务提供云计算赋能。
云计算, 还在做好台下功夫
从混合云到分布式云的进阶,云计算市场正在随着市场需求的复杂化而持续迭代云计算模式。总的来说,分布式云的出现是有迹可循的,最重要的还是需要为政企数字化提供全面上云的机会。
那么,对比来看,在很多场景里,分布式云所面对的数字化难题实际上也是此前云计算市场最关注的。换句话来说,分布式云的优势对应的也呈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协同性。虽然过去和现在上云都在强调“一朵云”的概念,但是两者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传统上云只有一朵公有云,不管是什么业务、什么部门都使用同一朵云,整体部署和服务很难进行精细化管理,业务协同更是难上加难。
分布式云进一步拓展了“一朵云”的概念,虽然在中心云之下还有本地云、边缘云等等,但是在统一架构的支撑下,多云模式可以协同成为一个整体来运作,实现更多的计算可行性。浪潮云便是通过打造了新一代分布式超融合架构来促进云边端融合,以此为企业客户提供全品类服务,推动分布式云能力向边缘拓展,实现云边协同、边边协同的全面协同能力。
其次是延迟问题。延迟是数据在网络介质中传输必然会存在的问题。当企业采用单一的公有云模式就会有可能出现高延迟的情况,这是源于公有云与企业客户之间的距离所影响的,越长的距离对数据的访问、处理和分析等响应也就越慢。
随着企业数字化需求越来越高,面向一些需要应对大量C端用户访问或即时性较强的场景,如直播、电竞、交通、AR/VR等等,就需要把计算的节点进一步向企业客户靠近,使得数据在短距离内完成传输、分发及处理。而分布式云的优势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在统一管理体系下,将云计算的节点放置在客户身边,使得多云管理与计算效能都能得以保证。
最后是场景适配考量。此前,很多企业不上云,并非固守己见,而是对于大型政企而言,其业务体系和部门体系较为复杂,并非一个公有云就可以解决。面向多元复杂的业务场景,大型政企往往需要中心云、本地云、边缘云、专属云等多个云模型的支持。
分布式云囊括了混合云的优势,即可以调配多个云模型来适配企业的场景需求。简单来看华为云的分布式云体系,面向热点区域部署边缘数据中心;面向本地机房提供企业边缘站点和企业专属Region;面向业务现场提供AIoT边缘节点等等,层层细分提供各类云计算服务,为企业上云提供全面适配方案。
分布式云是未来吗?
每一个阶段的云模型对于云计算行业的发展来说都是一次至关重要的跨越,分布式云的出现被市场寄予厚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云计算的最终形态。过去的问题被解决,新的挑战也随之出现,分布式云仍存在诸多新限制需要突破。
以“一朵云”的预期来讨论,尽管分布式云致力于解决不同云资源的配置和位置问题,但是分布式云化网络的管理依旧是一个问题,比如如何构建可动态控制的分层分级的SDN网络架构、如何建立异步、推送式、事件驱动和时序型的新型分布式网络感知框架,等等。简单来说,如何有效融合多云模式,仍需要云服务厂商基于分布式云模式不断深化与突破。
同时,多云模式下带来的运维难度以及安全风险也将同步提高,这是分布式云不可避免的存在。多元即复杂,异构机器和网络之间的协同、节点规模化的普遍故障等等都将增加分布式云的运维难度和安全风险系数。
那么,回过头来看分布式云,它确实不错,但也没那么好。对于一个云计算形态,我们需要客观地看待它的优势与不足,才能在不断迭代中寻找适合自家业务需求的云服务。
结语
云计算的进阶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从单一到多元,从分散到统一,从公有云到分布式云,不断地迭代最终演化成如今的形态。目前,大型政企市场是目前云计算服务厂商决胜的关键领域,阿里云、浪潮云、华为云等国内云巨头瞄准政企市场,对分布式云的升级和强化必然随之加速。
当下,浪潮云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分布式云,华为云已全面升级分布式云产品方案,竞争态势持续高涨,未来有关政企市场的角逐还将在技术迭代与布局中迎来变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