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懂行人”合力共建“强富美高”数字经济,助力千载金陵的数字一跃
石头城下涛声怒。来到南京,总在第一时间被激发出怀古幽情。作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南京近年来正在持续发力科技创新,以现代化、数字化的全新“创新名城”标签,焕发出愈发迷人的都市光彩。
2020年,南京都市圈GDP建设达到4.17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高达4.1%,人均GDP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自“十八大”以来,“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发展蓝图,已经成为江苏省、南京市发展的鲜明标志。
6月25日,以“数创新局 宁聚新机”为主题的2021南京创新周·华为南京城市峰会举办。会上,华为中国政企CMO陈浩以《数创新局 宁聚新机,共创“强富美高”数字经济》为主题发表演讲并指出,在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百花齐放的形势下,南京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全国第五。面向未来,南京数字经济发展空间与挑战并存,华为愿携手南京共创特色“强富美高”数字经济,助力发展“强富美高”新南京。
可以看到,数字经济将作为南京“十四五”阶段“关键一跃”的跳板,也恰好契合着“强富美高”的“南京标识”。
产业做强:夯实城市发展的硬实力
根据《202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8次报告》显示,科技创新竞争力已成为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城市联接数、开发人员数量、人均算力等,都将成为城市发展硬实力的重要体现。落实到南京,其产业经济发展特点表现为优质产业多,民生服务能力强,创新技术发展与人才培养底蕴雄厚。
其中,《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指出,南京要着力把软件和信息服务、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个产业打造为全国前列、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面向“十四五”阶段跃升的数字经济发展目标,南京正在不断将自身的数字能力与产业优势进行 整合,在基础层打造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在中间层大幅提升优质产业化数字化水平、于终端层将数字化发展的红利融入各行业场景,实现业务价值空间的不断扩大、数字经济普惠升级。
为此,华为始终致力于将自身在数字化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全球经验,与南京市的数字产业发展建设实现全方位融合。在南京著名的“4+4+1”产业体系内,即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新医药与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八大产业链,都可以看见华为的技术赋能与“懂行”价值体系的场景化落地。以联接、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依托,华为正在助力南京数字产业化不断集聚升级、产业数字化加速转型蝶变,已然成为南京产业做强的重要抓手。
在人工智能领域,南京具备发展人工智能的环境和产业优势,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超100亿元,相关企业达到400+,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120+个。在此基础上,南京与华为携手打造的“南京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和“江苏昇腾人工智能生态创新中心(南京)”在本次峰会上正式发布。
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算力基础设施的未来发展方向,是系统综合工程。继鲲鹏生态产业体系之后,华为昇腾再次落地南京江北新区,将依托南京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以算力集群携手江北新区主导产业集群共同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生态集聚,促进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未来,南京将持续依托于两大中心,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助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名城建设。
在软件开发领域,南京作为中国首座软件名城,拥有2000多家软件企业,目标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规模超过万亿。华为也在南京设立了研究所,主要从事电信软件研发、企业网络研发、IP能力研发等工作,并落地软件开发云基地,助力中小微软件开发企业加速成长,南京软件产业不断创新升级。
在5G应用领域,南京是全国首个双千兆省会城市,已建成5G基站1万+座,城乡千兆光网覆盖率达100%。在此基础之上,华为以蓬勃发展的5G技术,不断助力并赋能南京各行各业加速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升级。
在南京大力发展的轨道交通产业中,南京地铁携手“懂行人” ,成立了南京地铁联合创新实验室,大力推进联接、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智慧轨道交通应用场景的 融合,助力南京智慧地铁半小时都市圈建设,带动了轨道交通产业整体发展。
在南京钢铁集团,面向数字化转型,南钢以数字钢铁架构为核心,携手“懂行人”全面启动“一切业务数字化与一切数字业务化”建设,以智慧调度一体化作为智慧运营中心雏形,全面构建公司“8+N”经营决策体系,全面提升钢铁数字化能力。
可以看到,在“懂行”共识的不断形成和扩大中,来自技术与业务的共振、上下游行业的共振、产业与行业的共振,也在不断带动南京的产业集群强上加强,走向了数字化跃升的正向循环。
行业求富:以先“富” 带后“富”,推动龙头企业转型蝶变
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够加强优质产业,还可以渗透到各个行业的方方面面,与城市经济 融合,打造并扩大普惠式的场景化创新空间。当“懂行”的技业融合能力深入到南京各行业转型升级的脉搏当中,数字化转型的价值优势正在逐步显现,并在南京各行各业形成以龙头企业转型升级为标杆,实现先“富”带后“富”,共创行业新价值的发展格局。
在政府数字化转型中,华为助力南京打造新一代政务云平台,树立政务转型标杆,加速城市治理数字化进程。以新一代政务云,通过构建一个中心,即城市数字治理中心;一个平台,即城市大数据平台;一个底座,即新一代云平台,打破城市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归集,辐射城市方方面面。
自南京市政务云上线以来,南京市政府、大数据管理局先后出台了《南京市政务数据管理暂行办法》、《南京市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引导,通过市级政务云统一为全市各部门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为“我的南京”,“不动产登记”,智慧医疗、财政非税管理系统、城管大数据运行管理平台、智慧水务、应急管理181平台、“生态眼”、智慧南京中心(城市运行智能化监测调度综合平台)、新型公交都市等市级重点项目提供了资源支撑。高效推进公共数据汇聚治理、加强资源集约服务共享、驱动政务服务增速提效、实现公共服务体验提升、助力数字产业经济高速发展。
在油气行业,面对数字化加油站用户体验不足、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挑战,“懂行人”华为与云化科技与中国石化江苏石油共同合作,携手打造了覆盖南京及周边地区的数字加油站体系,实现了即加即走,免密支付,客户“0”感知;车流分析,加油“0”排队;无需等候,“秒级”支付,发票“0”等待;无需下车,全程“0”交互,全面提升了加油站的数字体验水平。
以政务和龙头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带动各个行业的提档升级,是南京走向数字化繁荣的基础,也是“懂行”价值的有力呈现。
环境致美:打造ICT领域的盎然“绿”意
南京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将绿色发展、清洁能源作为城市发展重心。“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制定碳排放率先达峰行动方案,开展碳中和研究,持续压减煤炭消耗总量,大力发展新能源,强化能源消费双控管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为此,低碳发展与数字化经济相融合,推动美丽南京建设,也成为南京发展数字化产业、数字化经济的核心诉求。
而华为在ICT产业与数字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恰好能助力南京实现这一目标。
在绿色数据中心、光伏、储能等关键领域,华为有着充沛的技术积累。这些技术落地南京,助力一系列环保低碳目标的实现,比如打造PUE≤1.3的绿色数据中心,实现同比节能10%。以南京市未来需要部署3万个服务器机架为例,每个机架平均所需3KW电量,一年是7.8亿千瓦时。如果每个数据中心能实现10%用电量的同比降低,对应碳排放量约为7.5万吨,相当于近4万辆小汽车一年的碳排放量,将有效推进数字化进程中的低碳、环保能力发展。
与此同时,打通绿色通信动脉,依托华为南京研究所通信技术创新,实现华为通信设备每比特数据功耗下降26%至50%;充分利用屋顶空间,打造零碳能源的“行业绿电”,南京市具备丰富的光照资源,可批量部署20至25GW安全、可靠、高效的新型智能光伏发电机组,可实现每年减煤32至40万吨,相当于多种2600万棵树;推进家庭绿电24小时使用,共同迈向零能耗,免市电的用电新时代。
相信华为的绿色ICT技术,将为南京环境致美提供全新动能。
发展韧性高:打造能力型生态,为数字南京输送创新源泉
以市场带动底层技术创新,以生态推动基础技术发展,抓住人工智能、计算、集成电路等数字技术机遇,是南京走向持续领先,形成创新高地的关键。而科技发展的原动力是生态培育与人才培养。为此,华为将持续助力南京打通数字人才供应链,打造能力型生态,不断提高发展韧性,为数字南京注入创新源泉,驱动创新名城快速发展,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 融合。
其中,携手南京能力伙伴,华为以提升数字化转型所需能力为出发,共同打造南京能力型生态。并与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科院共同成立南京沃土工场,并在本次峰会中发布了“华为(南京)沃土工场产业服务2.0”。围绕行业创新、产业升级、产链引聚、伙伴共举、普惠开发、企业腾飞六大服务内容,以数字技术赋能企业创新发展。
在人才培养领域,华为相信打通数字人才供应链,是构筑能力型生态的基础,将为数字南京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新源泉。为此,华为与南京共建13所ICT学院,已实现2万+学生覆盖,每年为ICT产业输送专业人才;建立南京集成电路培训基地,提供丰富的鲲鹏产业课程指导。做好人才与生态培育,培养更多“懂行人”,将成为南京持续完成科技争高的基础动力,为科技创新打下延续性基础。
千载金陵,“懂行”沃土。在秦淮河两岸,处处都能看到“懂行”的价值正在南京落地生根,为打造“强富美高”的数字经济注入勃勃生机,真正为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提供普惠支持,助力数字南京实现未来五年的“关键一跃”。相信南京的未来潜力,也将在数字技术的不断滋养下持续生长,形成高速前进的正向价值循环。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华为也将持续扎根南京,在南京、为南京,助力数字经济迈向“强富美高”新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