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苹果供应商的“喜与忧”:昔日躺赚,如今沦为打工人
“需求减少正迫使苹果将所有iPhone的订单削减20%!”日前,这则被苹果官方否认的消息曾一度引起市场的恐慌,特别是苹果产业链上的供应商。
其实,从不久前市场上爆料的“富士康开始造车”、“欧菲光被踢出群”等消息后,外界纷纷认为,未来苹果的供应商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更多的企业将面临被淘汰出果链的危机。
“果链打工人”的隐患
在苹果崛起的那些年,在手机产业链里流传一句话,“得苹果者得天下”。对于当时的企业来说,成为苹果供应商不仅仅意味着订单和利润,还包含着其他隐性的好处,例如公司管治的现代化、技术创新的领先优势,资本市场的高估值等。
据了解,仅2016年,进入苹果供应链的欧菲光营收就从79亿增长到244亿,立讯精密的王来春更是从打工妹晋升为深圳女首富,还有当上湖南首富的蓝思科技周群飞。
不过,苹果产业链上的供应商也有“高低贵贱”之分。从近年来全球苹果供应商名单的变化来看,尽管中国大陆厂商逐渐打入苹果供应链,数量变多,但论供货零组件的重要性,均难以赶上海外供应商的脚步。
而像前后摄像头这样的小零件,专门为苹果设计的企业其实很难有自己的技术积累和品牌建设,一旦离开苹果供应链其代价就非常惨重。
但也正因为如此,苹果的兴衰,或是技术上的换代,都会对供应链上的企业带来重大影响。
极特先进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在没有被苹果“相中”之前,它是一家生产蓝宝石熔炉的厂商。2013年,苹果找上门来,要求其改为替iPhone生产蓝宝石屏幕,附带提供5.78亿美元贷款。
以为天上掉馅饼,极特先进火速集资9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建立加工厂,转型生产蓝宝石屏幕。一年时间,极特先进在资本市场实现股价翻番。但仅仅到次年,苹果就辣手摧花提“分手”。
由于担心蓝宝石易碎,原计划应用蓝宝石屏幕的iPhone 6,全部采用了玻璃屏,让极特先进数十亿营收美梦化为泡影。一日之内,其股价跌近九成。
2014年10月,极特先进裁员超过650人,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
同样悲惨的,还有台湾触控屏幕生产商胜华科技。经典的iPhone 4上,胜华科技曾是其最大的触控屏供应商。但到研发iPhone 5时,苹果为了追求更纤薄的机身、更通透的显示效果,选择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In-Cell显示技术,后知后觉地胜华科技,却还在大举增建厂房、扩大产能,殊不知已经被苹果抛弃。
2021年,胜华科技在台湾的多处厂房正寻求拍卖,当年的果链业务也转手给蓝思科技。
除了技术被替代的隐患,随着发展遇到瓶颈期,苹果更是通过引入更多零部件供应商来增加竞争,降低成本;这也导致供应商的利润进一步缩减,特别是一些利润不高的零部件供应商。
反观之,近年来,国产手机则从“千元机”纷纷进军中高端,也越来越愿意通过花钱获得更好的技术和更高质量的零部件。此消彼长后的结果就是,苹果供应链企业的日子开始难熬,而国产手机供应链企业则开始步入好时光。
谁会是下一个“欧菲光”?
众所周知,在3月16日,作为苹果摄像头供应商之一的欧菲光发布公告,特定客户计划终止与公司及其子公司的采购关系,后续公司将不再从特定客户取得现有业务订单。
而所谓的特定客户,其实就是苹果。
被踢出苹果产业链对欧菲光的影响有多大?在欧菲光的营收板块里,仅旗下广州得尔塔这家公司就在2020年为欧菲光贡献了46.2亿元的营收,净利润达到3.39亿元。而欧菲光全年总营收为484.04亿元,净利润为8.81亿元。也就是说,欧菲光离开苹果,一下就损失掉38.5%的净利润。
有趣的是,欧菲光离场,却有另一家企业砸重金希望挤进入果链。
3月29日,手机ODM龙头企业闻泰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以现金方式(24.2亿元)收购欧菲光原“特定客户”的业务,公告内文显示,闻泰科技此次收购的目标资产交易完成后,如果能通过特定客户(苹果)审厂后就有望重新获取订单。
不过,在苹果产业链整体低迷的当下,闻泰科技收购一个被苹果剔除的标的,是机遇还是鸡肋,仍然充满了未知。
闻泰科技在公告中提示投资者,本次交易完成后,除审厂及重新取得订单的风险外,目标资产可能出现持续亏损、资产减值的风险,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加剧、技术研发无法满足客户要求、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等多方面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
Wit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芝更是直接“泼冷水”表示,“只要是苹果供应链都有被苹果抛弃的风险,闻泰科技并没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
另一方面,近年来也频繁有报道称,苹果计划将7-10%产能从中国大陆转移至印度,并由鸿海位于泰米尔纳德邦的工厂负责生产iPhone 12,这是苹果将业务从中国大陆转移到印度的一部分。
虽然苹果公司CEO库克曾多次表明苹果离不开中国供应链,但是近年来,苹果将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地的消息频出,在2020年,苹果在印度的生产线已经制造苹果iPhone 11了。
随着国内人口红利的过去,人工成本不断上升,作为企业,苹果公司自然会将生产线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其实也无可厚非,目前苹果产业链还未大幅转移,但转移产能恐怕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即使国内许多企业靠着代工苹果产品发家致富,但这终究不是长远之策,决定权掌握在苹果公司的手里,赚得再多也只是“打工人”。
通过苹果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布局来看,国产供应商也不应该把希望放在任何一家跨国公司身上。代工终究不是长久之路,提升自身技术实力,建造更高的技术壁垒,才能不受制于人。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