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彩电巨头创维造车:家电出身,如何讲故事?
2020年底以来,造车这条赛道可谓是愈发热闹。
和当年的智能手机百团大战一样,新能源汽车也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从恒大、百度、富士康,再到苹果、小米、华为等科技巨头,大大小小企业无不趋之若鹜。
面对这样一个新的风口,一些家电行业的新品牌自然也不甘落后。几天前,创维电视在其认证微博发布主题为"再一次,创导未来"的海报称,将于近期举行活动介绍"创维智能汽车的未来"。
这让外界猜想,"彩电巨头"的创维也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分一杯羹?
创维为何亲自下场?
提到创维,业界对其印象大多是电视界的龙头企业。不过,实际上,早在2010年,"彩电大王"黄宏生在南京成立开沃汽车集团,主要是研发生产销售有关新能源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的业务,并且收购重组了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
2019年,那时国内新能源汽车正值风口,造车新势力之间的争斗也进入了白热化,而黄宏生正是在这个时候成立了"天美汽车",开始试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
而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天美就完成了从品牌发布到首款量产车型天美ET5的上市,这一切也得益于开沃汽车之前在新能源客车时期积累的技术。
在不久前的第九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上,创维集团展台展出了一辆"创维汽车"。据会场的相关人士透露,这辆汽车正是此前的天美ET5车型,新车升级后将改名为创维汽车,并且新车尾标也将改成创维集团英文名"Skyworth"。
资料显示,天美ET5定位中型纯电SUV,全系共有四款车型,NEDC续航里程分别为410km和520km,售价区间为15.28万元-19.88万元。据了解,ET5从硬件到驾驶系统全部是"创维造",其可通过手机APP,实现人未上车空调先开以及与创维智能家居互相联通。
创维集团方面相关人士对外公开表示,"创维汽车智能其实是Tier 1,并非造整车。"创维集团将品牌授权给了给了开沃集团,天美汽车也将更名为创维汽车。
简而言之,开沃集团是创维集团的"嫡子",天美汽车可以说是创维集团的"孙子",最终的导向还是创维集团。这模式与华为联合北汽、广汽和长安汽车创立三个汽车子品牌的造车方式类似。
可以看到,新能源造车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旋律与新趋势,大大小小的企业趋之若鹜,都不想错过这个风口;而对于创维集团来说,其子公司创维数字2020年遭遇营收利润双下降,其中汽车电子业务净利润也出现亏损。在此背景下,借造车带动多元化业务发展,或是此次创维亲自下场造车的主要目的。
家电出身如何造车?
如果算上创维,从2020年底至今,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已有近10家科技或制造业巨头,宣布即将或已经涉足汽车行业。就国内市场而言,前有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后有百度、小米、滴滴等互联网巨头,家电出身的创维集团如何分一杯羹呢?算不算赶了个晚集呢?
其实,这些年新能源市场正在经历的转型期,某种程度上倒逼了国内新能源车企进行三电技术、整车安全性等领域的深层次研发和改进,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百家争鸣局面。而眼下,新能源车市已经由以往的政策推动,逐步转向为现在的市场引领。也就是说,谁的产品力强,谁就能主宰市场,简言之,一切还需靠产品实力说话。
其次,从表面上看,做彩电的创维集团虽然没有直接"造车",但创维集团的大股东及子公司,已经在做智能时代"家空间"与"车空间"的衔接布局。
其中,天美新能源车就利用了创维酷开AIoT(智能物联网)的技术,打造Skylink智能网联系统,用户可在车内操控家庭设备、在家中查看汽车新动态,实现车与家的无缝链接。此外,创维集团控股子公司创维数字也在加快开拓汽车车载显示系统业务。
业内人士认为,汽车空调、新能源车动力系统、车家互联……家电企业在新能源车产业链"分羹"有多个切入点,创维造车必然由点及面推进造车事业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说,笔者认为,创维造车其实与凭借无人驾驶技术入局的百度、凭借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居经验入局的小米相比,颇为异曲同工。
而相比那些从零起步的造车新势力,创维系已在造车领域有着一定的沉淀和家底,造车技术和创维品牌电视的美誉度以及渠道资源,能起到倍增效应。此前,黄宏生也表示,开沃集团今年上半年将推出"创维天美"电动车,走中档路线,依托创维彩电全国3万家专卖店铺向市场。
到底,创维造车后市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