噱头or契机:多端协同游戏的草蛇灰线

原标题:噱头or契机:多端协同游戏的草蛇灰线

当Dota吃鸡不再有趣,抽卡氪金趋于饱和,山海经的奇葩广告都少见了——已经2021年了,手游还能怎么创新?

不久之前,我跟游戏行业的几位朋友聊到这个话题,发现大家还是有不少思路的。比如有人认为今天的核心机会在节奏音游和悠闲亲子游戏,这类东西好换皮,能氪金,多出几款流水哗啦啦的响。也有人觉得创新方向很明显,抄《塞尔达》,不对,应该是模仿《原神》的成功模式就完事了,3A开放世界宫崎骏画风大作,听着就来劲。而偏技术流的一点的,就会告诉你各家都在推云游戏,这个东西能蹭5G热点,无论是手机厂商还是游戏大厂自建平台,都给云游戏非常高的补贴。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到有人提起另一个关键词:多终端协同游戏。

这种游戏的基础思路,是把手游投屏到平板或者电视上,从而完成手游的大屏体验。当然,手机投屏功能其实已经非常完善。多端协同游戏的创新点在于,在投屏这个操作的基础上加入更多开发能力。比如手机作为体感游戏的传感器和手柄,大屏作为显示器;又比如手机屏幕和大屏同时工作,但显示不同场景和视角,组成屏幕矩阵。

如果说,云游戏的基础功能是降低硬件成本,提升不同硬件设备的兼容性,解决更多是硬件问题。那么多终端协同游戏则更偏向软件,针对着游戏体验本身,带来玩法上的更多可能性。

用个不恰当的例子,云游戏的升级方向是次世代主机,那么多端协同游戏就更像swich。

并且从手机厂商的发展需求上看,随着手机市场饱和、高端芯片供不应求,手机厂商走向售卖大屏、中屏近乎是不可逆的趋势,多屏协同游戏联接起了不同终端,非常符合硬件厂商的打包销售需求。

但这种听上去很美的游戏创新方式,为什么在行业内与玩家间不声不响呢?多端协同究竟是未来全场景游戏的草蛇灰线,伏线千里?还是仅仅是个噱头,前途渺茫?

让我们从几个角度掰扯一下。

手机加电视,有必要吗?

早在2014年互联网电视概念开始兴起的时候,手机+大屏组成多屏游戏的概念就已经出现。但当时手游本身正处在高速上升期,多设备技术创新很难成为游戏开发者的关注重点;另一方面短途传输能力还不完善,大型游戏的实时协同还有不少技术难度。

但在当时对多设备协同游戏的讨论里,已经直指这条赛道的关键:多个屏幕玩手游,真的有必要吗?

时过境迁,我们依旧不能把多端协同游戏看作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大众需求。但随着各家手机厂商纷纷布局电视、平板、PC等不同形态的设备,强调系统与生态侧的场景协同就成为了发展刚需。今天似乎已经没有哪个终端大厂不讲全场景与多场景,而场景化的核心就是应用与服务在不同设备上的流动,游戏的流动可能又在其中格外突出。

在终端厂商的推动和支持下,目前完美世界、网易、巨人、腾讯等游戏大厂纷纷将多设备协同游戏纳入布局,推出一些旗下重要游戏的多场景版本。在手游市场高度同质化、模式创新很难出彩的今天,多设备协同这种技术创新就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新希望,与AI、云游戏一道,变成了手游言必谈技术时的路标之一。

但即使场面又一次红火起来,多端协同游戏也依旧没有解决那个问题:玩手游本来就屏幕小,节奏快,真的有必要再加上一块大屏来“捣乱”吗?让玩家一会低头一会抬头,确实有缓解颈椎疲劳的战术价值,但似乎在游戏性上有点脱裤子放屁?

为此,如今的多端协同游戏也有了一些创新方案。比如在吃鸡类游戏上,可以让玩家在手机上看第一人称,大屏显示战场全局。再比如让手游投屏到电视之后,借助手机中复杂的传感器、陀螺仪,直接将手机变成游戏手柄,从而达到类似主机游戏的感觉。

但这些创新都难逃另一个难题,那就是在大部分玩家依旧局限于手机屏幕的情况下,多终端协同游戏算不算一种官方作弊?虽然说氪金变强天经地义,氪一台电视也无不可。但对于竞技性游戏来说,设备始终是保证平衡性的基础。

客观来说,今天多终端协同游戏虽然在游戏行业内的讨论逐渐增多,但更多算是大厂技术战备的一部分,远没有带给玩家实质性的游戏体验差异化。

但也就是因为多端协同游戏幼稚但充满可能性,才让它具有随着技术升级而不断被挖掘的必要。

技术基建

对于游戏开发来说,往往一种体验的必要性不来自理论上的成立与否,而在乎技术能实现的游戏上限。曾几何时,我们也认为手机上玩游戏屏幕小,性能差,缺乏沉浸感,但随着手机技术能力的不断外溢、通信能力提升,手游开始呈现了与端游分庭抗礼的局面。

对于多端协同游戏来说,今天还有大厂不断投入其中的原因在于,随着技术基建的升级,可以很明显看到这种模式处在上升曲线中。

比如说,手机中的AI加速能力每年都在不断提升,这就让手机摄像头处理AR、动态捕捉、体态分析的能力随之加强。这就让手机拥有了作为AI识别摄像头,然后在大屏中完成游戏的可能性。

再比如随着5G、Wi-Fi 6、新一代蓝牙等技术的普及,手机的综合短程传输能力正在加强。这让大型游戏也可以完成实时化的多屏协同。这让手机可以变成一块拥有屏幕的手柄,与大屏、穿戴设备、智能音箱随时联动,换一种方式增强游戏的沉浸感。

而系统层面的跨终端游戏兼容性,也在带给多端协同游戏更多想象空间。比如玩家可以自定义游戏操作方式和操作模块,定制化使用电视、手机、PC中的模块化游戏能力。

其实,不管是AI、云游戏还是分布式计算、AR、VR,这些手游圈热议的新技术,往往需要通过更多硬件协同与人机交互方式来实现。这就导致多终端游戏的可能性,会随着其他主要创新点的推进而水涨船高。

想要给多端协同游戏画更大美好的大饼,其实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确实要调用不少属于想象力,而非产业观察的部分。今天的多端协同游戏,虽然技术门槛在不断下降,但产业制约依旧众多。

产业制约

多端协同游戏,在今天更多还处在“XX合作计划”“XX创新体验”的版图里,玩家只能体验到某游戏、某场景中有一点点多端协同游戏的影子。充其量也就是在家里恰好有这些设备的情况下尝鲜一下,难以变成玩家主要需求,更遑论驱动硬件消费市场。

限制多端协同游戏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它需要多硬件体系与软件开发之间比较高强度的适配。往往需要硬件厂商根据手机、电视以及自身其他产品的特性,为特定游戏开发者单独打造一套开发入口。硬件体系的封闭与游戏的独特性,造成了多端协同游戏在南北两向都难以进行标准化。

这就导致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多终端协同游戏变成了一些知名头部游戏IP与几大主要终端厂商之间相互合作的模式,而不能让更广泛的开发者群落分享。即使游戏开发者想要探索这片无人区,也要考虑受众是不是具有足够搭配的多终端。最终导致多端协同游戏变成了大厂的小白鼠,小厂的禁飞区——然而对于头部游戏来说,是不是加入一个多终端协同能力影响可能也不是很大;小厂却更有可能以此为跳板,带来全力一跃。

无论如何,硬件产业喊了多么多年的场景和生态。多端协同游戏可能是手游这个领域中,最符合场景生态所描述未来的软件种类。

但无论再精美的未来描述,再复杂的技术探讨,在游戏这个领域都不如一个现象级的大作来的有说服力。多终端协同是中国硬件产业一点点挤出来的未来可能性。或许,这种可能性至少应该被视为中国游戏开发者引领创新的某种伏笔。

让我们一起期待,某一天我们会为了某款游戏,全面更新家里的电视、音箱、手环、路由器。毕竟梦想还是要有的。《双人成行》都那么火了,难道还有比朋友更贵的游戏外设吗?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1-04-23
噱头or契机:多端协同游戏的草蛇灰线
并且从手机厂商的发展需求上看,随着手机市场饱和、高端芯片供不应求,手机厂商走向售卖大屏、中屏近乎是不可逆的趋势,多屏协同游戏联接起了不同终端,非常符合硬件厂商的打包销售需求。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