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精英回国,印度科技会超越中国吗?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印度总是和贫穷、懒惰、不靠谱相关,宗教、神牛、资源匮乏、热辣环境以及男尊女卑等问题长期困扰着这个神奇国度,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接受另外一个事实:美国科技公司的印度籍CEO占比最高,硅谷有三分之一的高级人才来自印度,他们在编程、产业链管理方面都表现出杰出的天赋。拿苹果举例,最高层CEO是美国白人库克,中层则有一个巨大的“印度邦”,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管理庞大的产业链,保证产能安全、压缩运营成本、整合资源。说得正向一点儿就是优化产业链,减少浪费,说得难听一点儿就是压榨产业链。因为这种工作效益高且周期短,非常容易出成绩。所以,越来越多的印度员工受到库克的青睐,地位自然跟着上升,凌驾于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大陆华人员工之上,甚至在某些部门超越美国白人员工之地位,相当强悍。
印度邦在美国、欧洲的势力日益壮大,有两个话题值得中国管理者深思,第一个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印度,为什么能培养出大批的精英人才,我们的教育制度是否能“师夷长技、见贤思齐”呢?第二个就是,印度为什么没能留下这些精英,如今印度崛起,正召唤海外精英返回祖国,而当这些人决定衣锦还乡之时,印度科技会不会快速赶超中国呢?
精英教育,印度教育有什么亮点?
毫无疑问,印度经济状况不如中国,更没有办法和欧美相提并论,他们的穷人甚至买不起水杯、建不起能遮挡身体的厕所,连吃饭都习惯用手抓着吃,有人调侃说:省掉很多的筷子和塑料,非常有利于环保;同时,印度也是贫富差距最大、种姓制度最严格的国家,处在金字塔顶的印度白人能享受到充足的物质供应和精神供应,即便金字塔顶占比较小,但考虑到印度人口超过9亿,他们所能输出的人才数量也早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说直白点儿,印度的精英群体,实际上是享受着全国范围内的资源,成才率高也并不奇怪。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或者在电影里知道印度理工学院,它被誉为全世界最难考的大学之一,这所学校的门槛非常高,每年的报考人数可以达到45万,但最终录取的人数不会超过1.5万。即便是进入到印度理工学院,想要毕业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一些考试具有世界级难度,学生必须在思维模式、运算能力、语言理解方面综合达标才能完成考试,并取得Pass Grade.大概受西方殖民太过于长久,深受其教育思想影响,包括摒弃笔试考试,提倡思维、运算的乐趣,树立“大学只有开学,没有毕业”的观念。
基于西方殖民更客观的条件在于,印度白人普遍具有强大的英文能力,这让他们可以直接读到一些“原版英文著作”,而非翻译过来的作品。在完成大学学业之后,70%以上的印度学生会选择去欧美留学,并扎根当地工作。相比之下,中国学生更多地桎梏于应试教育,同时,也没有哪个特定的群体能享受到充分的高端教育,我们依旧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研究英文语法、四六级考试和托福考试,但真正应用时却总显得尴尴尬尬,既读不懂英文之原著作品,也没有办法同欧美大咖亲切交流。印度人在美国沟通叫Full Communication或者Over Communication,而中国人在美国的沟通最多算一种Under Communication.
此外,全球之于印度人的意识流就是:懒惰,懒得一个月都不想换一次内裤。事实上,印度人勤奋程度之间的差异比之贫富的差距还要大。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大多数印度人的目标不是“今生今世活得好”,而是要等来世或者去天堂再好好生活,于是生活随性写意,且缺乏奋斗的动力。但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生,通过欧美文化洗礼、熏陶以及自己的思考,能更 地理解生活本质,而他们一旦从思想上得到解放之后,就会变成“超级工作狂”,完全能符合高级人才的标准,再加上狼一样的绿眼睛,很容易成功。
衣锦还乡,印度精英会返回老家吗?
印度留不住精英的原因非常清晰,或者说,印度早期的教育规划就是要把这些精英送出去,毕竟,依照印度此前的产业链环境,还支撑不起精英们的野心。况且,贫富差距、意识差距所带来的隔阂,更会令印度精英感到孤独,他们在印度找不到自己的同类,就连讨论的话题都无法融合,正可谓:精英在人群之中更孤独,加之,印度的地理环境也不是很优渥。相比于欧美温润的自然气候,印度室外温度动辄达到48℃,简直是热火地狱。
因精英持续外流,印度本土的科技、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都是举步维艰的,一度陷入恶性循环:本土环境不好,印度精英外流,然后,本土环境变得更不好...好在,为了打破如此恶性循环,印度管理者终于动用了强制性力量:
首先是制定非常优厚的政策,吸引外来的投资,一时间,包括阿里巴巴、三星、苹果等科技巨头以及大量的中小创业者纷纷涌入印度,或开设分部或倒买倒卖发一笔横财,总之,已经把印度商界搞得非常热闹了;其次,印度管理者前一段时间突然下令,要求来印度投资的跨国企业要强制向本土企业分享数据,如此政策虽然有点儿无厘头,也势必会惹恼科技巨头,但却足以彰显印度管理者的改革决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印度有底气这么折腾,除了能持续地培训精英之外,更有非常庞大的消费市场做后盾,要知道90%的印度人仍然有非常大的消费潜力,他们一面是廉价的劳动力,一面又是全球产品的消费主力。也是基于此,海外的精英开始请缨到印度拓展业务,一来抢占市场,二来又能找一点儿“衣锦还乡”的感觉,比如iPhone 11在印度的组装厂,就是由苹果的一位印度高管发起并主持建设的,也因此引发:印度制造要赶超中国制造的大讨论。
按照如此趋势,印度精英是有希望衣锦还乡的。事实上,如果能找到合适的事业,或者有共同价值观的人,精英们还是愿意回到祖国的。毕竟,印度精英在海外的收入再高,也缺乏一种天然的“主流感”,回来建设祖国,不也挺香的吗?(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