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赛博时代,拿什么盛放对逝者的思念?
中国人一贯是忌讳谈到死亡的。孔子“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理念数千年来深入人心,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尽力避免提到这些“不吉利”的事。
同时又很重视身后事。从战国时期就形成了隆重而繁琐的丧葬程序,儒家更将有关利益列入了等级礼制规定之中。现代固然抛弃了鬼魂崇拜和传统丧俗,但用多种方式向逝去的人们表达思念等情感,却是亘古不变的心理需求。可能是节日里摆放给祖先的祭品,也可能是社交媒体上点亮的一根根“赛博蜡烛”。
和现实中压抑、肃穆、沉重的祭奠礼仪和环境相比,赛博世界那充斥着大量想象、奇幻、暗黑等元素的画风,给了当代人一种另类的视角去审视死亡与祭奠。其中有悲戚,也不乏反叛与黑色幽默。
比如日本一座墓园就推出了颠覆传统形式的电子墓碑,家属或亲友前来致意时,需要戴上实现登陆配对多的“蓝牙御守”,墓碑则会替换成对应的名字,离开时会自动恢复原状。
这种“共享坟墓”过于新奇,自然吸引了不少网友的脑洞,他们纷纷担忧:万一黑客攻击蓝牙御守导致拜错了祖先怎么办?能不能附加上3D全息投影,让爷爷奶奶们出来跟后人打个招呼?建议推出人脸识别帮后辈准确地叫出祖先的辈分名称……
除此之外,许多纪念也发生在虚拟数字世界里。比如早已去世的玩家,变成了网络游戏中的NPC,他的故事总会在新玩家中流传;至今每天还有人会前往逝者的社交媒体,跟对方聊聊新近发生的故事;美国一位工程师在父亲去世后用他的声音训练了一个AI对话机器人,能用软件跟自己聊天……
如果我们尊重生命的意义和质量,那么显然,死亡与祭奠并不应该也不会被排除在科技语境之外。这是一个鲜有人讨论的话题,在波澜起伏的2020农历年尾声,或许值得我们静下来思考,科技究竟如何帮助失亲者减少悲痛,对逝者的思念又将如何在赛博世界里永续。
有这三大矛盾,未来我们该如何祭奠
在探讨科技与祭奠之间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当前传统丧葬市场的几个矛盾点,这可能也许技术能够带来改变的关键点。
矛盾之一,是传统丧葬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冲突。
我们知道,在人类蒙昧初期发展出鬼魂崇拜,从而诞生了一些“事死如事生”的风俗,封建时代还存在着丁忧等一系列标准化的哀悼礼仪。到了近现代,受“破四旧”等思想影响,又将承载着失亲之痛的礼仪大幅简化,只用一个告别或简单的追悼会,对于情感受到创伤的人们来说显然是有悖人性的。在繁文缛节和仓促极简之间,如何寻找平衡,在满足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同时,也能让亲人心理受到安抚、早日从阴影中走出来,是必须去思考的。
矛盾之二,是多元市场选择与行业现状的冲突。
正如前文所说,死亡对普通国人来说是不吉利的,是禁忌的,就连阿拉伯数字4都因此被“开除”了电梯、电话号码等的存在。之前充口不言,而一旦相关事件降临,却面临着知识匮乏、束手无策的情况,想要快速找到符合水准、认真有信念感的服务机构,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中国殡葬业准入标准不清晰、市场进入门槛低的情况下,基本处于无序竞争和封闭割裂的状态,这就更容易让治丧者在心理和金钱上留下遗憾。由于该行业不是民生关键,投资回报周期长,开放市场可能一时半会儿也难以达到高水平的水准。
矛盾之三,是既有服务能力与人文关怀的冲突。
而市场诉求与商业价值的矛盾,直接导致了现在的追思形式与服务很难做到以人为本。比如在墓地的设计上,大多依然充满了恐怖色彩,别说蓝牙墓碑这种现代化工具了,普通人可能在附近都感觉不舒服,更何况在环境良好的氛围下“慎终追远”呢。
而对于失亲者来说,后续性的服务却能很好地弥补永不可再见的失落感,探望与哀悼也能缓解“丧失感”,对重新展开自我的人生之路来说意义重大。
林茵公墓的创始人伊顿·休伯特将传统的墓园打造成了纪念公园,不少概念甚至是被洛杉矶的迪士尼乐园所借鉴。他的一句话,改变了我对祭奠和死亡的看法。在他看来,“纪念公园不同于普通公墓,就如阳光不同于黑暗,永生不同于死亡。要把纪念公园建成新老情侣们喜欢散步,观赏落日余晖,筹划未来或回忆过去的场所,画家们可以在这里研究写生,老师可以领着学生来观看书本里读到过的东西,悼念和宽慰得到强化,因为这是上帝的花园”。
要在现实中建立这样的祭奠文化和基础设施,显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不过在赛博世界里,在0和1组成的虚拟数字空间中,一切正在改变。
从“共享墓碑”说起,聊聊数字时代的纪念
互联网对社会和生活的渗透,也让数字式的哀悼与纪念开始出现在大众眼前。
网络成为了一个绝佳的载体,解决的不是死亡相关的实际卫生问题,更在于提供了一种途径,它可以连接现在和过去,在记忆中重现那些不能再和我们一起的人;也被用来纪念那些可敬的人,是人们与不相识的人的连接,为一个个虚拟账号背后去世的人点亮蜡烛,那是隔着时空和生死的连接。
具体来说,科技参与到纪念活动中,可以有几种方式:
一是打破地域和时空的局限。
比如网上纪念馆等虚拟服务,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上网祭奠、凭吊。美国创业公司Everest 就旨在吸引 20 多岁的年轻人去思考数字世界的身后事,呼吁人们选择在线纪念,已经拥有了两千多万用户。英国联合独立殡仪师协会(SAIF)也发声支持数字化,认为这可以让这个行业面对更严格的监督,让家属获得更好的服务。
这种更注重心灵层面的感受,更方便文明,当然在仪式感上可能有所不足。
二是还原逝者的音容形貌。
借助GAN等神经网络算法,可以利用几句话语料生成一个人的语音对话,这可以在一段时期内帮助遗属们减少悲痛,经过一定的适应期之后情绪逐渐恢复。
许多因意外事故死亡的人,常常会因身体受损而无法举行告别仪式,让家属深感遗憾,而利用智能面部扫描的自动生成技术,就可以高效完成数据采集和人脸重建,帮助整容师来进行容貌修复,体现出人文关怀。
在电影《绝密档案》中,主角在死去之后,将自己的意识投注在自己设计的AI机器人上。也可以带来启发,当我们需要告别时,先于机器模拟的虚拟人物沟通、对话,直至最终面对现实、彻底告别,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三是优化丧葬行业的服务体验。
数字身份与数字生活也让生前数据成为具有纪念意义的财务。雅虎就在2014年推出了临终服务“Yahoo Ending”。用户可提前设定,在自己死后自动停止收费的网络服务、删除邮箱数据等。不过最终由于参与人数太低而被终止。
既然大家主动安排的积极性不高,那么身后的数字服务就很必要了。日本PC Service公司就与丧葬服务公司燦控股(SAN Holdings)合作,开通了“数字遗物支持服务”,受遗属委托处理已故亲人电脑上的信息,主要的服务内容包括破解电脑登录密码、获取或删除数据等。数据恢复公司Data Salvage也提供数字遗物整理服务“LxxE”,来帮助很多人拿到遗留在手机中的照片数据。
四是帮助公墓等服务机构优化管理。
丧葬行业是一个频率相对低的封闭市场,在管理上很容易陷入长期经营问题,比如运维上,随着时间流逝环境会变得残旧,需要修缮;亦或是运营费用增长,不得不先出售方案。日本这样的少子化国家还存在单身人数增加,长期服务需求锐减等问题。开篇提到的蓝牙共享墓碑,正是因为许多人考虑到百日之后可能没什么被后人凭吊的机会,才出现的经济型选项,只需29万日元存放13年。
这些问题可不可以被智能化系统所改变呢?当然是肯定的。比如利用大数据合理决策并扩张墓园规模,将日常维护工作和环境管理实现自动化等等。不过这些都只是构想,前提是行业有意愿、有需求进行数智化革新与转型。从当下的市场环境来看,或许这一天还离得很远。
越靠近人生的尽头,科技能发挥的场景就越少,经济价值转换也越缺乏后劲。正是这些阶段,技术的人性之光辉才难能可贵,始终守护着我们生命的尊严。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