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到中国,谁能踏浪全球金融科技大潮?

原标题:从美国到中国,谁能踏浪全球金融科技大潮?

文/陈纪英

有着投资界思想家之称的科技行业投资人彼得·蒂尔,曾在华尔街做过Trader(证券经纪人),但四年之后,他就毅然投身硅谷。

“嗨,伙计,千万别招MBA,他们会把你公司毁了”,离开华尔街之后,他对金融界的评价并不高。

现在,彼得·蒂尔或许已经意识到,他的上述言论有所偏颇——金融巨头们投资起科技初创公司,比他还要疯狂还要慷慨。

CB Insights风投数据库的一份报告显示,高盛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一度荣登非科技企业投资科技初创项目的榜首。

的确,金融和科技、硅谷和华尔街泾渭分明的边界已经坍塌,金融巨头成为了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用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学院院长杨再平的话说,“Fintech(金融科技)可以说是全球金融业的共同语言。”

他是在12月9日举办的“平安大讲堂·解读金融新趋势”发表上述言论的,专家学者和平安集团高管在此共聚一堂,共话金融科技。

这场论坛如同可以管中窥豹,瞭望金融与科技融合共生的崭新未来,而作为主办方的平安集团,也是前卫探索者和坚定实践者。

金融科技的金字招牌

金融科技堪称全球显学。

《经济学人》杂志12月初的一篇报道,也聚焦于此,名为《蜕变:从保险公司到金融科技公司,平安是如何做到的?》。

上述报道说,“科技本身就能实现盈利,而不只会增加成本,这让平安与众不同”,欧洲一些金融机构正在对标平安集团,期望成为“欧洲的平安”。

看起来,金融科技似乎成为了平安集团的金字招牌。

十几家平安系高科技独角兽陆续鹊起,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陆金所、市值过千亿的一站式医疗健康生态平台平安好医生、百亿美元市值的汽车之家、锚定智慧城市的平安城科,等等,陆续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超级独角兽。

而翻看平安的财报也不难发现,科技部门正在变为利润中心,正在为平安描画新的增长曲线。

财报显示,尽管遭受疫情冲击,但平安的科技板块依然逆势增长,2020年前三季度,科技业务总收入650.28亿元,同比增长8.3%。

2020年上半年,平安AI驱动产品销售规模达1763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AI在服务过程中带来的产品销售规模达1059亿元,覆盖总体平台协同业绩的57.9%。

科技业务也不差实力——人才储备和专利数量最有说服力。

平安集团拥有一支11万人的科研团队,其中包括3000名科学家——很少有金融巨头和科技巨头会有如此庞大的科技人才。

他们的科研工作也很见成效——截至9月末,平安集团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28,037项,较年初增加6,654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

不仅如此,12月初发布的《深圳市金融科技产业知识产权发展状况》白皮书显示,自2017年以来,中国平安金融科技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知识产权影响力全球第一。

上述报告,也是中国官方第一本正式发布的金融科技知识产权白皮书,是政府部门对于平安科技实力的可靠背书。

这些专利并没有束之高阁,已经反哺到业务层面。

比如,平安将保险业务与科技应用 结合,截至2019年12月末,AI面谈官面试覆盖率达100%、代理人专属智能个人助理AskBob上线以来累计服务3.4亿人次。

平安产险运用AI图片定损技术和精准客户画像技术,针对安全驾驶行为良好的车主推出“信任赔”服务,为4500万车主提供信任额度,等等。

在科技领域收获颇丰,平安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深谋远虑的结果。

早在2013年,马明哲就明确提出了“科技引领金融”的理念,四年后,平安确⽴了未来⼗年深化“⾦融+科技”、探索“⾦融+⽣态”的战略规划,建立“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 五大生态圈,促进生态完善和科技水平提升。

可以说,正是作为平安舵手马明哲的超前视野,以及平安集团前瞻的战略布局,才在集团达成了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

如今,科技创新在平安是常态,是原则,是底色,是主旋律。

普惠大众,助力实体,赋能行业

科技创新之于平安的内部价值昭然若揭,但其价值,早已溢出到全社会,广泛落地、赋能各行各业。

今年9月,中国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CEO谢永林在接受经济之声采访时,明确表示,平安要用用科技赋能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其中,作为硬核科技担当的平安智慧城市业务,截止9月底,如今已经布局政务、生活、交通、医疗、教育等众多板块,并已在国内143个城市和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落地推广。

而定位于商业科技云服务平台的金融壹账通,截止9月底,其服务触角已经深入18个国家及地区、3,700个金融机构,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际组合港”项目中,也一展身手。

由金融壹账通参与打造的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服务平台,是大湾区首个贯通港口、海关、物流、企业、金融等贸易全流程的互联共享区块链网络,实现了37个港口的监管协同一体化通关,真正做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平台建成后,进出口物流整体时长由5~7天压缩至2天,效率提升60%,企业运输和报关成本节省30%。

而在今年的全民战疫中,平安智慧医疗也出力匪浅,比如,联合国家权威机构打造“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实时动态”系统,上线逾300个官方平台,为21个省和31个地市提供疫情动态查询服务,为1,5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新冠肺炎智能阅片服务,阅片量超4,000万张,出具单一智能分析结果平均仅需15秒等等。

C端用户也广泛受益——尽管他们可能对于技术原理所知甚少,但他们也直接间接受惠于此。

杨再平在9日的论坛中,曾举例论证科技如何提升金融行业的用户体验——如今,银行服务的离柜率早已经超过90%,而平安银行是中国最早推出口袋银行的金融机构。

不仅银行业务,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平安集团的APP用户已逼近6亿。

其中,平安通过打造智慧市民一体化平台提升市民服务体验,截至2020年9月末,市民服务平台累计注册用户量近2,300万,自上线以来累计访问量超15亿次。

而谢永林则特意提及科技创新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价值,“服务小微企业是我们的天职,但是要讲究低成本、普惠、可触达,要用科技、用交易、用数据、用模型去提供更好的服务。”

据他透露,平安集团打造了一个金融科技平台,吸引小微企业频繁在此交易,产生交易数据,平安据此构建风控模型,数据越丰富,交易越频繁,风控模型就越准,小微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就会提升,定价也会越发精准。

刚刚完成升级的平安银行“平安数字口袋”,也是平安赋能中小微企业的主要窗口之一。贷款额度高,最高50万;贷款条件少,纯信用免担保;申请流程简单便捷,线上操作,最快一天放款。

而平安普惠等小微信贷服务机构,甚至可以将小微贷款主动送“上门”,“送政策上门、送产品上门、送服务上门”,进一步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获得感”。

服务门槛的降低,也离不开AI助力——平安普惠的AI客服可以提供7*24小时全天候的咨询服务,让小微企业主足不出去即可享受便利服务。

普惠大众,助力实体,赋能行业,服务社会,才是平安布局金融科技的终点。

踏浪金融科技潮流

“金融科技依然是全球的金融大潮”,杨再平在论坛上做出明确断言。

这句话并非虚言,2020年的《世界金融科技报告》显示,全球金融机构对新IT开发的总体投资从2016年的24%增加到2019年的33%。

而中国等新兴市场,金融行业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热情,还要高于全球市场。

11月底,第三方咨询机构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金融机构的技术总投入预计将达1981.6亿元,其中金融科技投入将达到413.7亿元,同比增长14%,预计到2023年将提升至691.5亿元,增长幅度达67.2%。

与此同时,数字货币等创新产品和技术,也成为促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向变量。

最近,包括深圳、苏州等地政府部门,相继联合人民银行,开展了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工作,与此同时,香港金融管理局也在测试数字人民币的跨境支付。

对此颇为关注的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在12月9日的论坛指出,央行推出数字货币,不仅是顺应货币演进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护人民币主权地位的重要举措。

他做出断言,作为新经济的“发动机”,数字货币将极大地促进相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即便金融科技的供给侧改革汹涌澎湃,似乎依然跟不上需求端服务升级的速度。

前述《世界金融科技报告》的调研显示,50%的银行客户抱怨,他们无法获得个性化的精准服务,还有48%的年轻客户认为,传统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范围过于狭窄。

澎湃的金融科技需求之下,中国金融科技整体市场规模增速迅猛,赛迪顾问估算,2019年,这一数字超过3753亿元,而预计到2022年,这一数字将超过5432亿元。

而融资难融资贵未能彻底缓解的中小微企业,更是对金融科技带来的普惠服务嗷嗷待哺。

艾瑞预计,到2025年,区块链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将释放5.4万亿供应链金融市场空间,将成为小微普惠金融服务的关键突破点。

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共生,在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的同时,各种新兴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

对此,杨再平认为,面对金融科技的持续快速发展,要坚持“既鼓励创新,又守牢底线”的积极审慎态度。

显然,金融科技正在推动监管与时俱进。

中国人民大学区块链研究院执行院长、长江学者杨东举例称,以区块链技术为依托的“以链治链”即“法链”,可以助力监管者通过实时透明的共享账簿,及时识别风险做出回应,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机制得以落地。

而平安集团作为金融科技大潮的踏浪者,如果说,完善全面的金融布局是其“强健四肢”,孜孜不倦的科研创新就是其“最强大脑”,而中国企业也成为这一全球浪潮的乘风破浪者。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12-12
从美国到中国,谁能踏浪全球金融科技大潮?
他是在12月9日举办的“平安大讲堂·解读金融新趋势”发表上述言论的,专家学者和平安集团高管在此共聚一堂,共话金融科技。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