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产业互联网:去中心化、去互联网化、去传统化的集合
文/孟永辉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曾经狂热的互联网浪潮正在产业互联网的沃土之上缓慢生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到产业互联网的创业浪潮之中,越来越多的元素与产业互联网产生联系。
产业数字化、产业区块链等诸多概念都是在这种潮流与趋势之下衍生而来的。
尽管发展的指针业已进入到了产业互联网的时区,并且越来越多的玩家都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此,但是,人们在看待和实践产业互联网的时候,更多地用消费互联网的模式来套用或者复制产业互联网的发展。
于是,一场以消费互联网之名行产业互联网之实的发展开始上演。
如果我们认真地去思考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的不同,就会发现,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并不是消费互联网的延续,甚至在某些时候产业互联网站在了消费互联网的对立面。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互联网玩家在拥抱产业互联网时那样坚决,阿里如此,腾讯更是如此。
认清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不同,并且真正找到投身产业互联网的最佳姿势,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才不仅仅只是一个消费互联网的代名词,而是有自身独特的发展和运行规律。
基于这样一种逻辑,我们探索产业互联网的运行逻辑,从而跳出消费互联网的牵绊,或许才是真正让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带入自身发展轨道的关键所在。
分析产业互联网的底层运行逻辑和规律,我们就会发现有如下几个不同的特征。
产业互联网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
经历了PC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洗礼之后,互联网业已 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当下,在人们日常的吃穿住用行等诸多领域里,我们都会发现有一个大型的互联网平台提供支持,甚至还出现了以头部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超级中心。
这其实正在告诉我们,所谓的互联网时代其实是一个建构中心的过程,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中心,几乎所有的C端用户被聚拢了起来。
在电商领域有阿里,在社交领域有腾讯,在生活领域有美团,在出行领域有滴滴。一句话,互联网时代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心。
这种以建构中心为主打的发展模式所导致的一个最为直接的结果是行业运行效率的提升是通过去中间化的方式来实现的,即通过这些中心来充当撮合方让产业上下游更加快速地发成交易。
当信息不对称、流量红利依然存在的大背景下,这种建构中心式的发展模式是有效的,一旦信息不对称被消除,流量红利不再,这种中心化的发展模式便开始遭遇挑战。
告别中心化的运行逻辑,化整为零,投身到行业发展的细枝末节,通过改造行业本身来获得发展,成为下一次发展的主要方向,产业互联网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
当产业互联网的概念被提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回归行业、赋能行业、改造行业为代表的全新发展时代的来临。
无论是头部的互联网巨头,还是新生的产业互联网玩家,几乎都将 参与行业,赋能行业看成是主要的发力点。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建构起来的中心开始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人人都开始产业的运行和发展过程当中,只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
对于那些掌握了数据、技术和资本的玩家们来讲,他们扮演的是赋能者的角色,对于那些传统行业的从业者而言,他们扮演的是落地者的角色。
无论哪种角色,他们的终极方向其实都是一样的,即他们不再是构筑中心,而是在去中心化,通过去中心化来寻找改造行业的最佳方式和方法,并且真正去影响和改造那些在消费互联网时代被遗忘的“角落”——产业端,最终,他们不再是中心,而是变成了驱动行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这其实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
产业互联网是一个去互联网化的过程
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虽然产业互联网的字眼当中依然有“互联网”的元素,但是,它却是一个去互联网化的过程。
这里所讲的去互联网化,其实并不是说互联网元素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不复存在,而是说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开始以另外一种全新的形态来存在。
我们经常提到的互联网演变成为“基础设施”仅仅只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实际上,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去互联网化更多地是指互联网的表现形式不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看到的互联网模式、互联网技术,而是开始以数字或者数据的方式来出现,并且由数字和数据衍生出来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看,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去互联网化并不是互联网元素不复存在了,而是说互联网元素开始演变成为诸多全新的元素。
除了互联网元素开始有了新的形态之外,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去互联网化的过程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去互联网化的商业模式的过程。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模式的最为突出的代表就是以去中间化为代表的B2B的发展模式,虽然这种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行业的发展效率,但是,这种商业模式在流量见顶,资本退潮的产业互联网时代是难以为继的。
于是,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所谓的去互联网化更多地是一个去除互联网式的发展模式的过程。
众所周知,产业互联网时代主流的商业模式是S2B模式,但是,笔者认为所谓的S2B模式依然有很浓的消费互联网的痕迹,所以,所谓的S2B模式决不是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的终极状态,未来,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还将发生更加 的变革,从而彻底摆脱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痕迹。
按照笔者理解,未来的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更多地应该是上S2B2C模式,更有甚者将会演变成为F2C的模式,S的角色将会最终与F端融合在一起,从而不再显性存在。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其实是一个去互联网化的过程,它含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并不仅仅只是局限在元素本身的嬗变上,甚至还包括商业模式上的发展与蜕变。
产业互联网是一个去传统化的过程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C端用户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开始发生了 且全面的变革。当C端用户的消费行为和习惯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他们的需求同样开始发生 的变革。
如果我们再去用传统的商品生产和供应逻辑,必然无法满足C端用户的新需求。
当下,人们在电商购物、金融理财、交通出行等诸多方面遭遇到的痛点与难题,就是这种现象的直接体现。
于是,当消费互联网时代对于C端用户的消费行为和习惯业已 改变的大背景下,我们同样需要用产业互联网去改造传统的生产行为和习惯,通过去除供给端的传统元素,提升供给端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而产生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C端用户的新需求。
从这个逻辑来看,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其实是一个去传统化的过程。这里所讲的去传统化,更多地是指对于上游供应端的 调整和变革。我们现在看到的阿里巴巴的犀牛工厂,京东的C2M工厂,拼多多的多多工厂都是这种现象的直接体现。
在这些新式的工厂当中,我们看到的最多的是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元素的出现,传统意义上的人、财、物等传统元素开始被越来越多地替代。
这其实是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去传统化的最为生动的诠释。
当传统供应端的生产元素开始发生了 而又全面的改变,当传统元素被新元素所取代,原本建构而成的发展模式和运行逻辑,才能被彻底改变,从而真正改造供给端,在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催化下所形成的C端用户的新需求,才能有被满足的可能性。
所以,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更多的是一个去传统化的过程。
它同消费互联网时代仅仅只是做撮合和对接不同,而是需要产业互联网的玩家真正参与到行业的实际运行过程当中,并且用他们创新出来的新元素来取代传统元素,从而让供求两端有再度对接和平衡的可能性。
结语
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其中。
这种现象似曾相识,颇有几分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味道。
如果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仅止于此,那么,它的发展必然是短暂的,难以持续的。
真正认清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不同点,从而探索出符合产业互联网特色的发展新模式,或许才能真正让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带离消费互联网的泥潭,真正进入到属于自身轨道的发展时区。
—完—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战略咨询顾问。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400万字。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