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气球》中国文艺片为什么会泄气?
前不久上映的藏语影片《气球》曾经入围过2019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多伦多电影节“当代世界单元”等数十个电影节奖项,受到广泛的好评。导演由万玛才旦担任,他是一位集文学家、编剧、导演、监制和制片人身份于一体的综合性电影大咖,也是藏族母语电影的开创者。此外,《气球》的拍摄手法颇为独特,唯美的画面令人神往,影片的主题围绕女性、信仰和现实的冲突徐徐展开。如此背景,令很多人对影片充满期待,但尴尬的是,影片上映之后,排片率长期低于1%,以至于很多观众要去非常远的地方才能看到《气球》。一些著名的影评人气不过,开始在微博上发声,连一向淡泊明志的万玛才旦也转发了相关微博,但即便这么闹腾,《气球》的排片率也仅有1.4%.
其实,相似的情况也曾发生在冯小刚身上,他曾经花费十年的时间来收集资料,用非常深邃的立意拍摄了《1942》,可以说,这是冯导一直想拍的压箱底影片。可观众并不买账,票房不甚理想;小钢炮抱怨:中国的观众不懂艺术;后来,他又儿戏般地拍摄《私人定制》,票房一路走高,想要成为艺术家的冯小刚不得不在现实面前认栽。剧作家梁晓声同样有此苦恼,他认为中国目前的剧作缺乏思想,甚至都是以“榨干了思想”的为最好。
唯美故事,藏族的坚定信仰和现实冲突
话题回到《气球》本身。其实,影片的故事主线并不复杂,而且同所有的藏语电影一样,主题永远绕不开“信仰”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藏区,一个普通的牧民6口之家,两个儿子误把父母的避孕套吹成气球带出去玩,如此举动因信仰问题被另外的家庭视作奇耻大辱,争吵之余,甚至大打出手。显然,在藏族的信仰体系里,避孕这些事儿有伤风化,更不宜儿戏。与此同时,女主人卓嘎意外怀孕,碰巧赶上高龄的爷爷去世。于是,他们一致认为:这个意外到来的孩子就是爷爷的转世,而此前大儿子因和奶奶有同样的痣,也早就被认定是奶奶的转世。基于此,卓嘎理应留下这个孩子,以慰爷爷的在天之灵。
卓嘎要想完成生育,首先要面对高龄产妇的危险,需要再度去鬼门关走一趟,这一次有可能让她离“死神”更加接近。再有,即便顺利产子,家庭也要面对计划生育部门的巨额罚款。当信仰和现实遭遇冲突时,家庭如何抉择,《气球》留给观众开放式的结尾,也令观众重新意识到:自己是否也陷入同样的信仰漩涡呢?
其实,社会总不免大幅变化、快速发展,在时代的边际,家庭和个人未必每次都能调整好自己的生活重心。或许,这才是《气球》想要表达的深刻奥义,普通观众看到卓嘎的经历,会很自然地报以同情和不理解。依照现代的生物常识,99%的人都已经摒弃“转世”之说,大概只有类似藏族这种根深蒂固的信仰才会有此想法。普通观众看完影片之后,会庆幸自己的文明的生活环境和清醒的信仰体系,但殊不知,自己也早就陷入另一种的“生育信仰”。就拿生育来说,五十年代的管理者认为人多力量大,鼓励生育,家家户户晚上没事儿就开始生育,爷爷辈们常有七八个兄弟姐妹,全国总人口从5亿快速增长到11亿。当然,其中又有很多心酸往事,如挨饿问题,女生没有衣服穿,白天只能躲在家里的糗事,但彼时老百姓有明确的信仰,他们愿意为之付出和牺牲,愿意让儿女们“吃”他们。
自80年代开始,中国计划生育变成基本国策,大家轰轰烈烈地响应,提倡少生、优生,一些地方粗暴的执行口号:打出来、流出来,就是不能生出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因为想要生男孩而不得不接受巨额罚款,小品《超生游击队》嬉笑怒骂却反应出真切又残酷的现实。彼时的老百姓开始身处一种模糊的信仰中,他们同样愿意为了信仰吃尽苦头。尴尬的是,当80后终于习惯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之时,二胎政策开放。此时的我们再无暇顾及信仰,毕竟,经济压力是生存的头号难题,大家都觉得养大一个孩子的难度不亚于调试一台光刻机。只是莫名其妙地,还是有很多人生了二胎。正如《气球》开放式的结尾,我们把二胎带到世界上,也搞不清楚什么原因,或许只是一种本能吧?
《气球》泄气,文艺片如何叫好又上座?
毫无疑问,《气球》是一部优秀的影片,豆瓣评分高达7.9分,但上映六天仅有500万的票房,也实在是有点儿寒碜,包括导演、影评人、明星都纷纷发声要求院线增加排片量,可综合人气、商业效果之后,《气球》的排片率仍旧只有1.4%.自然地,我们会苛责影院没有眼光,漠视优秀影片,也可以说他们是利欲熏心,不懂艺术等等。但问题在于,《气球》立意高远,同时又晦涩难懂,加之缺乏必要的营销手段,自然不讨喜。当然,藏语电影在如今的商业时代,本身就有天然的劣势。
其实,我们尊重万玛才旦的个人表达,也允许“小众电影”存在,同样地,它们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如主题严肃、画面深邃、非全明星阵容、不依赖顶级营销,文学性要大于娱乐性等等。只是在如今相对浮躁的商业大环境中,观众更喜欢通俗易懂,娱乐性十足的影片。回顾最近几年的高票房爆款电影,要么是强大的明星阵容,如《我和我的家乡》,只要把葛优、黄渤、沈腾的海报一戳,就相当于2亿元的票房;要么就是娱乐性十足,立意普通容易理解,但表现手法新颖,比如《泰囧》,徐峥和王宝强用一次独特的旅行来阐释中年危机;要么反映的主题能直接戳中老百姓最关心的痛点,如《我不是药神》的药价主题,有强烈的共鸣性质,更容易让观众走进电影院。相比之下,《气球》就比较缺乏这些东西,排片率低,票房惨淡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儿。况且,中国观众的层次还远未到深邃。
有人说: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事实上,我们不得不承认观众相对“肤浅”的观影需求,正把中国电影带上一条邪道,大家看电影只图娱乐,并不愿意有深刻的理解,这是《气球》泄气的原因。虽然票房一般,但我们仍希望能涌现出更多的万玛才旦和《气球》,推广小众文化,普及文学性,令中国电影更加厚重有料。(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