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只是制造缺陷、焦虑、恐惧和支付吗?
由BBC制作的纪录片《无节制消费元凶》,同他们所有的纪录片一样,制作人喜欢花费大量时间做调查,并最终向观众表达一些大家从未意识到的隐蔽事实。这部纪录片则告诉大家,普通人无法控制消费冲动看似是因“意志力薄弱、缺乏规划”之类的因素导致的,但实际上,我们的消费习惯是被制造商早早地就设计好了。
影片开篇就点明了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为了提高结论的可信度,调查记者亲自跑到“推倒的柏林墙”遗址,从废弃的文件中找到一些各大厂商私下达成的协议,规定大家联手把灯泡的寿命从2500小时降低到1000小时,而且明确要求如违反协定,每超过1小时就要缴纳固定金额的罚款。基于此设计,消费者需要购买几乎翻倍的灯泡。显然,同样的逻辑完全能够应用于其他产品,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洗衣机、打印机、电子产品等等,都有一套“秘密又公开”的操作。人类的意志力在这些严谨的设计面前显得毫无抵抗力。
影片详细罗列了“无节制消费元凶”的各种手段,观众看了既觉得新鲜,又触目惊心,就好像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泥沼中,深陷其中又毫无办法。比如制造缺陷、计划报废、恐惧营销、优化支付流程等等,都会增加消费的冲动。
制造缺陷,无节制消费的最大元凶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首先公布了之于商品制造的调查结果,并淬炼出两个词组,一个是制造缺陷,一个是计划报废。仅仅从字面意思看,我们也知道它俩不是什么好词儿,是指商家在早期的产品设计中,就充分考虑到“销量”问题,设计者花费大量的心思,不是尽可能地让产品耐用,延长使用寿命,而是精准地控制产品寿命,以便实现商品在其生命周期内的最大销量。通过记者调查,各行各业都存在着“制造缺陷、计划报废”的情况,前文提到的灯泡寿命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龌龊的墨盒,商家在墨盒里安装计数器,一旦打印到50000张,就会提示墨盒需要更换,但实际上,只要把计数器手动归零,这个墨盒就还能使用一段时间;此外,吸尘器、洗衣机等小型家用电器都曾纷纷效仿。
如果说把小型的家用电器作为易耗品,所花费的成本并不足以拖垮家庭,浪费的资源也在可控范围内,那么,iPhone手机、汽车以及家具等贵重物品也都采用“制造缺陷、计划报废”的销售策略,就有有点儿道德沦丧,钱都去哪儿了?
事实上,每一个企业都希望自己的产品是“消耗品”,以谋求更大的销售利益。大概只有乔布斯这种天才会想着如何令产品变得完美,但影片中的苹果公司不是“完美”的代表,而是狡猾的缺陷设计者。记者发现苹果采用特定的螺丝和胶粘合,目的是不让消费者维修,以促使其快速将手机更新换代,但这个结论稍显武断。作为一个长期的电子业观察员,笔者不否认苹果同样有计划报废的情况,但螺丝和胶的手段比较低级,苹果都懒得用。业内人士透露,苹果之所以用特殊螺丝和胶粘合,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打假”。因为iPhone手机价格昂贵,而且在保修期内很容易兑换一台全新机,于是,不法分子就玩起了移花接木的手段,更换一个塑料的摄像头或者木头的电池,以换取全新整机。螺丝和胶粘合好比一个“防拆”标签,对于这种假手机,Apple store的人员可以轻松地通过螺丝来甄别。
其实,iPhone想要促使消费者更换手机,有100种高级的做法,比如电池电量不扛用,当然,这可能是他们的真实瓶颈,又比如持续升级IOS版本,加入一些不痛不痒的功能,但要占据更多的内存,使得消费者追求更大空间。至于说,新尺寸、新屏幕、新颜色、新价格,对果粉的杀伤力也非常大,吸引其更换手机。显然,如此快速地更新换代,也会带来一些麻烦,比如苹果已经销售出20亿支智能手机,很多果粉家里都丢弃着几部被淘汰的iPhone,这对环境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要知道,一块锂电池就能污染60吨水,这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也难怪,美国强制苹果要承担固定的环保任务,而他们也在想办法提高环保力度,于是,新iPhone取消了耳机和插头。
显然,汽车和家居的操作难度要比iPhone手机大得多,但商家只要挖空心思琢磨消费者,始终能收割一大批的韭菜。影片中介绍雪佛兰通过改变汽车的颜色和外观、金属材质,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时尚感,来增加消费者的换车频率;宜家则打破了“好家居,能用一辈子”的概念,他们营造出的“家庭新风格”,令很多人趋之如骛,一掷千金。
焦虑、恐惧和支付,无节制消费的集体帮凶
如果说制造缺陷、计划报废是无节制消费的元凶,那么,媒体和知识分子贩卖焦虑、广告上散发出的恐惧以及支付手段之便利,则是无节制消费的集体帮凶。影片记录了很多大品牌的宣传策划套路,他们首先要说自己的产品是美好的,但自说自话往往被视作抬高宣传,更高明的营销手段则是贩卖焦虑和恐惧。相比于追求美好生活,人们更害怕生活变得糟糕。比如悍马汽车利用人们之于生存的恐惧,制造出一种“铁甲”汽车,人们躲在这样的铁甲中会更加安全,同时,告诉其他汽车品牌:不要惹我,我很厉害。或许悍马能保护自己的车主,但从数据上看,这样的宣传也给了悍马司机不好的心理暗示,导致事故率比普通汽车高出61%。同样地,李施德林利用人们的社交恐惧,发明了“口臭病”,事实上,此前根本没有口臭病这回事儿,自从其发明之后,漱口水的销量大幅提升。
现在,中国的药房也正在充分利用贩卖恐惧来销售药品,他们会邀请医生免费坐诊,然后,通过望闻问切告诉消费者睡眠不好、胃出血、气血两虚等等,然后,趁着消费者恐惧之际,立刻送上补铁补血口服液。如此口服液喝多了没事儿,不喝更没事。
最后,消费者越来越守不住自己的钱袋子,还在于移动支付的流行。现金支付1000元和刷卡、微信支付1000元完全是不一样的感觉:现金更会令人心疼,能让消费者意识到这是自己的血汗钱;而刷卡、微信支付蹦出来的仅仅是一个数字而已。加之,指纹、刷脸使得电子支付越来越便捷,本来“可花可不花”的钱都源源不断地涌向商家。当然,话说回来,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我们拼命控制消费,也就会失去丰富的生命体验。无节制消费应该是一种正常的生命体验,其实,谈不上所谓“元凶”,BBC用词过重。(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