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买房被人脸识别拍到要多花30万男子被逼戴头盔,滥用人脸识别谁来管?
科技时代,在给大众带来便利的同时,却又让人“防不胜防”。绝大多数人都像被小品中的赵本山忽悠了一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着了道”。手机应用窃取隐私、快递员出售人们的个人隐私、智能家居产品秒变“间谍”、诈骗电话持续升级……种种套路,让人防不胜防。
而如今,就连看似正规的房产销售,都将科技手段当作“割韭菜”的套路。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人脸识别在被滥用。一旦被售楼处的人脸识别抓拍后,买房就有可能要多花30万!人脸识别的滥用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更为严重的是,或许这只是人脸识别被滥用的冰山一角。
多花30万!你不知道的买房新套路
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其中,买房套路,多不胜数。买房必须捆绑车位;质量问题导致投诉无门;规划随时在变让阳光离自己越来越远;虚假宣传不兑现承诺;期房变“欺房”,交房遥遥无期……可以说,开发商的套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更让人“绝望”的是。开发商的套路,还在与时俱进,竟然用上了前沿科技。据媒体透露,很多售楼处天花板上的摄像头就在对准买房者进行人脸识别。为何售楼处如此热衷于人脸识别这一前沿科技?关键在于利润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开发商为了最大限度地销售房子,往往会从多个渠道进行销售。就我所了解,除了售楼处、网上渠道外,还有二手房平台、微商等分销渠道。而根据不同的渠道,买房者也被“分门别类”。简单来说,看了开发商的宣传直接前去售楼处的买房者,所遇到的价格较高。而其他分销渠道,会给买房者让利以吸引他们前去。
价格的差异,导致买房者会多方对比,以此选择更低的价格。而这,就会造成开发商的“渠道之争”。为了利润最大化,开发商的做法就是通过人脸识别,来确定前往售楼处的买房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高价。即使买房者后来通过其他分销渠道前来,也只能用高价购买。在每平米差价千元,乃至数千元的情况下,买房者多花30万买房也只是常事而已。
人脸识别在被滥用,大众无可奈何
开发商的售楼处如此信任人脸识别技术,自然有其道理。据了解,安装于售楼处的人脸识别系统,识别率高到97%以上。甚至戴上口罩,也会被识别。有稍微了解内情的人,还上演了“戴头盔看房”的一幕。看似幽默的举措,却显得有很多“心酸”。
更让人无奈的是,绝大多数售楼处的摄像头、人脸识别系统都不会特意标明。这表明,人脸识别的确有滥用的嫌疑。事实上,人脸识别远比我们想象的应用更为广泛。如今,就连我所住的小区大门,都在使用人脸识别系统甄别是否为业主。我们知道人脸识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大众的安全,但因此带来的隐私、信息泄露问题也让人忧心忡忡。
利用人脸识别来快速、精确识别个人主体,对于个人行动轨迹的追踪非常高效。而且这种技术通过抓取个人的面部生物信息,并与已有数据库中的相应数据做比对,能进一步追踪到个人的身份信息、日常的行踪轨迹、人与车的匹配、亲属关系以及经常接触的人员。相关信息一旦泄露,有可能造成巨大损失。
更让人无奈的是,人脸识别往往是“无感抓拍”。大众在不知不觉中,就有可能会被人脸识别系统强行录入个人信息。
加速建立相关法规,拒绝人脸识别成新侵权武器
人脸识别的滥用,已经到了不得不制止的地步。而就目前来看,国内尚未有针对人脸识别的相关规定。
我们看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9条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责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但这些略显模糊的规定,让人脸识别能够游走于灰色地带。
因此,现在要做的就是加速建立相关法规,将人脸识别纳入监管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拒绝人脸识别成为新的侵权武器。(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