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零工经济的困惑
文|李北辰
前段时间,根据媒体报道,美国加州一上诉法院听取了Uber,Lyft和加州政府律师的辩护,了解了该州是否应将网约车司机认定为员工,并为其提供工资,加班费,保险等福利待遇。
事实上,加州已出现多起关乎“零工经济”未来的诉讼。今年1月,加州实施了一项名为AB5的法律,使得“零工经济”应用难以通过独立承包商的方式聘用员工。尽管该州法律要求上诉法院在90天内做出裁决,但零工经济的未来或许要等到该州选民来决定。
而Uber,Lyft,DoorDash,InstaCart和Postmates合计投入逾1.84亿美元支持一项投票,希望能够推翻上述法律。
今年5月,加州和洛杉矶,圣迭戈及旧金山等城市起诉Uber和Lyft,指控其拒绝将司机归为员工的行为违反AB5。加州法官在8月下令它们在10天内将网约车司机归为员工,但因其提出上诉并威胁要撤离加州,导致这项裁决暂时被搁置。
当然,对“零工经济”的困惑,不只发生在拥有利益集团的美国——众所周知,中国的外卖骑手也“困在系统里”。
事实上,根据《2019中国县域零工经济调查报告》显示,35.11%的县域零工工作与互联网相关,如网约车和外卖等职业。“互联网+”类零工在各种零工类型中排名第一,网络已深深植根于下沉市场用工领域,与互联网相关的零工经济已成为县域民生的重要支撑。
其实早在许多年前,就有很多学者断言,零工将成为未来人类社会一大重要的经济形态。而在当代中国,零工经济也已随互联网的下沉直达广大县镇。
什么是零工经济?美国学者黛安娜·马尔卡希在《零工经济》中写道:“如果把当前的工作世界看作一把尺子,设想它一头是传统意义上由企业提供的职业阶梯,另一头是失业,那么两头之间范围广,种类多的工作选择便是零工经济。”
而这把尺子的两端,正迅速由互联网搭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他们身披不同颜色,穿梭于城市中间,维系着当代人的效率与体面。
其实谈及零工经济,在全球范围内,人们多少有些误区,比如打零工“是因为经济低迷”,“是找到稳定工作前的过渡期”。几年前,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就曾在一份报告中破除过这些误区。
首先,投身零工经济的人并不少。在欧美,有10%到15%的适龄工作人口通过打零工谋生,还有10%到15%的人把打零工作为主业之外的副业。MBO Partners发布的《美国独立工作者市场状况报告》同样显示,美国独立工作者市场在持续增长,2019年达到4110万人,他们过去一年创造的收入价值1.28万亿,相当于美国2018年GDP的6.2%,等于西班牙GDP的总值。
其次,零工经济的井喷与全球经济的低迷并无正相关。相反,受益于灵活的工作形式和较低的准入门槛,自由职业有可能促进宏观经济的复苏,解决部分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调查显示,欧美国家就业市场中有1亿不完全就业人口,都表示想要更多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至少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打零工看起来并非是某种“过渡”。麦肯锡的数据显示,大约70%的自由职业者是自愿打零工,且与传统行业的人相比,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似乎更为满意。
尤其是在中国,也许是出于对城市化进程的某种乐观,也许是刻意渲染对城市中产处境的悲观,在一些传播甚广的文章中,互联网甚至“重构了城市的社会秩序,零工们获得前所未有的工作机会,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阶层的壁垒。”
当然,自诞生以来,对零工经济的利弊一直都有争端。
早在几年前,《自然》杂志一篇文章就曾发问:零工经济是为人带来福利,还是增加了“剥削”?如同人性底色在“自由”和“安全”两端摇摆,尽管个体看似自由,却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社会保障,社会缺少一张安全网为他们兜底。
而平台与个人之间的这道桥梁,亦不像想象中那般稳固。牛津大学数字地理学家马克·格雷汉姆团队调查的68%的受访者表示:网络平台给予的工作机会是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但在零工经济平台上,明显供大于求,劳动报酬很低,且工作要求往往很紧急,导致很多人必须加班加点。
更重要的是,自由职业者并非真的“自由”。
研究劳动社会学的学者梁萌曾以互联网家政工为例指出:金融资本与互联网技术共同构建了互联网家政业“强控制-弱契约”的用工模式,通过轻资产战略延续家政工弱契约的劳动关系,又通过管理控制的多元化主体加强对劳动者的管理控制,形成强控制的劳动过程类型。
而关于零工经济的未来,就像她总结的那样:“当‘互联网+’的浪潮以横扫一切的气势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对这类强控制-弱契约用工模式的关注就显得更加必要。据此,我们将得以窥见未来工作变迁的可能方向,并深刻理解资本、技术对劳动的改变将要把劳动者带向何方。”
嗯,在某种程度上,零工经济是洞察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让人们知道,在稳定与自由,安逸与焦虑,沉闷与活力,公平与效率之间,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其实都在不停地左右摇摆,而我们能做的,只是让摇摆的力度尽量舒适可控。
作者:李北辰,媒体专栏作者,关注技术驱动带来的社会变革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