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系统:新基建不需要逐风者,更需要实干家
历史一定会铭记2020年。
新冠肺炎的黑天鹅横空出世,打乱了世界原本运行的规律。中国之所以能够第一个将疫情的影响降低到完全可控的状态,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基建功不可没。
年初,中央公布了“新基建”作为经济建设的长期目标,为后疫情时代的社会秩序重建和数字经济的长期发展树立了方向。数字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新基建则是数字经济的基础保障。新基建对国民经济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能在短期内助力稳投资、扩内需和增就业,从长远发展来看,更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此之后,发改委又明确了新基建的定义: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内容。
我们看到,新基建发布之后,各个地方纷纷开始响应,并先后出台支持政策,开始了新一轮的数字化的竞速。的确,新基建是一个明确的风口,但新基建并不需要逐风者,而要呼唤踏踏实实,将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落地的实干企业。
尤其在国际环境变得异常复杂的背景下,更加需要考虑如何将自主核心技术与产业落地做结合,在新和旧的技术流派中做取舍,以保证安全和稳定为前提去追求高效和增长,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数字化体系。
这些长期的课题,中国系统公司也许可以给出一个合适的答案。
中国特色的运营模式
不久前,湖北黄石市公布了“智慧黄石建设运营项目”招标公告,项目建设总投资初步确定为 4.2 亿元。
在这个典型的智慧城市项目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独特的东西。如公告所显示:为加快推进智慧黄石项目建设进度,同时有效解决人才和技术不足、数据资产运营经验缺乏的被动局面,市大数据公司通过本次公开招标选择合作方与市大数据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按照“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双方合作共同推进智慧黄石项目建设和运营,发挥合作方的自主技术、模式创新、产业生态等优势,基于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高速发展的规律探索黄石智慧城市运营发展新模式并带动黄石市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
其实,黄石在智慧城市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许许多多的城市类似:本身技术能力储备不足,技术团队经验较弱,按照通常意义的打法,城市都会寻找一位“数字合伙人”,为其提供全面的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地,这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我们知道,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投入、不断迭代的过程。单纯的“建设”,是否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呢?答案不言而喻。所以,黄石采取了与合伙人,成立合资公司的模式,长期投入智慧城市的运营,这为全国智慧城市,提出了一个新的启示:合资运营的方式,更符合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它是对过去传统的“重建设,轻运营”的智慧城市理念的一种拨乱反正。对于服务于智慧城市和城市云平台的这些科技公司而言,从项目式切入,显然更容易形成商业模式,这几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
所以从传统商业模式的角度,没几家公司能够做到投入城市长期的运维和运营。而这,恰是中国系统,看到的机会。
客观地说,中国系统依托中国电子现代数字城市战略,在智慧黄石模式中,显露出的更符合目前中国城市特色的运营模式,并不完全是差异化驱动,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应该出现更多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模式,中国系统恰好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
为行业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系统(全称“中国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也许还不是一个被广为人知的名字。但它的母公司中国电子(全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则是闻名遐迩的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国务院认定的以网信产业为核心主业的中央企业,连续多年跻身《财富》世界五百强。
作为中国电子旗下公司,过去的这些年里,中国系统从未夸夸其谈、追逐风口,而是踏踏实实地完善技术和解决方案的能力,聚焦中国电子现代数字城市战略,践行“安全为先、需求牵引、数据赋能、迭代发展”的现代数字城市建设理念,这才有了可供城市信息化发展的“中国方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了“两新一重”,其中“两新”指的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智慧城市的内容是新基建中的数字经济,新基建的意义需要在智慧城市中得到诠释。如果我们将智慧城市进行拆分,就回归到交通、制造、金融、能源等智慧的行业。而由中国电子提出、中国系统践行的现代数字城市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智慧城市后半场的主力。
显而易见,解决方案的能力可以赋予行业智慧,再加上“运营模式”的顶层设计,这应该是中国系统,为新基建打造的价值“底座”。
从行业的角度,中国系统面向数字化政府、数字化企业场景,已构建起以“云+数+解决方案”为架构的数字与信息服务业务图谱,提供以中国电子云为技术核心、数据治理运营为抓手的丰富的解决方案,推动现代数字城市的高速发展,助力金融、能源、交通、制造等行业数字化转型,支撑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以此来赋能数字新基建,激活发展新动能。
(中国系统“云+数+解决方案”业务架构)
把握“中国架构”的时代脉搏
事实上,第一波数字化浪潮,始于互联网的黄金时代,本质上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相融合,来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所以才有了当初的互联网+模式。
客观地说,第一波数字化浪潮具备了普惠性质,让数字技术深入到每个人的工作与生活。但从底层架构的角度,这种深入是相对粗放的。例如一些传统大行业,如政府、金融在第一波数字化浪潮中明显表现得更为谨慎。
在数字化洪流中,这些行业用户很清楚,完全依靠通用的架构标准和技术体系,很难实现有自主能力的数字化竞争力。
的确,在粗放式的发展节奏之后,很多政企用户的数字化建设更重视精细化的设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构建自主能力的“中国架构”,成为了这时代的主题。
这也是中国电子产业布局的先见之明,立足“PKS”架构(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为基础的技术架构构建的内置安全监测防护体系),将内生安全、主动防护和体系化对抗进行 融合,构建基于可信计算的PK安全体系,堪称“中国架构”。
如今,中国系统可以兼容移动生态与“PKS”体系,从操作系统、到云计算基础服务、中间件、数据库、大数据、安全应用,国内最完整的全栈立体化服务能力,做到为政企用户提供了基于“中国架构”的全栈式的行业解决方案。
毕马威的一份报告,将数字化转型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尝试阶段,扩展阶段,服务化阶段以及智能化阶段。报告还显示: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尝试阶段,很多企业对数字化只做到了浅尝辄止。
这里面很大程度的原因来源于对安全和被单一厂家锁定的担忧,很显然,中国系统兼具了安全和开放的两大特征,正符合了不断深入的数字化转型需求。
“实干家”中国系统
中国系统固然有承袭于中国电子的优势资源,但中国系统本身更希望能够立足于市场的视角,以差异化的能力成为政企用户的首选。对自身的定位,中国系统希望成为拥有云、数和解决方案能力的新基建赋能者。
首先,云计算的维度,中国电子云的定位是“专属公有云”。中国电子云具备IaaS、PaaS和SaaS全栈能力,依托中国电子领先的网信产业和技术能力,构建开放、创新、协作的商业模式和生态体系,为客户提供安全可信、持续进化、自主运营、智能运维的云端全场景解决方案。
今年9月9日,中国电子云就将正式发布,可以关注一下。
中国电子云的底气,在于背靠中国电子的行业实践,面对架构复杂的政企用户,有丰富的产业基础和实践经验,更懂政府、公共服务、大型集团企业的云服务应用场景。
同时,由于政企用户对管理、建设云的规模、建设路径上与其他云不一样,所以中国电子云从一开始的产品设计就是专为政企客户量身打造,更匹配这些客户的实际需要。
客观地说,未来的云市场注定是一个多云的时代,任何一家政企用户都不希望被某一个云锁定,三到四家云并存的局面将是一种常态。中国电子云拥有完整的自主技术产业链条和生态体系,并且PKS在市场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与实践,所以在多云时代会成为一个主要的选项,也是无可替代的选项。
其次,从数据的角度。中国的数据价值,远没有到达深层挖掘的阶段。因为目前在海量数据中,互联网数据的占比20%,而组织数据占比80%,在组织数据中政府数据又占到了80%。换言之,只有做好政府数据的运营,才能建立起全价值的数据链条。
这与中国系统的思路是相符的,中国系统正在通过整合政府多个职能部门的数据集成、数据治理、数据服务和数据应用,构建全链路现代数字城市解决方案。
同时,中国系统数据中台基于数字金库,汇聚政务业务数据、社会数据和感知数据等多渠道数据,通过制定数据标准、数据质量管理等,建立人口、法人、信用等国家六大基础库,面向政府业务主题整合形成交通、应急、医疗健康等主题库,建设城市统一的数据资源池,汇聚、治理、融合形成城市数字金库。
(中国系统现代数字城市业务总体框架)
在数据治理方面,中国系统会主动提出与省级和市级的单位,建立合资公司,以长期投入的方式,对数据做长期运营,并以此来支撑行业数字化转型和现代数字城市建设。这是中国系统的独特性之一。
第三,在解决方案层面,正是有了云和数的积累,深入行业反而像是水到渠成。比如,通过城市数字金库,中国系统可以面向多领域提供多种型态的数据产品,形成数据API接口服务、多维查询服务、数据开放、行业知识图谱服务、档案画像、可视化分析等服务,支撑民生、安全、交通、经济、治理等重点领域数字应用建设。
作为解决方案成果的典型代表,中国系统的现代数字城市业务也取得累累硕果:截至2020年7月,中国系统已经与重庆、郑州、石家庄、苏州、大连、济南等35个城市战略签约,50余个城市达成合作意向。
新基建的航程中,一定充满了礁石与未知的挑战,所以需要实干家,稳中求胜。这就是中国系统的使命感,与自主创新的责任感,在时代的大潮中,中国系统一定是政企用户不可或缺的重要选择,将在数字与信息服务领域乘风破浪。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