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抑云」翻红的有些猝不及防。
虽然,「网抑云」已是一个老梗,但从百度指数发现,从7月10日开始网抑云的关键词搜索量开始飙升,一路攀升到8月4日达到顶峰。
在B站上搜索「网抑云」,一个6月10日发布的视频,目前播放已达666.7万。UP主将网易云音乐的经典评论拿来配音,一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已经成为B站最火的二次创作素材之一。
在微博搜索「网抑云」,结果中会出现一个头像是网易云音乐logo的博主、一个有1.1万讨论和710.6万阅读的话题以及一个名叫七喜的歌手发行于今年5月的一首歌。
这首名为《网抑云》的歌里,有这样一句词「是谁在白天笑得开心,为人多么平顺,又是谁在网易云看了一整夜的评论」。
总之,「网抑云」就这么火了。并且,看上去还会继续火下去。
8月3日,网易云音乐官方上线了一个「云村评论治愈计划」,但是在社交媒体上的评论画风却是这样的: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画风?网易云音乐的「治愈计划」又是做什么的?
在网易云音乐的官方推送里,「治愈计划」包含了三块内容:
邀请心理专家、万名心理专业志愿者加入“云村治愈所”;
万名乐评达人组成云村乐评团发起乐评征集大赛;
升级《云村公约》治理虚假编造内容,规范乐评礼仪,为真正有需要的用户提供专业帮助。
这应该是网易云音乐官方一次正常的产品更新,但是挑在这样一个节点上线,难免令外界猜想,官方希望借「网愈云」治愈「网抑云」?
不曾想事倍功半,不仅网友不买账,自己的用户也反水了。在推送这项计划的官微评论中,就出现了这样的评论:
很明显,网民和用户对「云村评论治愈计划」出现两极分化的看法。一个音乐App在社交层面引发了这么大的非议,归根结底,还是网易云音乐自己被自己绊了一个跟头。
「网抑云」是一次主观引导的结果
2017年3月20日,如果你恰好在杭州,又恰好坐上了地铁1号线,那么你就会被铺天盖地的红色车厢所包裹,映入你眼帘的满是戳心难过的句子。
“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
“喜欢这种东西,捂住嘴巴,也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祝你们幸福是假的,祝你幸福是真的。”
“丧气十足”的文字感染力极强,扩散和放大着地铁环境中的孤独感。几乎是瞬间,这条地铁硬广就火爆全网。
这是一次堪比“偷袭珍珠港”式的奇袭。在那之前,因版权劣势,网易云音乐市场份额一度下滑至1.92%。到2017年7月,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网易云音乐的DAU虽然只在第四位,但增速却高于酷我音乐和QQ音乐达到22.3%,仅次于酷狗音乐的25.2%。
可见,网易云音乐的社交策略和传播效果。通过打破听歌场景的私密性,以歌曲的品味吸引同好,并主推乐评功能。
地铁硬广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情绪引爆,但也为「网抑云」埋下了伏笔。
网易是一家比较独特的互联网公司,注重文化和态度,网易的产品几乎都被烙上了「文青」「小资」的印记,比如严选、考拉、LOFTER,当然这些都不如网易云音乐彻底。
地铁硬广成功之后,网易云音乐似乎爱上这种花小钱办大事的风格。在之后的产品运营和营销中,持续使用这种「丧气十足」的标签,甚至贯穿在产品的每个角落里。
你可以在手机上看到“你这么爱听歌,一定活得很难过吧”的推送;也可以在官方公众号里翻到“你听过最孤独的话是什么”;甚至网易云音乐还建立了一个「网易云音乐热评强榜」的官方微博账号,专门用来发那些看上去丧丧的句子;以及在其云村社区改版的内容里,设置了一个「热评墙」板块。
久而久之,网易云音乐的社区风格就有些失控了。
不仅整体画风偏向抑郁,也开始有用户为骗赞炮制虚假乐评,甚至在评论区编故事,甚至还有12、13岁的未成年,也被这种抑郁的风格影响。
进而导致网易云音乐的品牌形象过于片面和负面。「丧文化」占据上风之后,原本音乐中包含的美好、激励和善良就被无限缩小了。网易云音乐的确让用户「看见」音乐了,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再回到这次的「云村评论治愈计划」,计划本意是对极少数真正有抑郁倾向的用户提供帮助,只是在「网抑云」的背景下,加之官方的强行营销,导致部分用户并不买账。
一方面,「丧文化」已经是网易云音乐的一个标签了,官方上线治愈计划,难免令用户产生错觉,难道所有用户都是「需要治愈」的么?这其中的歧义,与知乎的slogan「我们都是有问题的人」不相上下。
另一方面,大多数用户并非真的「丧」,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感触,在听到对应的歌曲时抒发的一时情感,亦或是作为一种排解压力的自嘲方法,而网易云音乐推出双指捏拢一条评论就能“抱一抱”的功能,和邀请心理专家入驻评论区,无疑是给这些假「丧」的用户贴了标签,强行将他们放在需要治愈的圈子里,有一个词叫过度关心,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网抑云」有没有解药?
在上一篇关于音乐产业的文章中,我们曾分析过在线音乐平台进军社区的原因,得到一个清晰的观点是,社区是一款音乐App的必备功能,但要建立在版权之上。
社区的基础是用户,而用户是因为版权聚集在平台上,归根结底版权仍是核心所在。
网易云音乐不断强化自己的社区功能,Mlog、热评墙、云村等功能的上线,背后无一不指向版权匮乏的窘境。试图以社交功能增强用户粘性和活跃度,达到曲线救国的目的。
近年来,许多用户放弃网易云转向QQ音乐、咪咕音乐等产品,正是因为版权原因。在咪咕音乐的评论区就有不少用户表示为了听周杰伦而来,而网易云失去周杰伦版权正是近几年发生的事。
版权对网易云音乐而言,不仅仅是歌单变灰这么简单,也意味着大量经典歌曲的评论随之消失。许多原本能听的歌曲、原本还能看到的经典评论,随着版权的缺失而消逝,致使网易云音乐的听歌体验及评论区观看体验,都有一定的下降。
并且,加之官方的引导和长期以来形成的社区氛围,虚假乐评也就越来越泛滥了。
部分人出于骗赞的心态,大量复制之前经典歌曲中的评论,或是在评论区编故事,评论内容相似度越来越高。知乎有个答主写了一个高赞回答,「抑郁症在中国的发病率约为3%,在微博发病率约为30%,在知乎发病率约为60%,在网抑云发病率约为99%……」
看似是个段子,但也道出了为什么被叫「网抑云」的原因。
而「网抑云」的解药最终还是在版权上,所以,网易云音乐也在不停的寻找版权合作。
今年2月到5月,网易云音乐先后宣布与吉卜力工作室、少城时代达成版权合作,与滚石唱片、华纳版权达成战略合作,同时还拿到了头部音综《歌手·当打之年》《朋友请听好》《声临其境3》的版权。
为此,网易云音乐进行了持续数月的版权传播。但事后又被翻出,华纳和网易云音乐的合作仅仅是词曲版权方面,即后者不拥有完整版权,原曲不一定能上架,但允许翻唱。
与此同时,在原创音乐人方面,去年年初网易云音乐增设的《网易音乐人服务条款》也曾引发争议。
结语
社区文化是一把双刃剑。网易云音乐曾经凭借「评论」一炮而红,今天也因「网抑云」而遭到抵制。
互联网的社区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平台管理者的价值输出,但这种输出无论出发点多么的美好,在不断壮大的路上都会遭遇挑战。
「来知乎,分享你刚编的段子」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了,如今网易云音乐在渐渐「知乎化」了。只是知乎后来做了改变,把虚构故事公开化、标签化,相当于主动梳理了虚构与真实的界限,即满足了虚构内容生产者的需求,也帮助用户理清了内容分类,可谓一举两得。
但网易云音乐有些不同,虚假评论可以限制、删除,却不能换个外套再生。而且,退一万步来讲,「网抑云」是用户正常的情绪表达,但是此前网易云音乐刻意营造并不断利用用户的情绪去商业化,本质上也是对真正抑郁群体的不尊重。
并且,虚假评论的背后是网易云音乐版权缺失、社区文化过于片面导致的结果,不从源头疏导只是一味的违规堵截,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所以,「网抑云」并不是用户表达矫情那么简单,背后刻画的是网易云音乐如何尊重用户、引导用户,这才是真正的解药。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