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充电桩万亿背后的「光与暗」
新基建,是今年最常被提及的热词之一。
据了解,新基建主要发力于科技端,包含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从发展层面看,新基建有着重要意义——能够壮大新增长点,并形成发展新动能。
而在以新基建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革命浪潮中,充电桩作为电动汽车的补能基础设施,重要性自不待言。今年3月,充电桩建设更是被列入“新基建”的七大重点领域之一。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显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6420万辆。根据车桩比1:1的建设目标,未来十年,我国充电桩建设存在6300万的缺口,预计将形成1.02万亿元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而近期随着不少巨头纷纷进军充电桩领域,一场“围猎”未来的行动全面打响。那么,在这场角逐“钱景”的大战中,充电桩真能铺就黄金大道吗?
飞驰的充电桩,亟待拨开迷雾
我们看到,为了让充电桩“飞驰”起来,各地已先后出台多个利好政策。比如,上海提出将新建1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北京发布的“2022新基建”方案提到,到2022年新建不少于5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并建设100个左右换电站。江苏更为积极,要在今年投资约3.7亿元加快充电设施建设,预计年内率先实现充电桩乡镇全覆盖。
事实上,充电桩之前的飞驰速度已足够让人惊叹。截至2015年底,国内公共类充电设施保有量仅5.7万台。这一数字在2019年底已达到121.9万台,增长21倍。在充电桩高速建设的同时,全国车桩比水平也在持续优化,已由2015年的7.84:1提升至2020年1月的3.1:1。
但充电桩在飞驰的同时,也遭遇众多发展迷雾。
一方面,充电桩的缺口仍然巨大,数量严重不足。此前十三五期间发布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指出,要新增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50万台,私人充电桩430万台,以满足全国5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这意味着,到2020年底车桩比基本要达到1:1。
但就目前来看,这一目标很难在年内实现。而且随着电动汽车销量的暴增,充电桩数量较少的矛盾会日益凸显。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曾预测,到2030年中国电动汽车销售会突破1500万辆,保有量会突破8000万辆,届时纯电动车辆或达到6480万辆。假设按照车桩比1:1的数据估算,2021年到2030年需要新建充电桩6300万台。如果按照此前的发展速度,显然很难新建如此多的充电桩。
另一方面,充电桩存在盈利困难的现实问题。特来电品牌总经理赵健曾透露,2017年中国大概有300多家充电桩企业。但到了2019年,50%的企业已经或倒闭或退出这一行业,还有30%的企业在盈亏平衡的基准线上挣扎。
这主要是因为充电桩现有的盈利模式非常单一,基本依赖于充电服务费。但在目前较低的利用率下,企业高昂的投资想获得回报遥遥无期。商业模式重、回报周期长的行业特性,让很多中小企业都难以支撑。
因此,拨开发展道路上的迷雾,对充电桩行业来说迫在眉睫。
巨头围猎下,光与暗并存
虽然充电桩在发展途中遇到迷雾,但这个价值万亿的赛道依然吸引众多巨头频频入局。
尤其是在今年3月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的范围后,巨头们的热情显然高涨了许多。目前,入局充电桩行业的几大势力,包括国资企业、老牌私营企业、车企、科技巨头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巨头并非能在充电桩行业占尽优势,而是有着“光与暗”并存的现象。它们既有自身的优势,也存在一定弊端。
首先,国资企业是充电桩行业的中坚力量。其中,国资企业的代表国家电网有着鲜明优势——资本雄厚、实力强劲。国家电网建设的充电桩数量较多,去年6月市占率达到21.3%。同时,国家电网更担负让充电桩行业走在正轨的重任。不过国家电网的弊端也较为明显,不能任意地融入互联网思维、技术等,调整航向较难。
其次,以特来电、星星充电为代表的老牌私营企业市占率较高,增速也较快。但它们的存在是基于“先入局者”的优势,已对后来的私营企业形成阻碍。如何平衡老牌私营企业的扩张、新入局者的生存,成为一个难题。
再次,电动汽车车企正在通过自建充电桩,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特斯拉、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都在积极布局自家的充电桩体系。但车企自建充电桩的目的并非盈利,更多是为车主提供配套的售后服务,以此彰显负责态度。
这就决定着车企的自建充电桩数量不会太多,占有率也不会太高。比如2019年,比亚迪在充电桩市场的占有率仅为0.2%。即使是最喜欢自建充电桩的特斯拉,2109年在充电桩市场的占有率也不过0.4%。初衷、理念的桎梏,决定着车企自建充电桩的规模即使在未来也不会加速扩大。
最后,科技巨头华为、阿里等都在瞄准充电桩行业。比如在今年4月,华为面向新能源领域推出HUAWEI 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块,解决运营成本高、设备生命周期短的痛点。阿里则主要是以投资这一形式,在充电桩行业搅动风云。今年3月底,蚂蚁金服旗下全资子公司投资充电桩运营商“简单充”,成为简单充第二大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科技巨头并非“亲自下场”,它们或是通过生产模块的方式成为供应商,或是通过投资以占据行业席位。这意味着,科技巨头在充电桩行业的直接影响力并没有那么大。
可见,即使有众多巨头在充电桩行业围猎,但依然是“光与暗”并存。想一蹴而就地将充电桩行业推至全新维度,并不简单。
未来并非坦途,统一标准定成败
在巨头的围猎下,充电桩行业在发生巨大变化。
从发展趋势看,充电桩数量变多、商业模式迭进、互联网元素融入等,都是必然。不过,这并非就意味着充电桩行业的未来就一片坦途。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目前众多巨头为了抢占市场、争夺地盘,都是各自为战。最直观的表现是,巨头之间并没有“共享”、“开放”的理念,只是埋头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使劲折腾。
很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处于竞争态势的巨头们彼此之间的数据难以共通。甚至不同巨头、不同APP之间的充电、付款等互联互通功能,依然无法实现。截至目前,仍然没有一家公司能整合全部充电桩的相关数据。这意味着,充电桩之间缺乏统一标准,难以满足消费需求。
看来,一条金色大道并非那么容易就能铺就。
统一标准难以制定,不仅让车主难以便利地畅享充电体验,更在加重充电桩巨头的资金投入、提升着时间成本。因此,能否制定统一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充电桩行业的发展速度,乃至未来成败。
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一个全面覆盖、互联互通、标准统一的平台才能真正搭建起来。由此,“全国一张网”的充电桩生态体系才有望全面落地。在这张“网”下,充电桩行业才可能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并让产业链上的各个节点都为之受益。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