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智慧交互”成选购笔记本重要因素:市场在迈入全新维度
618购物节促销大战正酣,销量不断创新高。而笔记本电脑表现抢眼,成为3C电子数码领域的中坚力量。与过往不同的是,今年消费者选购笔记本电脑有了全新衡量标准。除性能、设计、价格等传统因素外,“智慧交互”成为重要的消费新趋势。
这一点从Chnbrand推出的PC市场消费趋势报告,可清晰洞察出来。这份报告提到,作为2020年品牌净用户推荐值(C-NPS)榜单Windows阵营TOP1的华为,成为与苹果正面对决的代表。而华为的底气,则源于智慧交互功能“多屏协同”。
多屏协同发力,带来革命性产品体验
当下,更多消费者在重新关注PC产品。这是因为,整个PC产业链在专注于创新。当创新不断涌现后,PC产品由此焕然新生。
“我们进入PC领域,希望能给消费者带来创新,真正满足他们的需求”,华为消费者业务平板与PC产品线总裁王银峰曾公开表示,消费者希望PC产品可与更多智能产品互联互通,带来便捷且智慧化的操作。基于这样的理解,华为持续发力,并推出“多屏协同”功能。
华为“多屏协同”功能不仅是华为手机和MateBook的文件互传,更从系统底层打通Windows和安卓系统的藩篱,令MateBook的键盘、鼠标和麦克风和手机的硬件融合在一起,让华为MateBook和手机组成一个带来全场景智慧体验的“超级终端”。同时,“多屏协同”支持碰一碰后任务自动接续、信息跟随屏幕转移,整个过程无缝衔接、自然流转、高效协同。
“多屏协同”带来革命性产品体验,华为MateBook和华为手机随时随地快速连接,实现双系统同屏显示。这首先解决手机和电脑之间文件传输的麻烦,只需在电脑屏幕上轻松拖拽,即可实现文件的跨设备传输;其次,通过多屏协同,手机为MateBook带来了安卓系统的移动生态,用户可在电脑上刷抖音、点外卖。此外,“多屏协同”也符合轻办公、移动办公的行业发展趋势,在无网络等环境下,也能解决文件传输等诸多痛点。
以实力说话!全场景战略在加速践行
持续深耕,终结硕果。华为MateBook系列通过“多屏协同”等进行 赋能,让其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数据显示,2019年华为PC产品的全球销量增长200%。而2020年1月,华为PC单品牌在国内轻薄本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且位居中国品牌净用户推荐值Windows阵营第一位。华为在海外市场亦实现快速增长,2020年海外Q1同期增长110%。此外,华为MateBook 14荣获京东“年度最佳新品”奖项,是轻薄本品类中唯一获奖产品。
不断斩获佳绩,佐证着“多屏协同”正在扮演重要角色。而“多屏系统”全面发力的背后,是华为的全场景战略。“多屏协同”正是围绕1+8+N全场景生态战略,所打造的一种生态创新。
在1+8+N全场景生态战略中,其中一个“+”就是Huawei Share。Huawei Share主要连接1+8华为自有产品,为PC产品带来“多屏协同”等创新体验。以实力说话的华为,在加速践行全场景生态战略。基于这一战略,“多屏协同”在为消费者创造属于“未来”的生活、工作新方式。
奠定创新者地位,构筑强势“护城河”
创新,是让企业加速前行、不断突破的源动力。事实上,在满足更多消费者已有及预判场景需求的基础上,华为PC产品在硬件设计、软件体验等方面的规划都极具前瞻性。
就像Chnbrand发布的报告,凸显华为PC产品已赢得市场的广泛认可。这样的认可,与华为在PC市场深耕创新有着直接关系。在华为看来,万物互联时代消费电子的竞争,在走向系统和生态的竞逐。由此,如何通过软硬件生态的协同创新,打造更好的智慧体验成为竞争着力点。
华为MateBook的创新无处不在。华为借助自身在ID、材质、外观色彩等众多设计领域的技术积累,打造出拥有全面屏轻薄机身、翡冷翠配色等独具风格产品外观;再加上软件方面的 创新,打造出可以实现生态融合的“多屏协同”,突破硬件单一界限,让各个终端实现能力的互助与共享。也正是通过MateBook的突破性创新,华为奠定了自身在PC市场真正创新者的地位,构筑了一条强势“护城河”,并形成独有且强悍的市场优势。(光明网)
- 世间将再无松下电视:松下官宣解散家电子公司并彻底放弃电视机业务
- 雅迪集团与南都电源签署协议:携手共绘固态电池未来蓝图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