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京东数科用人观:理想、担当排首位,专业能力是次要

原标题:封面故事|京东数科用人观:理想、担当排首位,专业能力是次要

回到2013年。

2013年11月10日,北京飞往旧金山的航班上,陈生强陷入了沉思。他瘦削的脸庞上没有一丝多余的表情。他总是这样,沉着冷静,与人说话时缓缓的。2007年4月加入京东,陈生强曾任财务总监、财务副总裁、集团CFO。

2013年10月,京东数字科技集团(以下简称“京东数科”)开始脱离京东集团独立运营。陈生强成为独立公司CEO。他犹豫过,做还是不做?如果做,这件事能不能对社会产生正面且长久的价值?在这个节点,怎么做才能产生长期价值?

他做了第一个决定,让自己和团队再次归零。他们从北京飞到旧金山,从旧金山到纽约,短短一周内参访了二十多家公司。2013年11月飞机落地,他们下定决心要做这件事。这是京东数科的成立时间。

他们首先希望能改变金融行业的成本结构,“降低变动成本,覆盖更多的客群”。但在更长周期和更广维度上,京东数科应该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应该塑造怎样的组织?

山顶

2013年,曹鹏想退休。

29岁时,他对自己说, “我希望变成一个很厉害的程序员。”那是2007年,他正式加入京东。他参与了京东集团早期技术框架的搭建,实现了多项技术变革。

2013年,京东准备上市,曹鹏觉得完成了一个阶段的使命,想退休了。但他骨子里还是崇尚创新,“喜欢创业的那种状态,从0到1,做事比较痛快,而且能看到一个东西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有特别大的成就感。”

曹鹏 图/京东数科提供

当时京东集团内部说要做一个金融部门,由陈生强负责。曹鹏找到陈生强说,“我给你做个网站吧,你要觉得这个网站好你就用,你要觉得不行,就当我没提这事。”

于是曹鹏组了一群研发人员,隔离原来的业务,封闭式开发,到2013年11月,网站上线了。第三年,曹鹏也加入京东数科,“把之前的实战经验都带过来了”,同时平衡好新业务和技术迭代之间的关系,“知道在什么时间做架构升级和迁移,什么时间引入新技术,运用什么方式能更快地引入新技术。”

2013年,郑宇也迷茫过。他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以下简称“微软亚研院”)城市计算领域深耕七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为全球杰出青年创新者。作为全球第一个提出“城市计算”理念的人,他曾被《财富》评为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

郑宇试图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并不想单纯做研究而不能将创新的想法落地。

父母期望他能得诺贝尔奖。他觉得奖不重要,重要的是让自己的能力对国计民生产生真正的价值。

同样在2013年,薄列峰实现了人生的一次转型。他在芝加哥大学丰田研究院和华盛顿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成为亚马逊首席科学家,研发AmazonGo无人零售店。这是一个基于前沿技术的内部创新孵化项目,“这件事从来没人做过,很多工程师认为这件事做不成,太难了”,这些工程师很快就退出了。

作为AI算法团队主力,薄列峰也踩过很多坑,比如要解决无人零售店的问题,到底哪条技术路线是对的,是AI还是非AI技术方案?这在当时没人知道。

薄列峰 图/京东数科提供

薄列峰打比方说,我们需要看到那个山顶(最终目的),同时也要能爬到那个山顶(爬到山顶的路径)。为此,薄列峰常把AI技术解决方案代入到产业问题去看前景,他希望自己持续推动的最新AI技术能真正智能化、产品化,“用智能化的产品推动行业,改变大家的生活。”

这个山顶目前来看确实有点高,“AI技术目前并非足够成熟。技术还在山腰,甚至是山底;产业也在变革,有的在山腰、有的在山顶,也有的可能在山底。当你用一个山腰的技术去变革一个在山顶的产业,需要洞察问题的本质,知道现在技术的缺陷并规避它,同时利用它的优势解决未来的问题。”这考验一个AI团队的综合智慧,“真正要投入其中的,不是算法本身,而是我们的头脑。当我们把AI技术和各个产业融合、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特点时,我们总是能持续推动一些产业的发展。”这个过程持续产生社会价值,又高到足以让几代人接力攀爬。

取舍

2015年,京东数科各产品线稳定上升。本该属于收获期,陈生强却再次认真地思考公司的定位,“它发展的天花板在哪,风险又在哪,影响发展的上限在哪,可能导致死亡的下限在哪?”

在当时疯狂的市场热潮中,陈生强果断决定要“金融回归金融,科技回归科技”,以科技解决金融的问题,用科技服务金融发展。大家觉得他疯了。

团队中有大量人员过去在传统金融机构工作,他们感到不可思议,“好不容易搭了这么一个台,慢慢进入金融状态了,然后,你说我不想这么玩了。”甚至有人直接问陈生强,你说到底怎么个玩法?

陈生强说不出来。但他做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专门成立了金融科技事业部。紧接着,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成为了京东数科的客户。

程建波理解陈生强,“从做金融的逻辑出发,转化到科技的输出,再把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技术能力转化成商业产品,这是一个具有延展性的逻辑链条。”

延展性则体现在,“商业化的过程很多就是跟行业联合去做,而不是自己去做,这对能力的要求是全方位的。”

程建波曾在深圳发展银行、华夏银行、FICO等机构担任要职,2014年8月加入京东,组建京东金融风险管理团队,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上千人。

在传统金融机构和咨询公司工作时,程建波经历了不同的岗位和业务,能从不同的视角去发掘传统金融机构真正的需求点,并创造新的价值点。他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强烈的结果导向,平衡每个节点的机会和风险,逐渐趋于价值最大化。

他也是个能对自己下狠劲的人。在银行的不同岗位和业务磨砺后,程建波已经是一个业务型人士了,技术部门一般会安排一个数据工程师对接业务人员。有一次,他去找数据工程师提需求。他描述了很多遍,最后人家不耐烦地说,你连自己的需求都搞不清楚。

程建波面子上有点挂不住,但他更在意的是,“他说得有道理,因为我确实提不出我的需求。”根本原因是,“我不了解数据底层这一块,凭空想象,怎么能保证需求质量?”一个策略人员不懂数据底层和分析技能,犹如手脚不全不能生活自理。于是,程建波专门花了半年时间学写代码,自己提取、加工数据做分析,用他的话说,掌握必要的分析技术技能就掌握了工作的自由。

后来,他又选择从银行去咨询公司,从甲方变成乙方。转换角色后,程建波服务的对象变成了自己过去的角色,并且扩展了涉及的业务范围和工作对象,“从信用卡到企业贷款,上至行长,下至项目组的工作人员,乃至分行的一线业务专家。所以我会得到更多输入,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整个银行业。”

加入京东数科,程建波“觉得在普惠金融这个方向上,这样的平台具备获得更多资源去做事的可能”,同时他也知道,互联网行业涉足金融新领域,也意味着很大的风险,“选择来京东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就能成功。”“在‘模糊的正确’方向下,把不确定由自己定义和具体化,做定义者和创造者。”

陈生强信奉以超前思维看现在,什么是正确的该有的目标,而不是将就现在的困难。在这种破局式思维倒逼下,面对新的客群和模式,程建波意识到,“用传统的方法根本不可能搞定。”程建波和团队很早就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到风险管理领域,“AI虽然是个新技术,但跟风险的逻辑体系是一样的,在离散、碎片、稀疏等不确定的信息海洋里抽取规律,对风险进行洞察、预测和针对性管理,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改进,重新决策,这个过程周而复始。”

程建波说,做风险是需要取舍的,很多时候是在管理人性,“就像手术台上的医生,一刀下去,自己要决策,手术刀下去面对的是病人的生命问题。”

程建波 图/本刊记者 梁辰

勇敢者

薄列峰被京东数科这种气质吸引了,“它有一种创业和成事的决心。看到困难,大家还是有往前冲的心态”,薄列峰说,“这种精神能把大家带到一起,能引领公司迈向同一个方向。”

2017年10月,薄列峰加入京东数科,担任AI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他带着AI、数据技术、物联网等各领域专家进行前沿技术的深探。

他最为强烈的感受是,“这家公司不怕失败,是跌倒后能爬起来的”,京东数科包容失败,同时能从失败的尝试里积极地总结教训,并快速地运用到新的应用上,“创新其实就是一个勇敢者的游戏。”这需要团队有责任共担的精神,“敢于负责让团队每个人都有了主人公心态。”

此时的陈生强又在思考两件事情,一是数字技术,二是外部场景。

2018年底,京东数科建立了基于物联网的数字营销平台。一年后,吴雪军加入京东数科,负责数字营销技术的研发和落地,其技术体系的搭建有别于传统的场景和流量,“我们要用数字技术变革线上、线下的整个广告生态,涉及业务、技术的创新以及战略的制定。”

吴雪军喜欢这样的经历,“把一个事情从无到有做出来,而不是去添砖加瓦。”在京东数科,吴雪军和团队首先想要推动的是变革线下广告,“实现线下广告生态数字化改造,比如场景的改造,使得线下广告投放能够量化和人群定向”——他们在业界最早提出这个想法并付诸实践。

在效果监控上,线上广告容易管控,但线下广告市场就是一个黑盒,“我都不知道你投没投放,因为很多点位,你怎么来保证?”吴雪军的解决方案是,通过线下各个渠道搜集到的信息,包括快速小哥收集的图片,用一些算法进行处理和识别,进一步分析播控情况。

真正让吴雪军感到兴奋的是,京东数科要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广告生态,“我们自己没有流量和场景,要去创造这样的场景,把这个能力赋能给客户,逐步把这个生态建立起来。”他坚信团队现在做的事是走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后会成为趋势,发生重要变革。”

回顾曾经的创业经历,他觉得“创业面临的坑特别多”,让他体会深刻的是,“组建团队的时候很关键,换言之,和什么样的人、因什么样的初衷创业非常关键。”

这一次,在京东数科,他再次感受到浓浓的创业氛围,“团队发展很快,很多人都是新人,大家来的目的也是为了把这个事做成”,并且,“公司对我们的定义也是在做一个相对独立的业务,与已有业务很少交集。”目标一致,具备创新基因,吴雪军觉得很靠谱,“我能去主导突破一些事情,具有开创性。”

未来,让勇敢者看到了想象空间。

吴雪军 图/本刊记者 梁辰

下一个路口

陈生强要比勇敢者看得更远。他再往下想一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的建设是政府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的关键抓手,值得社会各界共建。于是,他想,京东数科到了做智能城市的关键时期,“核心是打通城市的数据,同时开始做一些新的技术储备。”彼时,智能城市还没有形成市场格局,京东是入局较早的大厂之一。

2018年2月,郑宇加入京东数科,担任智能城市业务板块负责人。他认为,中国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很多丰富的场景,“中国的数据、人口和城市化进展也给我很大的冲击。”他不再把自己定位为科学家,而是技术行业的变革者,“既然要做革新者,就要实现全链路的闭环,从研发、技术到产品,最后落地。”他不想重复别人,“我只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

郑宇 图/本刊记者 梁辰

在与陈生强的几次交流后,郑宇对京东和陈生强的战略思维有了更深的了解。2017年11月,陈生强告诉郑宇,京东数科一直有一个科技梦,我们希望通过B2B2C模式给政府提供科技服务,让政府更好地服务老百姓、企业和实体经济。正是因为这句话,郑宇放弃了大厂向他抛来的橄榄枝,义无反顾地加入这家公司。

2018年底,京东数科的整个产业架构已经不仅仅是金融这一个模块,“变成了好几个业务体系”,于是陈生强把公司品牌升级为“京东数科”。

目前,智能城市成为京东集团的重要战略之一。2018年,京东集团就开始强调,未来要做最重要的三件事,“第一是技术,第二是技术,第三还是技术。”京东已经开始做云,且有了智能供应链、物联网、万物互联三大方向。

在郑宇的作战地图中,智能城市的定位非常明确,“我在云的上面、脑的下面,我们不是云、不是脑、不是中枢,我们不控制城市,我们是智能城市的数字基石,把数据和场景做连接,与伙伴一起共建智能城市的生态。”

他和陈生强达成了高度默契,他形容,陈生强“总是能在下一个路口等你”。

和而不同

与陈生强到达下一个路口的也正是这样一群人。价值取向是他们的底色,技术增长是他们的引擎。

2015年,京东数科提出技术能力和技术价值,尤其是AI能力,曹鹏说,“在那个点上,技术要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公司的增长会有瓶颈。”光有技术也不行,“(发展到一定阶段,)单纯在技术上很难谈出技术的领先性。唯一的差异是谁能把技术跟业务结合得更好,能更多地创造出技术的价值。”

“比如支付人脸的登录、支付,京东数科有很多自有场景,经过努力,可以迅速用自有技术取代外部技术。前期,我们先找其他的技术合作伙伴进来,同步组建一个自己的人脸识别技术研发团队,半年左右,团队自研的产品就能跟外面买来的产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可以换成自己的产品,再不断地优化、做深。”曹鹏认为,“AI是未来推动我们增长非常核心的能力,一定得自己具备。”

曹鹏的切身体会是,要把技术能力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点上,于是他又做了机器人,可以在医院帮助护士运送医疗物品,也可以在铁路上做巡检,“做技术的人得和公司的战略目标、业务逻辑有深刻的协同,而不是单纯追求自己的技术方向和领先性。”这在曹鹏选择整个技术团队时产生了一个标准:充分表达自我,“和而不同”。

作为一个整体,这个组织建立了信任感,交付了价值感,他们总是在考虑,“怎样做更符合社会的长期价值、更符合公司的长远利益。”

这需要一套机制来保障组织默契。但是没有一家公司能用一套规章制度覆盖方方面面。很多时候,这种组织默契源于公司的组织文化,让大家产生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家公司最终的价值其实是有公式的,就是你的战略乘以组织能力。”两年前,陈生强画了一张组织架构图。

组织圈层影响力

“我的脑子里实际上就是一张图,每个体系在这张图里是什么位置、承担什么职能,其实是很清晰的。”陈生强说。

2020年,在国内疫情逐渐消散的时候,京东数科经历了一次组织架构调整,“这么大的调整,没有伤筋动骨。不管在中国还是全球,没有几家公司敢做这样的架构调整。”

刚开始很多同事不理解,为什么要调,为什么要从铁三角变成铁四角,为什么要在销售、解决方案、交互上加上“生态”?

调整之后,京东数科的组织架构分为行业层、开放平台层、产品层、能力层。举例来说,程建波管理着包括风险管理中心、数字技术中心等在内的能力层。薄列峰的美国AI实验室包含在程建波的体系之中, 只负责沉淀最核心的AI技术能力。

在组织架构横向价值迁移上,能力层会跟产品层、开放平台层产生频繁交互,“能力层会支持公司的金融科技产品群组,也会支持数字营销、技术和城市产品群组”,这样做的优势显而易见,“公共的部分能很好地沉淀。同时,各个产品层以能力层为桥梁,很好地利用了其他产品层的沉淀。”划分能力层和产品层后,分工清晰,模糊地带大幅减少。

阵痛在预料之中,大多数公司不敢调,而且好多公司敢调也调不动。凭什么我原来管八个部门,现在管三个?凭什么我原来管公司90%的收入,现在没管那么多了?凭什么原先是我的手下,现在变成跟我平级?凭什么我这个部门就不存在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种组织能力真正体现的开端。

对京东数科而言,时机到了,也到了不变不行的时候。大家自发讨论怎么调、怎么变,最终一起画出了组织架构图。

一个月前,陈生强再看这张图,猛地发现,跟他两年前画的战略地图是一样的。

敬畏共生

讲起组织架构的调整,徐叶润的脸上神采奕奕。

“第一步是以客户为中心,业务体系完成架构重组后,进入稳定的运营状态,打通群组和前端的整合;第二步是整合技术体系、平台和数据。再朝前走,开放平台会越来越大,可以依托开放平台拓展市场营销力。”通过开放平台服务于市场客户,不仅能给客户提供服务,还能给客户建立服务的能力,“帮助客户建立这种能力的,就是我们的产品。”

徐叶润从1996年就进入金融领域,先后在雷曼兄弟、野村证券、中信证券担任董事总经理。他在2019年4月加入京东数科,在一个年轻的平台,跟一群年轻人一起开拓新事业。“无论如何我要留点东西给社会,不管这个东西是一个平台也好,是一个名声也好。”

徐叶润 图/本刊记者 梁辰

徐叶润最看重的是平台以及由平台所产生的生态。去年他加入时团队规模是50人左右,现在翻了一倍,“团队一点点成长起来了。”大家看到了未来的空间并觉得可实现。组织架构调整后,“除了原有团队,公司的流动性管理也给抓过来了。”“以后我们的路径是先管住自己的资金,再逐渐拓展到市场上为广大B端客户做流动性的管理。既有金融的成分,也有技术的含量。”

作为徐叶润技术抓手的AI不再是一个单点,“可以把AI本身看作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长出很多应用。”

京东数科年轻的氛围感染了徐叶润。他带着年轻人一起成长,给他们准确的方向和成长的空间,告诉他们,这是在创业。

这些年轻人也给了他一些启发。团队里有从事C端业务开发的人,他们看重用户体验,觉得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投放到市场上,只要90%的人喜欢,这个产品就成功了。徐叶润做资管科技,不看重前端界面,更看重功能、算法、准确性。于是,他从原有团队中分出来一个专门做量化的计算小组,专注于后端。同时,他放手让前端团队大胆创新,创造不同的组件、搭配,让后端内容更好地服务客户,“C端的基因,但更多的是B端的能力,两者互相结合,就形成了非常强大的输出能力。”

一个平台、一个生态、一种能力输出,这是徐叶润的打法。

一群纯粹的人想把一个事情做到极致。郑宇说,“我觉得这件事对大家有好处,真的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是对社会有价值的东西,再难也要推。对社会没有价值的东西,再容易也不要去做。”

是陈生强找到了这样一群人,也是这群人找到了京东数科。

陈生强内心有几个标准,第一,这群人一定得是有理想的,没有理想就别做了;第二,这群人一定得有担当精神;第三,这群人必须是善良的人;第四,具备这方面的专业能力。

对这样一群人,陈生强给足空间和资源让他们去做理想之事,并且在思考维度上提供帮助。这群人共同的思考是,这件事、这个组织最终应该长成什么样,才会对这个世界更有价值?

他们希望长在未来。从整个商业模式来看,京东数科实际上是一家To B公司。“To B公司能走到什么程度是由它的短板决定的。”未来的京东数科一定是一家新型的科技公司,是乘法效应,而不只是加法,“那个短板决定你的最高点。”

2019年底,陈生强带团队去泰国,他们聊起怎么抵达未来。陈生强说,要想真正做好一个事情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但这三个条件其实都是反人性的,就是特别没劲的三个条件”——足够的自律、同理心和敬畏心。

产业数字化这个赛道需要很长时间,陈生强警惕成就感。他说,败与不败在于己,胜与不胜在于彼。他们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因为他们先看到了未来。

这是领跑者的意义。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06-17
封面故事|京东数科用人观:理想、担当排首位,专业能力是次要
那是2007年,他正式加入京东。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