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做深基础,曝光正在“变硬”的阿里云
某个技术对于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价值,此前的数次工业革命中,已经从电力、通讯等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自证和他证。
那么在当下,哪些技术可以拥有同样的雷霆之力,可以与千行万业结合的云计算,自然应该拥有姓名。
2008年的一场行业讨论中,只有马云坚定地站在“云计算”这边,认为“如果不做云计算,阿里将会死掉”。时至今日,阿里云处于智能产业革命中心,在2019年Gartner全球数据库魔力象限评选结果中,阿里云成功进入“挑战者”象限,连续两年作为唯一的中国企业入选这一权威评选。
结果就是最好的例证。不过前尘已成往事,阿里云此刻最应该回答的时代考题,应该是接下来要将云计算带向何方。
在刚刚举办的2020年阿里云峰会上,阿里云总裁张建锋就解答了这个疑惑——阿里云将继续做深云的底座,在数据库、数据中心、交换机、芯片等领域加大自研力度,基于云的特点来构建整套基础体系。
阿里云的决心有多大?从三年再投超过2000亿资金,再招5000顶级科技人才的押注规模,可见一斑。
阿里云这艘巨舰,发出了向下一个海域启程的轰隆声,但每一个站在“云”下的芸芸众生,又该如何理解这一时代性的宏大命题?“做深基础”这简单的四个字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未来藏宝图。
站在时代、国运、技术的变革交汇口,我们试图将大家的视角从至高至远的智能星辰大海,聚焦到至纤至悉的市井日常。
正在变硬的“阿里云”
今天的你我是如何跟云计算产生关系的?
早上起来,智能音箱已经完成了云端训练,知道你今天说“早上好”时心情不佳,喊着“主人加油”将你送出门。打车软件在云端完成了无数次运算,为你找到了时效最快的一辆车,派到小区门口。
坐到工作岗位上,你打开公司电脑,突然发现自己没来得及发送昨晚熬夜做的PPT,但没关系,你在办公软件上登陆自己的账号,很快文件就从云端同步过来了。
下班时,交通大脑每秒更新道路拥堵情况,你决定加班到打车能报销的时候再说,逛逛淘宝、刷刷微博、打打游戏,这些软件无时无刻都在为你调用着大量的云计算资源。
不难发现,云服务正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前所未有地简单轻盈。对于大部分企业管理者来说,“上云”的头号吸引力,就是将计算、存储、内部网络等都交给云服务器,运维成本、业务扩展、性能管理等都更有优势。
灵动的云,是征服市场的前提。为什么阿里云要“做深基础”,让它“变硬”呢?解答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理解,阿里云持续向云计算的基础设施“重装”布局,究竟意味着什么。
“云”需要变硬,或者说云服务厂商需要在基础设施上发力的核心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变化:
变化一,云计算正在向社会通用性技术转变。前一个阶段积极“上云”的企业,大多是互联网公司等数字化企业为了降低服务器成本,而选择的技术方案。
但随着新基建的加码,越来越多的传统型组织,如政府、电力、石油、制造、零售等都对云计算技术伸出了橄榄枝,这些“重型企业”需要更高算力、更高可靠、更强安全的云服务来支撑。这决定了云服务厂商也必须集结更强大云计算能力,从操作系统、安全管理、数据中心等全流程都充分地锻造和强化,以便接入到更广大的应用场景之中。
变化二,智能化改造不能“唯软件论”。为什么说云服务的场景扩展就必须变“硬”,因为要改造这些传统企业,除了服务器、SaaS等“软实力”赋能之外,也离不开对边缘侧、终端侧的硬件改造。
举个例子,云服务厂商想要让AI能力渗透到工厂的每个角落,就必须在厂房中部署一定的智能摄像头、传感器等等,将数据传导到云端大脑进行计算。自动驾驶、智慧城市、智能园区等等,都离不开这样软硬件紧密结合的整体化改造,才能发挥云计算的最大价值。
这也要求云服务厂商必须将系统、算力、模型、终端IoT部署方案等,以解决方案的形式输出给传统组织。而多终端、大规模的智能化数字体系,也给云存储、计算效能等带来了新的挑战。所以当下只有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网络能力、终端智能的综合实力加持,才能获得更大的机会。
变化三,卡脖子风险的辎重前行。今天,政府、大型企业都在纷纷上云,当AI伴随着云服务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此大的工程,面对风云变幻,不仅大家会担心“卡脖子”,云服务厂商也需要改变基于开源框架、开源软件来架设核心技术能力的传统做法。
靠拿来显然不能解决长期问题,国内有实力的云厂商,也纷纷开始走上直言之路。而最难啃的骨头,就是云计算技术底层的“基础设施”,芯片、存储、服务器等等辎重武器的自研,是AI+云能够远行的前提保障。
理解了这些变局,大家或许就不会对阿里云此时提出“做深基础”表示惊讶了。从根本能力,也就是基础层,对芯片、计算架构、大数据等层面的革新,实现中国云服务产业的进化,成为滋养产业智能、更加“厚重”的云,阿里云无疑让时代的考题,有了一个破题立论的契机。
井喷式自研:阿里云如何哲学式解题
沿着这个方向思考,阿里云为何能够承担起“自研云”的产业转型之重任,它将在哪些前提上起航,又将带领云计算基础设施去向何方,或许是扬帆之际,每位“乘客”都会好奇的话题。
这有点像最著名的哲学问题:你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那么,我们不妨从逻辑来推导一下。
阿里云为什么能在云变局的浪潮中,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
要从“做深基础”的前提,足以代表其自研能力的产品支撑说起。
对于阿里云来说,这个重要的“自证”就是飞天云操作系统。
诞生于2009年的飞天(Apsara),是由阿里云自主研发、服务全球的超大规模通用计算操作系统。它以在线公共服务的方式为社会提供计算能力。
在开发飞天之际,并不是没有“短平快”的开源代码来用,但阿里云却选择了“自主研发”。在内部“明明可以坐高铁,为何却偏偏要骑自行车去上海?”的嘲讽中,2013年阿里云飞天实现了5K规模的稳定调度,成为国内第一个独立研发拥有大规模通用计算平台的公司,也彻底结束了外界的质疑。
今天,飞天已经可以将全球的百万级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机,拥有毫秒级响应、十亿级文件数、EB级别存储空间。
到底有多牛,看看全球小学生和工作党都在用的钉钉怎么造都没有宕机,就知道背后支撑的阿里云有多强了。
拿下了“飞天”的阿里云,自然可以将自研能力与开发经验,以所向披靡的姿态快速复制到更多云计领域当中。
比如2016年启动的“神龙”项目,就以解决虚拟化性能损耗为目标,自主研发出了全新的云服务器架构——神龙架构。
什么是虚拟化损耗?简单来说,就是将服务器计算资源进行虚拟化,以便在云上分配给不同的客户使用。但虚拟化之后,硬件性能总是会打点折扣,无法发挥100%的效果。规模一大,成本就有点令人肉痛了。
阿里云就花了数年时间,通过自研的硬件模块,将外部云盘存储、VPC网络等资源offload到专属硬件芯片上,彻底消灭了虚拟化性能损耗问题。打造出的神龙云服务器,不仅能发挥物理机100%的性能,还拥有虚拟机的弹性和分钟级交付能力。
实战证实,基于神龙架构的阿里云容器服务,对比物理机有10%-30%的性能优势,不仅云的弹性化优势还在,所有的不便也被扫除了,很快成为不少企业上云的首选。
当然,阿里云想要“变硬”,需要啃的硬骨头远远不止这些。
比如数字存储,如何解决异构数据增多、数据增量暴涨等现实问题,阿里云工程师们就开发出了分布式存储系统“盘古”,针对新一代存储介质和网络架构进行了 软硬协同优化,让金融、政务等的数据服务更加可靠、易于管理。
前面提到云服务厂商的新挑战“网络平台”,也是阿里云打的“硬仗”之一。为了保证企业用户能够高效地连接到云端,阿里云自研的网络平台“洛神”,就基于神龙构建了 AVS(Apsara vSwitch),性能提升了4倍,吞吐量提升了20倍,让企业“上云”不再为带宽限制而纠结。
除此之外,阿里云自研还包括了能满足大规模业务场景的PolarDB云原生数据库、基于平头哥自研架构的含光800芯片、创造性地将服务器被浸泡在冷却液中的麒麟液冷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等等一系列产品技术。
可以说,在飞天的基础上,阿里云的“井喷式自研”,既是自身的技术演进路线图,更是云计算基础设施的进化指南。
已经完成了软硬一体化自研能力积累、建立其云技术护城河的阿里云,也更有底气向未知的海域起锚。
打破次元壁:变硬的阿里云怎样穿刺未来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好奇,阿里云这艘巨舰的征程和目的地是什么?
或许我们无法预测航行中的每一次风暴,但手握航海图的阿里云,我想它的航路是清晰的:
1.底层技术的中国式突破。
技术能力的边界,决定了云服务厂商的市场有多大,也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云安全、云势能有多大。所以,针对最重要的云计算底层创新,既是阿里云的商业价值所向,更是其作为头部企业必须担负的社会职责。
事实证明,阿里云曾经创造过很多同行业者不曾打破的壮举。比如2019年双11,阿里云用自研的公共云支撑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在线交易,核心交易系统100%运行在公共云上,这是同为云计算巨头的亚马逊、微软、谷歌都未曾做到了。
而充分证明了自己的阿里云,自然要向新的技术“无人区”进发,确保云产业的自主可控。
2.基础设施的产业化红利。
全面上云之后,阿里云的技术红利开始向硬件领域延伸。一方面,这将建立和完善更加可控可靠的云生态,进而让阿里云收获更大的商业潜力;
更重要的是,随着自研云技术编队的日渐丰富,阿里云这艘航母也将获得更强的机动作战能力,这种势能碰撞上新基建的智能化浪潮,激扬出的水花将滋润千行万业的转型增长,由此带来的价值将无远弗届。
3.行业生态的技术制高点。
在飞天系统上,阿里云就充分支持Hadoop、Docker、Spark等开源软件,并提供丰富的API供开发者平等使用。
而随着自研技术在硬件领域的爆发和释放,也将让阿里云作为开放兼容的生态赋能者,对开发者的支持打开新的想象。
将“云”的远航船帆,交到千千万万开发者的手里,由此激发的创造创新力,将让无数人站在阿里云的技术制高点上,得以加速走向未来。
引领全社会共同穿越云时代基础设施的“无形壁垒”,阿里云“变硬”,正是一声指向未来的发令枪。
主动承担起自研突破革新任务的阿里云“巨舰”,与中国产业智能化革命浪潮的高度契合,直挂云帆,乘风破浪。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