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野蛮针刺实验,能扰乱电池商业化格局吗?
前些天,电池界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不冷不热、不酸不爽的事儿:宁德时代做了一个“钢针刺电池”的品质实验,令人意外的是,钢针给断掉了。在宁德发布的视频中,测试人员使用的钢针,直径5mm、锥脚45度,以25mm/s的速度靠近自家电池。短暂的接触博弈之后,钢针毫不争气地断掉了。其实,懂点儿电池技术的人都清楚,如此结果显得有点儿滑稽,钢针的脸挂不住。果不其然,发烧友们在看到视频之后,瞬间开启了群嘲模式:“是什么阻碍宁德时代做针刺测试?是技术,是体制,是巨头的面子?不,是钢针”,“宁德时代,掌握电池外壳核心技术”...
而另一家电池巨头比亚迪副总裁何龙也有惊人之语,他严肃地表示:电池的针刺测试,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难度非常大。
巨头之间的相互较量,从来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他们的言论常常需要团队精心打磨才会以一种“看似随意”的方式表达出来。如郭台铭早先几年,斩钉截铁地说:3D打印如果能够在中国大陆普及,我就把自己的“郭”字倒过来写!显然,如此言论更像是一个烟雾弹,只是想给自己传统模具业转型争取时间。业内人士透露,他早就暗中安排人学习3D打印课程。同样地,比亚迪高层把针刺电池比作珠穆朗玛也有其深意。
残酷针刺,会造成品质过剩吗?
在制造业中,有一个不太流行的概念叫做“品质过剩”,意思是品牌商制定出一套极度严苛的品质标准,整个产业链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来应付之,而这些品质参数,之于消费者根本是无关痛痒。需要注意的是,品质过剩不是单纯的贬义词汇,如果产业链能抗得住如此严苛的品质要求,则有机会完成蜕变,就比如乔帮主之于iPhone早期的品质要求,在很多代工商看来就是品质过剩,但产业链抗下来了,iPhone的品质全宇宙第一;如果产业链扛不住品质过剩,就会轰然倒地,比如摩托罗拉在面对山寨手机灵活的经营策略时,依旧本分地完成漫长的测试,保证超高品质,结果在出货速度和成本等方面全面落后。其实,他们在真正地倒闭之前,应该做一些必要调整。
新产品的开发阶段,一定要面对时间、品质、成本三要素的平衡。如果品质要求严重地拖慢开发速度或者拉高成本,就需要管理者做及时的调整,否则,覆灭。
话题回到宁德、比亚迪因针互怼上来。其实,宁德针刺电池的实验之所以遭遇群嘲,正在于针刺电池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电池的外壳硬度,而是当钢针刺入电池,造成内部短路时候,观察电池的表现。一般来说,电池的电能快速转化成为热能,形成能量的集中爆发和释放,有很大概率产生冒烟、漏液,甚至起火爆炸。所以,宁德的电池产品硬抗钢针的表现,不仅有“神剧”之嫌,更重要的是,没有展现出实验的效果。消费者觉得智商受到侮辱,自然会迁怒于品牌。而比亚迪高层出来以“珠穆朗玛”做比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于针刺实验没有信心。即便他们通过结构改良,生产出刀片电池;即便有几次实验,钢针刺入之后,电池没有冒烟,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能稳稳地抗住钢针的电池,真没有多少。既然大家心知肚明,就不要自欺欺人了。
其实,在新的电池国标中,单体电池的针刺实验已经被取消了。大家统一认为针刺与实际失效模式不相符,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要平衡各方面利益,简单点儿说,如果持续把针刺作为出货品质标准,整个产业链有可能会付出巨大的成本代价。又或者,因为针刺的要求,大量的电池新品不能上市商用,这对于中国电池行业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总之,从现有的技术水准以及利益链网络来看,针刺实验可“暂时”归为品质过剩。
巨头打架,或倒逼电池制造工艺升级?
如前文所述,品质过剩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贬义词,比较文学的说法是:抗得住上天堂、扛不住下地狱。笔者希望神仙打架、巨头互怼之后,大家能沉下心来,升级制造工艺,生产出续航时间长、安全性高的电池产品。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的“针刺较量”,倒让笔者想起2012年WM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华为手机的草莽营销:总裁余承东面对记者,手持开水壶,自信地把开水浇到华为最新的手机产品上,以证明自己的手机经得起高温高湿。当时,国内媒体一片哗然,认为这就是江湖草莽式营销,而他们的巨幅广告牌:荣耀手机将全面超越iPhone,也曾一度成为群嘲的对象。
时过境迁,华为把超越iPhone作为自己的目标,行动变得完全不一样。后来,他们的产品不仅在中国大卖,还在欧洲国家遭遇哄抢。显然,华为手机抗住了“开水”的要求,而比亚迪和宁德时代,谁能突破瓶颈,谁就有可能笑傲商用市场。
在一定程度上,全球的汽车、电子行业都需要“可靠、长续航、体积小”的电池,有人预言第四次工业革命势必要围绕能源展开,而谁能搞定电池问题,谁就能成为新的世界首富。好在,在一阵阵的聒噪声中,国内的巨头们已经展开工艺的军备竞赛,比如为了最大程度降低电池的短路机会,专家们提出一个“无尘操作”的概念,标准是一立方米空间内,5微米大小的颗粒要小于50个,2微米大小的颗粒要小于100个。如此标准可媲美于三星的OLED生产车间,都是“百级无尘室”。另外,电池生产过程中的极片长度公差也已大大缩小,逐渐控制在0.3mm内;电池配料的精度则要控制在0.2%以内……
相信随着制造工艺逐步升级,针刺实验不再是品质过剩,而是标准的商用化标准。现在,消费者之所以对电池心有余悸,正在于大家一直想要提高续航能力,这就意味着短路之后有更大的爆炸风险,但如果巨头们能持续地关注制程参数,持续地挑战新的品质标准。笔者相信,一个安全、续航能力强的电池商用时代,会准时来临。(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