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无老创业 | 锌财经潘越飞

中国再无VC

“中国再无VC”。

这是锌财经在今年上半年调研了240多个投资人后,得到的结论。

作为半个混在一线的创业狗,作为半个天天和创业者混一块的媒体人,我可以很有底气的说这句话,残酷但真实。当我们拿这句话当标题发出报道后,全网爆了:真有这么严峻?

事实上,更严峻。

疫情一来,整个速度被加快。我身边八成VC失业了,他们选择了各种出路。

潘越飞 2019年锌财经产业峰会

1、VC去大都会卖保险了;

一位国字头投资机构的前VC,两年多没电话往来了,突然打来一通,劈头盖脸就问我能不能买个保险。他给我算的账是,卖保险比他做投资赚钱多了,半年追平以前的收入水准,下半年争取翻倍。

以前和他抢过项目的同行,是他后面一期加入的,见了面不尴尬,反而加坚定他的转型决心。

2、 VC去做淘小铺的微商了;

一个知名VC创始人问我有没卖货的渠道,供应链的资源。他不久前刚拿到了淘小铺的代理,正式进军微商。

他的逻辑是:做VC这么多年,拿货的优势不在话下,挖代理商头子的人才库一抓一大把,不干微商对不起自己的积累。

3、 VC不对赌了;

有个头脑灵活的VC,凭左手基金右手项目的优势,和二线地方政府搞合资做园区,亏了赚了都对半分。典型的风口期,VC公司搞副业的标准套路。上半年一算这行情,VC跑了、创业者死了、创业园区怎么可能活得下去,赶紧刹车。

这VC赶紧和政府换玩法,以后赚了钱也别分我了,别当我是合作方了,赶紧把我当服务商使吧,只要早点把服务费打到位就谢天谢地了。

风停了。

过去十年曾经混乱的、狂热的、蒙眼狂奔的VC风,已经停了。

10年前,我自己也刚毕业,接触到大量投资者和创业者。大家在咖啡馆、酒局上、茶室里,整天聊得是硅谷神话;聊得是再造Facebook、再投中一个Google、再碰到个Twitter。隔着几个时区,也能感到全球市场的共振式爆发。

Google、twitter、facebook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直接引燃了持续10年的疯狂。所有疯狂的、虚妄的、贪婪的、欺诈的、天真的想法,都在技术变革和资本思潮的裹挟下,有了红利的机会。

历史上充满了周期,只是这次来得猛烈,去得更猛烈。

2018年:隐患初现;

2019年:资本寒冬;

2020年:疫情助攻,问题爆发

曾经创业者拿到投资人的钱,花钱的地方是泡吧做酒局、唱歌高尔夫,坐在会所里玩华尔街那套香槟美酒,融资来的钱填进去的是一个个债务窟窿,装修一番等待下一波接盘者。

这是投资的莽荒时代。只要创业者把钱从楼顶往下撒,底下集中一群埋头抢钱的人,他就可以告诉投资人他的项目市场规模大,业务质量高。

投资人一看,起色不错,加钱。假设投资人没被打动,项目死了,换个项目重来一遍。

如今愿景、梦想、假象打不通投资人这一关,过去VC不在意的财务报表,现金流都被摆到明面上。

这是投资的竞合时代。VC甚至会向法院提出执行,他们要强制审核企业的账目。他们破口大骂的是中国创业者职业素养太低。

这个时候,创业就不再是“创业”。

至少是生意,可能是商业,死活不再是创业了。

过去十年中,我没看到过多少投资与创业成功的。

ofo,非常典型的对赌性失败案列;瑞幸咖啡,非常典型的资本做局案例;市场充斥无数悖论:只有90后创业者才懂得90后市场,但清晰可见,淘宝创始人马老师的岁数是多少,腾讯创始人另一个马老师的岁数是多少。

世界是你们的,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他们的。这和年轻无关,和梦想无关,和技术变革,和商业世界的基本规律有关。

VC这个行业的本质,是财富资源的分配再利用。我们调研下来的,仅存的两成VC又是怎样的?

1:产投一体化

投资会变得越来越精准。

挑选项目,与其漫无目的撒网捞鱼,不如投定向投资;确定投资,与其东一枪、西一枪,不如投产业链上下游和自己的主业务强捆绑;投资回报,与其遥不可及,不如当下就可做到辅助主业务降本增效。

2:回购成标配

投资会变得越来越现实。

向前进,向钱进。

原本C轮以后,才使用的回购协议,现在提前到天使轮就用:梦想我可以买单,责任风险你全担。

我身边有几个前些年还算全国风云的、套完现的所谓创业大咖,这半年假离婚、抵车子、卖房子,不亦忙乎、不亦惨乎。

3:对赌

投资会变得越来越规范。

业绩规划,你必须清清楚楚的描绘出来;节点已至,你必须给我看真实成果;财务数据,没有花钱搞审计别来糊弄;对赌失败,你必须分给我钱或者股权。

当然对赌失败,大概率你的股权就不值钱了,你就得自掏腰包。又是需要你“老婆本放进去,棺材本掏出来。”

总结下来,现在VC看的是你这家公司是否存在业务协同潜力、利润创造能力、自担风险能力。

没有这些,请别和我谈创业那套。

拜拜!

中国再无老创业

现在创业的生态如此糟糕,部分名为“引导者”的人,还在用腐朽的老一套创业思维带着一批批创业者走上刑场。

消费互联网是前十年的主题:搞定用户,抓住to C端的市场,纯流量、纯互联网,融最大的资,烧最多的成本,招最海量的人,打造规模化企业。

后十年,我们讲的产业互联网,to B的市场,讲得是行业相关的资源、行业相关的人脉和国家队背书。

背后逻辑的共同点是大家追求的都是“稳定”,“稳定”逐渐替代暴利。

产业互联网时代也会成为“放大镜”,放大这种需求。

举个实际的例子感受下:供应链金融、PPP为何有一段时间投机者边哀嚎边投入资金?因为项目暴雷时,背后有国资背景的项目还在稳定运行。再比如说地方的城投建设,现实的门槛是你绑定了地方龙头才有人理你。

阿里巴巴、腾讯 图源网络

然后是现在的创业大厂效应:你是否在为大厂服务,你是否在为淘宝提供流量?你是否在为腾讯提供游戏服务业务?你是否在为字节提供配套服务?你的项目和大厂搭上关系了吗?

当整个C端都没钱的时候,有钱的只有三个地方。第一政府,第二大厂,第三国家背景的大型公司。

中国最聪明的大脑已经把市场的所有想象力消耗完了。这个时候你再去讲我有模式上的创新,套路上的创新。“没感觉”,大厂更关心的东西是项目能否降本增效。

整个投资圈也很清晰,投的是高技术驱动类,投的是企业服务类、投的是实体制造类。这些有着护城河、技术壁垒的项目。

创业小白接触不到这些层面。

一、你没有完整的产业链;

二、你没有过往的财富积累;

三、是你可能唯一有的:对未来新财富的渴望,但三者缺一不可。

这是创业时代的冰点时刻,也是一个对于创业者不公平的时代。更致命的是创业配套的体系也面临着大改和崩盘。

1:创业政策导向调整

我创办锌财经时拿办公场地是免租,经典的浙江创业扶植政策,三免两减半。好光景。

锌财经满墙的奖杯

到了今年,政府部门打电话的问法是:老潘,你需不需要低息贷款,这是今年对创业公司最大的支持了,赶紧来拿。要注意:这个低息贷款不是一般初创企业就可以拿的,你年流水做到千万以上,才比较稳。

我最近看到几份新的产业园区招商政策,里面的“绩效”要求很清晰,多少年孵化出上市企业,多少年税收盘子做到哪一步。至于创业扶植?能出业绩还是出政绩?呵呵。

2:创业配套公司崩盘

举个例子,共享办公。共享办公崩得一塌糊涂。行业内有名的Wework,市值跌了一半;氪空间,账面资金只剩小几个亿;本想上市的优客工场,推迟上市,好几个运营的空间直接宣布违约不干了。

共享办公火热的时候,打的是为创业者服务,现在的自救方式是什么:转身重点邀请大厂的分站、分公司、内部孵化项目入驻,钱收的稳还能收得多。

有几家愣头青专注于为创业者服务,还没看到创业者倒下,自己先倒了。

以前圈内流行的叫法“创业服务”,现在没人承认了,都改叫“企业服务”了。你品,你细品,是不是感觉发得起工资多了。

3:舆论不爱理创业公司了。

创业媒体都关注新商业了,其实就是大厂动态;融资消息还有发布,只不过都是千万美金起跳;政府拉去站台的场子少了,至少得是独角兽才能得到领导关怀;朋友圈里刷屏的是《给你讲个笑话,我是创业公司CEO》,没人再敢编出1年逆袭2年暴富3年IPO的鸡汤神话了。

创业者进入恶性循环,没名气没人知,没人知没投资,没投资没名气。

中国更缺新创业

创业是好词,充满一股血脉贲张的力量感。这词不会消亡。

但它指代的意思肯定是新的味道。

1:中国式职业经理人空缺

瑞银做过调研,报告显示:聚焦到中国市场,未来中国市场会诞生很多职业经理人。

中国未来五年在一个特殊的周期节点上:财富转移经济周期。

在中国创业初期那一批的创一代,他们会陆续把钱转交给自己二代。但老一辈的公司大多的类型:实体制造、农业养殖、工业材料、房地产商。

我们跑完市场发现80%的二代,接班不是第一意愿。他们愿意拿着钱去做投资,但不会想着去工厂上班。

中国职业经理人可以接受一代离开、二代拒绝的大空缺。

2:多平台式生存

选定头部企业发展赛道,成为生态链服务者,而不是竞争者。

成为渠道代理商、成为供货商、成为数据标注外包商、成为社区合伙人、成为城市代理人、成为认证服务商、成为加盟商、成为MCN、成为游戏公会管理商……每个大厂,都是个平台商机创造者。

中国过去十年,最缺的不是平台。人人都想做平台的疯狂时代,一地鸡毛后,缺的是平台上的服务商。

我最近搞了个“锌创业”的项目,就很有这个味道。找上平台,告诉他是帮忙寻找平台创业者的,一聊一个准,宾主尽欢。

这是上一波商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留下的巨大红利期。

往小了做,养家糊口;往中了做,多个平台多门服务整合在一起;往大了做,未尝不能成为服务体系标准制定者,反客为主。

华为因为美国政策,马上和台积电的合作要出问题,两边都很慌。这不是典型的服务商和平台商已经出现反制了么?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这句口水话,能火上那么多年,承载的是一代中国市场对商业、对财富、对形态、对活力的隐形渴望。

我也不推崇老旧的打工仔文化。过去的三十年,香港市场的活跃度就是被太过浓厚的打工仔文化拉低了。

现在的创业,进入到一个末法期。整个规则和思路,都需要重新换一遍。

回归常识、回归本质、回归周期。

就过去老的十年疯狂来说:

“中国真的再无老创业”。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06-05
中国再无老创业 | 锌财经潘越飞
作为半个混在一线的创业狗,作为半个天天和创业者混一块的媒体人,我可以很有底气的说这句话,残酷但真实。潘越飞 2019年锌财经产业峰会。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