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柔性OLED技术:短期谨慎悲观,长期理性乐观
文|李北辰
倘若将2019年视作“折叠屏元年”,那么2020年,则是对柔性技术落地的真正考验。最近一条产业链传闻或许印证了这一点。
有媒体引述韩联社爆料称,华为已向欧盟智慧财产局(EUIPO)申请折叠屏手机“MateX2”专利,且有别于MateX采用外折式设计,“MateX2”改用与三星折叠屏手机Galaxy Fold一样的内折式设计。同时也有传闻称,由于MateX一代产品屏幕表现不佳,新一代折叠屏手机将有可能弃用京东方全柔性OLED面板,转而采用三星折叠面板。
若消息为真,对于羽翼尚未丰满的中国柔性屏产业,委实不是个好消息。
那么,对于此次事件——乃至整个中国柔性显示的未来,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
我的看法是:在短期内你可以选择相对“悲观”,但只要将目光锁向未来,我们无疑要保持理性乐观。
“量变”不产生“质变”?
时至今日,业内早已达成共识,顺应“万物皆显示”浪潮的柔性OLED,是面板行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将新型显示视为国家战略的中国,许多面板厂商也纷纷加码布局:过去几年,中国OLED产线一直处在爬坡量产阶段;而未来几年,随着数条OLED产线即将建成投产,OLED产能势必得到进一步释放。
在业内人士的期许中,未来中国面板厂商将占据更多市场份额。而近年来在柔性显示领域发展迅猛的京东方,无疑是国产面板厂商的领头羊,也是整个中国显示行业的“门面担当”。
但在OLED产能不断扩张的同时,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OLED产能也有“低端”和“高端”之分,生产难度较低的刚性OLED、固定曲面OLED产能相对“低端”,目前各大厂商产能扩张的主要方向也是这一类。而生产难度更高的全柔性OLED产能,则更加“高端”,目前能够做到大规模量产的厂商也寥寥无几。
这一点我们也能在手机市场上看到,折叠屏手机所需的全柔性OLED屏,对技术要求颇高,无论是已经面世的折叠屏手机产品,或多或少都曾曝出过屏幕折痕、断裂等问题,工艺和良率等问题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出货量。
所以考虑到屏幕对一款折叠屏手机用户体验的重要,同样作为中国智能手机在国际市场的“门面担当”,倘若华为在新手机上如传闻所言没用京东方,其实完全可以理解,他们只是想让自己的产品更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更具优势。
当然,这也从侧面印证,尽管中国面板出货份额已跃升全球第一,但中国对新型显示产业链的控制力还不够强,在前瞻技术布局上与先进企业也仍有差距。
譬如在OLED领域,2019年韩国市场占比89.9%,掌握着很强的话语权。尤其是三星,在整个半导体行业,过去数十年的技术积淀,让三星成功打通了消费电子全产业链,在面板,内存,处理器,电池,芯片和传感器等离聚光灯较远的领域都有所布局,构筑了一道很坚固的上游产业链壁垒。
而这道壁垒,很难在短期内被轻易击溃。尤其是在国内厂商大量聚焦于刚性OLED、固定曲面OLED等“低端”产能扩张时,产能更易过剩,使市场更早进入供过于求的阶段,迫使厂商被动升级落后产能,更加难以打入高端全柔性OLED面板市场。同时,在技术攻坚的世界,“量变”没理由注定产生“质变”,面对客观上的技术差距,产能提升能否转换成市场竞争力,我们还需要等待市场的验证。
路线之争
当然,长期来看,我们也无需过于悲观,目前国产面板厂商中也有一些试图攻坚底层技术的厂商,譬如最早发布折叠屏手机的柔宇。
受限于技术与成本等问题,市场上目力可及的折叠屏手机寥寥可数,几乎只有华为 Mate X,三星 Foled和柔宇 FlexPai(柔派)等几款产品。倘若华为下一代新机改换三星屏幕,国产柔性屏在智能手机的应用就只剩下柔宇。
事实上,成立于2012年的柔宇科技自诞生伊始,就被业界寄予厚望,而从过去8年的成绩来看,他们也确实不负众望。这在很大程度是因为,柔宇在成立之初便试图在全柔性OLED领域开辟新的技术路线,他们深谙一点,倘若只是沿用三星等“旧贵族”的技术路线,他们就永远只能跟随,永远无法成为新贵。
这就要谈及其自研的ULT-NSSP技术路线。
据我所知,俯瞰全柔性OLED领域,当前主要技术方案主要有两种:以三星为代表的LTPS技术路线(低温多晶硅技术),以柔宇为代表的ULT-NSSP技术路线(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其中,前者是从传统LCD面板上沿用至OLED面板的技术,历史较长,较为成熟,亦是有一定短板,譬如低温工艺环境在制作刚性OLED面板时虽然良率较高,但对于全柔性OLED面板“低温”环境仍然会对柔性材料有影响,从而影响良率。
而ULT-NSSP技术无论是从工艺,材料,到设备,都与LTPS技术有较大的不同。以材料为例,因其采用非硅材料,工艺环境温度更低,很大程度减少了温度对柔性材料耐用性的影响。另外,ULT-NSSP技术减少了许多针对硅材料的加工制程,比LTPS技术的工艺制程更少,良率更高。
各种因素与变量相互叠加,最终让ULT-NSSP技术在良率和成本等方面具有优势。
要知道,在任何制造领域,大规模量产的核心约束条件只有两个:技术与成本。而柔宇深谙二者间的平衡。这也是为什么其产能仍在继续扩大,以8寸左右的屏幕计算,柔宇一期产线达到280万片/年产量,目前二期正在推进建设中,建成后预计整体年产量可达880万片/年。
所以在全柔性OLED领域,由于笃定地选择了不同技术路线,虽然与三星现阶段体量差距明显,但将目光锁向未来,柔宇科技很可能成为三星的有力竞争者。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柔宇已覆盖到柔性显示制造的各个环节,在包括电路设计,IC驱动,铰链,电子系统等方面都有技术布局。这让他们能够提供给客户的不仅是屏幕,是包括硬件和软件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
而更具整体性与系统性的整合能力,意味着在真实的应用场景中,柔宇能够以一种更平滑柔软的方式让柔性技术落地。这种更流畅的客户体验,也会推动柔性显示技术在更多领域应用,最终将不同类型的柔性屏,拓展至不同场景。
这也是柔宇提出并践行“柔性+”的初衷。在应用层面,除了智能终端,柔宇科技还与全球500余家企业合作,将“柔性”的触角伸向智能交通,文艺传媒,运动时尚,智能家居和办公教育等行业,将柔性屏依附在更多产品形态上。
广阔的进步空间
当然,说了这么多,你或许会问:为什么柔性显示如此重要?
因为它代表未来。
在智能手机端,从陌生到繁荣,从小众到大众,折叠屏或许将慢慢向主流市场靠拢。更重要的是,如前所述,柔性屏始于手机,终于万物。未来是个“柔性+”的世界,仅仅是2022年全球柔性屏市场空间就将超过500亿美元。
面对这种确定性的未来,你当然可以在这个模块化搭建的产业链,遴选上游市场上的零部件,然后迅速拼凑成一个你想要的产品——但如你所见,在“逆全球化”甚嚣尘上的时代,这种将上游市场拱手相让的方式并不安全,而且一旦缺乏对核心产业链的话语权,就很可能失去对底层技术创新节奏的主导权。
其实在我看来,即便真如爆料所言,对中国柔性显示的发展而言,也谈不上是所谓“一记重拳”,只能说是敲响警钟。
而对于这样的“警钟”,我们其实时刻都在心中敲响。
全球电子产业最大的竞争点,就是芯片和新型显示。芯片自不必多言,从去年到今年,它占据了无数媒体版面,对于芯片,局外人都能体会到产业界的苦涩与甘甜。
而在新型显示产业,过去数年,整个产业也都在共同努力,提升技术研发能力。要知道,全球显示行业平均每年技术研发投入大约为50亿美元以上,在营收中占比接近5%。最近几年,中国大陆企业研发投入增速明显,已经达到平均每年15亿美元左右,在全球占比接近30%,无论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方面,都还有着广阔的进步空间。
更重要的是,无论芯片还是新显,无论华为,京东方还是柔宇,他们其实都有一个朴素而炽烈的使命,那就是挣脱他人掣肘,掌握核心科技。
我相信这一点。
作者:李北辰,独立撰稿人,国内数十家媒体专栏作家,曾供职《南都周刊》《华夏时报》《财经》等媒体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