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华为弃用京东方的背后,国产柔性屏行业必须靠技术突围
近日,韩联社爆出华为的新款折叠屏手机将搭载三星的折叠面板。据悉是因为有部分用户反应一代产品屏幕精良度欠佳,而且华为去年就开始考虑要和三星显示合作。
随着OLED技术的不断成熟,三星、华为、柔宇科技纷纷快速跟进,从2018年起开始陆续推出了自家的折叠手机,分别是三星Galaxy Fold、华为Mate X、柔派。但在最关键的柔性屏硬件上,各家由于供货商不一样,所以屏幕体验、成本也有不同,因而屏幕质量还引起了一些争议。
但是,在全柔性屏上存在的屏幕折叠会凸起、屏闪、半片屏幕不显示、绿线等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部分厂商。同时,工艺及良率等问题,也大大限制了产品的出货量。从目前公开的销售统计数据来看,华为Mate X系列的出货量有限,而且在有限的出货量中,也出现了一些屏幕问题。如此来看,也就不难理解华为为何会转而使用三星的屏幕了。
国产柔性屏尚在发展初期
华为转而使用三星的柔性面板背后,不得不说国产柔性面板行业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尤其是在柔性屏的产能、良率、性能表现等关键方面。而且华为做此选择,无非是为了追求搭载使用体验更好的折叠屏,从而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换言之,华为转向三星这件事最简单直接证明了一个事实:国内屏幕供应链水平还有待进步,包括柔性屏的细分产业链这块,不论是工艺上,还是产能上,毫无疑问都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
另一方面,国内柔性屏行业仍然存在一些技术瓶颈,目前综合各方信息来看,国产的柔性屏供应商中,只有柔宇科技有全自研技术,并且是真正意义的全柔性屏,可承受数十万次弯折,其他面板厂商的柔性屏技术事实上都是从三星引进。由此看来,国产柔性屏行业在技术源头上其实已经不占优势,所以也就很难在良率、性能、体验等方面全部都有很好的表现,可以说,在这种情形下,整个国产柔性屏产业链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
技术决定成本和体验
柔性屏幕体验不佳、折叠屏手机价格普遍高于一般智能手机,这些问题映射的还是技术和成本问题。提到折叠屏的技术,目前业内的柔性屏技术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三星和京东方都在采用的 LTPS技术(低温多晶硅技术),这种技术方案一直被用在传统液晶显示屏和传统OLED曲面显示屏中,发展历史比较长;另一种是柔宇科技自研的ULT-NSSP技术(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由柔宇自主研发。
两种技术在柔性屏生产方案上有根本不同,所以在成本、体验、特性上也有不小的区别。 LTPS技术由于不能很好地满足全柔性屏生产时要求的低温,所以在良率上很难维持在一个比较好的水平,而且弯折的可靠性和次数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反观ULT-NSSP技术,一方面使用的是非硅材料,能够以很低的温度去生产全柔性屏幕,另一方面通过简化制作工艺,提高了制作效率,所以ULT-NSSP技术制作的全柔性屏幕,在良率和成本上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且从折叠屏终端产品来看,柔宇科技的柔派售价的确要比华为和三星的折叠手机低不少,而且使用体验并不逊色,在不少场景下甚至要明显优于华为和三星的折叠屏手机,比如固定斜视角下更高的亮度和更高的色准。结合前面的技术差异来看,柔宇科技在终端科技上表现出的优势就不难理解了,即技术优势带来的成本和体验优势,可以说柔宇科技自研的ULT-NSSP技术与三星、京东方的LTPS技术相比,在性能、良率等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
另外还有一点,现在是柔性屏产业链的发展初期,所以差异化技术带来的终端差异,尤其在成本和性能上,自然也非常明显。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不同的技术路线会为厂商提供不同的起跑速度和加速度。
量产和产能的较量
更好的面板更贵,所以华为转用三星面板,成本显然不是主因,不过从前面提到的供货能力来看,产能一定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虽然是柔性屏产业的起步阶段,但从整个C端市场的表现来看,消费者对折叠屏手机的尝鲜热情很大,折叠屏产能的需求远比想象中要大。对几家柔性屏供货商而言,是否具备量产能力,以及产能的大小,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在整个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从目前各品牌折叠手机公布的销售数据来看,显然三星柔性屏的量产能力要大幅领先于京东方。但同时,最早发布折叠屏手机的柔宇科技也不能忽视,据柔宇科技方面提供的信息,早在2018年年中,柔宇科技就实现了全柔性屏的量产,而且目前的产能也在不断扩大,据悉其一期产能为每年280万片,二期建成后的产能则可以达到每年880万片。站在终端市场的需求来看,柔宇科技的量产能力和产能规模,完全可以支撑起一个头部手机品牌的大批量的出货需求。
对尚处发展初期的柔性屏来说,越早量产就越能在成本上拥有更大的优势,并辐射到终端设备上,形成比较可观的竞争价格。以现在的情况看,如果华为真的转向使用三星的柔性面板,其实对三星而言也会产生负担,毕竟华为的折叠屏手机需求并不小。而且年初也有消息指出,三星在加速扩张AMOLED折叠屏的产能。
对比来看,在这场产能战中,柔宇科技的产能设计目前足以应付整个折叠屏市场的需求,而且由于在技术上占有优势,因而随着柔宇科技产能的不断扩大,柔宇科技的全柔性屏幕量产的成本优势也会得到进一步放大。
深挖应用潜力
各家追逐柔性屏产能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折叠屏手机更高的出货量,其实还指向了柔性屏可能应用的其他终端产品。除手机外,在汽车行业、家居行业,甚至在运动时尚行业,各家厂商也在不断尝试与柔性屏融合的可能。其中柔宇科技的表现非常积极,在手机行业之外,柔宇科技还与LV合作制作了带屏包包,也和空客联合开发了机内显示屏等。
柔性屏厂商们不断为柔性屏寻找新的应用场景,无形中也在激发柔性屏的应用潜力,为其打开了更大的市场。但柔性屏作为可弯折的屏幕材料,它的应用 和广度,根本上说还是取决于它的特性,即性能决定应用能力。在越复杂越多元化的场景下应用,自然会对柔性屏带来越多的未知考验。
以柔宇科技目前的各色应用实践来看,基于技术上的优势,其柔性屏尝试的应用场景已经比较多,从这个方面来看,柔宇科技的柔性屏特性存在的诸多优势,的确为其在应用场景上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从而领先对手不少,尤其是轻薄的特性,能够让柔性屏在不少特殊场景下得到应用。总体来说,柔性屏的应用挖掘还有很大的空间。
柔性屏的未来制胜点
IoT大潮下,传统硬件嵌屏已经是一个明显趋势,而柔性屏的特性决定了其能在这种趋势下应用于很多极端场景。目前虽然柔性屏产业刚刚起步,技术升级、应用创新、终端试错依然是主要任务,但折叠手机等主流终端的成熟,会逐渐带动柔性屏对C端市场的广泛渗透。有关柔性屏的未来发展,有机构曾给出预测,2021年柔性AMOLED市场的规模将达到566亿美元,市场占有率将达到73%。
蓝海诱惑大,柔性屏赛道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三星、京东方和柔宇科技之后,或许还会有更年轻的柔性屏厂商出现。不过目前看,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已经奠定了相对扎实的先发优势,尤其是年轻的柔宇科技,凭借技术差异化优势在柔性屏时代的开端,形成了对传统巨头厂商的超车。这意味着,即便产业链处在初期,但柔性屏市场的制胜点必然还是核心技术,以及技术带来成本、体验等优势。
至于厂商之间的抉择变化,则更加清楚地明示了一个真理:只有核心技术扎实了,突围者才不会在越发残酷的竞争中被轻易”虎口夺食“。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