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德国的粘合剂、螺母企业,为什么能成为隐形冠军?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外都弥漫着一股“贬低制造业”的风气,父母更乐意让子女们选择金融类、设计类的工作,比如银行职员、服装裁剪什么的。美国贬低制造业的路,走得颇为风光,他们主动放弃了污染环境、利润率又低的制造业,专注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同时,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培植品牌,输出类似苹果、微软、耐克等众多品牌,出尽风头之时,又赚取大量利润。相比之下,中国要艰苦得多,不仅错过两次工业革命,现代企业制度起步也非常晚。为了发展经济,我们需要来自美国的订单,如果向研发、品牌领域进军,又担心得罪客户。于是,只能在一种“卑躬屈膝”的状态中追赶。
可以说,中美制造的发展道路算是两个极端,而德国作为现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工业底蕴方面要领先于中国,而且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非常不屑于跟美国一样高调行事。久而久之,德国处在中国和美国中间的位置,很多企业都是“隐形”的冠军。
现在,德国经济显得有些活力不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拖累于“社会制度承诺给市民的高福利”,大家仅靠管理者发给的福利就能过上好日子,谁又愿意殚精竭虑地奋发图强呢?但如此心态的微妙之处在于,它会创造出多元的价值观,具体到制造业就是有利于培养出大批的工匠,他们能享受产品在手中升级的过程。
德国制造,有哪些隐形的冠军?
谈到制造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的大规模生产,世界工厂的帽子熠熠生辉,但平心而论,我们在高精度制造以及人才培养体制方面远远落后德国。唯一露脸的中国制造代表作应该是高铁,我们最早从德国西门子进口高铁技术,现如今德国开始向中国采购,这是令人自豪的大物件,但在很多小物件上,才能体现出工匠精神。德国正是在大量的“小物件”上拿到隐形冠军,默不作声地赚取着来自世界的高利润。
德国制造企业总带着一股硬核气质,那种气质不是靠“包装”营造出来的,而是靠产品的表现力,由内而外自然地散发出来的。比如一家德国企业展示自家生产的粘合剂,仅用三克的剂量就吊起17吨重的卡车,离地超过1个小时,这简直是逆天之表现。其他国家都认为一个小小的粘合剂能吊起几兜泥就可以了,德国的粘合剂实在有点儿“品质过剩”的嫌疑,但德国工匠从来不理会这样的评价,也很少因经营成本问题,而放弃提高品质。这也是为什么德国70%的制造企业,规模都小于250人,这样就把很多因行政问题导致的成本都省略掉。
除了粘合剂之外,德国的螺母也能做到非常极致,有一些小型的螺母加工企业自1930年创办,仅靠家庭作坊式经营就能延续100年,他们生产的螺母能承受几台奔驰车重量。一个硬币大小的螺母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正是这样的极致让很多小型的企业,成为奔驰、宝马、甲壳虫常年合作的供应商。客户品牌和供应商规模如此不对等,这在中国制造简直无法想象。还有,德国的钢材加工也是世界一流,他们曾经尝试把核潜艇的钢材安装到钟表之上,防水性能达到了12000米...
更令人咋舌的是,德国在皮具、文具、瓷器方面也颇有建树,来自全球的游客总会大包小包地来购买不锈钢刀具、硬币包、钱包,墨水笔、圆珠笔等等。因为质量有保证,所以,它们有资格遭遇哄抢。总之,在一些工业、生活小物件制造方面,德国都是隐形冠军,正如我们无从知晓他们的品牌,但却能清晰地感觉到产品的质量就是好。
闷声发财,德国的隐形冠军为什么俯拾皆是?
据不完全统计,类似这些叫不上名字的隐形冠军,德国一共有1307家,占全球比例达到30%以上。如此状况不仅会让人觉得无比硬核,同时,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底蕴。或者说,德国能拥有如此大规模的隐形冠军,绝对不只是一两届领导说“我们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就能搞定的,更会涉及经济、教育、文化、人性等诸多方面。
首先,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大都非常重视研发,他们的研发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都在15%以上。相比之下,我们最引以为傲的华为,研发投入比例只有11%,其他中国巨头研发比例都低于10%,而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就更少得可怜,即便是一些龙头老大,想要搞自动化、人工智能,只消看一眼ROI就立即打退堂鼓。大多数人都只想在“任期”内做出成绩,只注重短期效益,只敢于投资成熟的business model。对于企业长期的发展,一来缺乏耐心,二来也没那个本事;
其次,德国有闻名全球的双轨制教学。德国的孩子早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做人生规划,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有很强的可塑性,又能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天赋。如果学习好,数理能力比较强,就可以选择继续到高中进修,研究排列组合以及傅里叶变换、 物理等等;如果实操能力较强,或者对制造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就能走“学徒制”,尽早开始实习工作,不至于说,大学里玩了四年,什么都没学到,又误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更关键的是,双手已经迟钝,再无心做一个工匠了。当然,德国工匠的社会地位也比较高,同时,收入也很体面,所获得的尊重更是不亚于银行家或者金融家之类的。总之,德国社会的价值观相对多元化,也促使大量青少年投身制造业。
德国制造业之所以没有“星光熠熠”的大品牌,正在于,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用来升级制造技艺上,而非无限制地扩张规模。如前文所述,德国大多数的企业规模都小于250人,大家没有利润纠葛、没有背后的尔虞我诈。当然,小企业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抗风险能力较低,但小企业更适合高级工匠成长,以及成为隐形的冠军。(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