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市场新常态:亏损、拐点与变阵

云计算在中国市场狂奔了十年后,亏损仍然是一种常态。

曾经被预言2020年做到100亿净利润的阿里云,2019年交出的还是亏损的答卷。按照大和资本分析师崔亨旭的说法:“阿里云的盈利能力在短期内将是个问题,可一旦形成一定规模,就可能成为一项利润可观的业务。”

正准备赴美上市的金山云,也在招股书中披露了过去三年的营收情况:2017年到2019年分别亏损7.14亿元、10.06亿元和11.11亿元,并公开表示未来还将继续进行大量投资,上市后亏损有进一步增加的风险。

几乎在同一时间里,腾讯云、百度智能云、华为云等另外几家云厂商的亏损也成了外界关注的焦点。

为何亏损这样的大众化问题,在2020年反倒成了媒体眼中的新鲜话题,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压力可能是导火索之一,毕竟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注意力转向了数字经济,但本质上还是云计算的市场大环境出现了变化。

01 云市场正在“变天”

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外界对于云计算市场的态度不可谓不宽容。

“云计算”被视为新物种、新的基础设施,高高举起了替代传统IT服务的旗帜,“拓荒”可以说是近乎唯一的关键词。折射到不同的云计算玩家身上,市场份额也就成了最为核心的增长目标,代价正是不遗余力地提升规模。

在这一思路的主导下,云计算看似是个新事物,市场扩张方式却并不新颖。有媒体盘点过几家云计算大厂掌门人的背景,Oracle、IBM、SAP等老牌IT企业是名符其实的被挖角对象,阿里云、华为云、百度智能云等无一例外。与之对应的就是,云计算的扩张方式上也遵循了传统IT的市场法则,近乎不计成本地“豪夺”式扩张。

无可否认的是,市场份额优先的逻辑在云计算的早期阶段相当适用,亚马逊和阿里的市场优势与之不无关系。但在持续了十年之后,云计算的气候环境早已“变天”。

先从外部环境来看,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被列为“新基建”的组成部分,并未出现云计算的相关字眼,这样的信号绝非是云计算落伍的标志,而是社会需求的转向,一场全面上云运动正在发生。比如大中型企业的迁移上云几近完成,庞大的中小企业和社会基础服务开始成为被“改造”的对象,但需求已经不是追求算力那么简单,还要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社会需求的改变终将倒逼云计算市场打法的调整,至少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在2019年前后就嗅出了信号:百度、阿里、腾讯先后在2019年前开始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均大幅提升了云和AI的权重,将企业级AI和云业务划归同一事业群,以加速AI和云计算业务的创新融合。即便是有传统IT厂商背景的华为云,也将AI视为巧取市场的筹码之一,屡屡在AI的落地应用上进行尝试。

不同厂商的举措并不相同,“激进”如百度智能云,在进入云计算市场伊始就确认了ABC三位一体的战略,云计算被定义为百度AI To B的窗口,甚至说AI的位次已经高于云计算;“保守”如巨头夹缝中生存的金山云,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背景下,仍然在坚持的烧钱扩大规模的市场策略。

一个浅显的道理,不同的选择就有不同的结果,云计算厂商们也不例外。

02 抢先变阵的百度

有些巧合的是,金山云和百度智能云恰恰是最近“争议”最大的两个玩家。

金山云的争议在于绑定大客户的商业模式,仅小米和金山集团在过去三年中就为金山云贡献了高于21亿元的营收,占比高达28.6%。金山云需要向资本市场剖析利弊,为了保持增长而“继续进行大量投资”的承诺并不让人意外。

百度智能云的争议在于扩张方式的变阵,几轮组织架构调整后进一步扁平化,同时也抛弃了旧有的打法。可忽略掉有噪音的争议,仔细审视百度变阵的内容,并不缺少诸多可取之处。

首先是组织架构的调整,先是整合了“百度人工智能体系”,明确了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能客服与营销四大赛道,然后是组织关系上的扁平化,百度智能云的云计算、智能金融、智能客服、渠道生态等业务负责人直接向王海峰汇报,也就意味着AI的权重在百度智能云的体系中进一步增大。

可以找寻的轨迹是,百度在去年就开始强化“AI+云”的整合战略,确认了百度大脑为核心,依托智能云加速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打法,云计算的角色已经是智能基础设施的底座,把人工智能和底层技术能力灌输到底座中,进而成为赋能各行各业的“动力工厂”。从调整后的组织架构来看,“AI+云”利出一孔的思路进一步凸显。

其次是人才培养的优化,百度在春季职级晋升中,首次设立了E序列(政企行业解决方案和服务序列),要求从事政企行业解决方案和服务的员工既要理解行业、又要懂产品和AI技术落地。以往云计算是典型的销售驱动,百度开始聚焦于懂行业、懂产品、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无疑也是结合市场环境变化的“因时制宜”。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企业上云的主导因素已经从追求算力变为解决问题,也就需要云厂商打造AI技术与实际生产厂家融合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创造价值。除了组织架构和业务权重上的适应,兼具商业与技术的To B销售人才恰恰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关键,在现有的企业级合作中,人才仍然是最好的“润滑剂”。

也就是说,在企业开始将“价值落地”作为上云标准时,百度智能云的战略调整,无非是将自身擅长的AI打造成业务增长的新动能,寻求一种更科学稳健的增长路径。

03 转型策略初见效

当然,诸如百度等云厂商变阵的成败终究还需要业绩来验证,三五年后的市场位次或许更有说服力,却也看到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4月3日的时候,百度智能云宣布中标1900万元的央视融媒体项目,双方将联合打造集智能说明、智能搜索、智能语音、智能考核于一体的的AI中台;

4月15日,百度发布了基于自主研发ARM服务器的“云手机”产品,可实现安卓原生App及手游的云端运行,将覆盖云游戏、云应用、云VR和云办公等四个场景;

4月29日,腾讯云AI团队与微信智聆联合打造了金融行业专属语音识别模型,增加了对粤语、韩语的支持,准确率提升了10%;

4月30日,阿里云与陕煤曹家滩矿区达成合作,打造井口以上、井口以下全线智能的新矿区......

其中央视和曹家滩矿区属于云计算的外部客户,百度“云手机”和腾讯云的语音识别模型则是巨头们内部的项目孵化。看似不足为奇的四个合作案例,恰恰是透视“AI+云”落地能力与想象空间的窗口。

央视和曹家滩矿区的需求再次印证了之前提到的一幕,在选择云计算合作对象时的参考标准已经切换为AI优先。原因似乎也不难理解,算力属于资源型服务,所有的云厂商都可以通过建设数据中心的形式补足短板,差距在于规模化大小的成本分摊。但AI技术却是业务转型升级时的天然短板,传统企业已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追平百度等互联网巨头。

某种程度上说,诸如百度智能云的调整有些以退为进的味道,主动放弃一些烧钱才可能换来的市场,立足于有利于AI落地的特定赛道,然后以技术上无可替代的优势收割市场。

以百度所锚定的智能客服与营销赛道为例,一些客户开始只是接入了百度智能云的部分服务,诸如语音识别系统可能还是传统厂商的产品,然而传统的语音识别的正确率只有80%,百度却可以达到95%以上,鸿沟般的技术优势促使客户选择一整套的百度解决方案,直接加速了百度智能云在相关赛道的渗透。

“云手机”的诞生,则向外界释放了另一股信号。在“AI+云”技术优先的主导下,百度们已经开始对一些潜力赛道进行提前布局,伺机在合适的时间点切入相应赛道。打个比方的话,云厂商在帮助客户避免重复造轮子的同时,自己也在潜心打造新的轮子,最终驱动业务增长的轮子越来越多,逐渐占领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

不管怎样,百度智能云等玩家转型后的势能正在逐步对外释放,剩下的只是时间上的循序验证。

04 写在最后

云计算在野蛮生长十年后,规模扩张早已不再是唯一的方向。尽管一些观察者仍在用规模搪塞云计算无法盈利的理由,云厂商们已然有了实际的行动。

即便是向来不计成本的阿里云也不例外,就像谷歌、美团等相继关闭或收缩云业务时,阿里云三年再投2000亿元的计划相当刺眼,细品后却发现:2000亿元的用途大半在于云操作系统、芯片等核心技术,而非一味购买服务器、兴建数据中心。

回头来看百度智能云的调整,本质上与阿里云并无太大偏离,不过是百度已经奠定了AI技术上的领先态势,巧妙借助优势来进行市场渗透。毕竟这些在商场中穿梭的老手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市场总是在动态变化的,及时根据变化作出战略调整,永远是生存下去的不二法门。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04-30
中国云市场新常态:亏损、拐点与变阵
云计算在中国市场狂奔了十年后,亏损仍然是一种常态。在这一思路的主导下,云计算看似是个新事物,市场扩张方式却并不新颖。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