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日记,寻找大历史的「失踪者」

01

1月23日,武汉封城,武汉本地Vlogger @蜘蛛猴面包开始在微博上用Vlog和图文的形式,拍摄和书写他的武汉日记。

1月27日,封城第四天。「我去了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看到许多民间工程车志愿者们加入建设队伍,计划半个月建成容纳1500名病患的医院。我看到了7点钟空空荡荡的城市,这种景象恐怕很难再见了,在一家仍然营业的宠物店给我的狗买了狗粮,那里寄养了好多猫狗,并且都会延长寄养时间。晚上看到了很多关于病患康复与病毒研究的最新成果报告,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在大步前进。」

头三集的「武汉日记」,就是@蜘蛛猴面包封城头三天的生活。他今天要做什么,他会去哪里,会见到什么人,那么他的镜头就跟着他自己,去记录他的所见所闻。

2月2日,从这一集开始,@蜘蛛猴面包的视频改名为《武汉日记2020》。「本片仅代表个人观察视角,并且为它的真实性负责,随着越来越多的其他媒介报道,给大家带来了不同角度对事件的观察与了解。我的初衷只想消除大家的恐慌,积极面对这场疫情,我们都知道在镜头以外还有许多经历艰难的人和令人遗憾的事,但我们还是要保有希望。」

对武汉以外的中国人来说,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感同身受是很难的,但像蜘蛛猴面包这样的Vlogger的分享,让我们有了真切了解武汉的一个窗口。

在他的镜头里,我们看到了:每天为医护人员免费送餐的餐馆老板、三个孩子的妈妈志愿者、有出院老人被老伴儿用轮椅推回家、也有离汉通道关闭后的超市、街道……

我是在微博刷到@蜘蛛猴面包做志愿者给那些患病者送药的视频后,关注到这个博主的。在我看来,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用镜头记录的人,而且也是亲身参与其中的平凡的英雄。他的武汉日记已经不仅仅是个人见闻,而且也成为历史底稿的一部分。

持续性的记录,让@蜘蛛猴面包受到了央视新闻等媒体的关注。他说,想让外面的人看到,在武汉生活的普通人正在积极勇敢面对这些难。

2020年1月23日至4月7日,武汉从"封城"到“解封”一共经历了76天。中间有过疲惫,但@蜘蛛猴面包的武汉日记几乎没有中断。

4月8日这天,「我分别去了武汉站、长江大桥、昙华林以及汉口江滩老租界一带,这也是经典的武汉一日游线路。我看见一个正在逐渐恢复中的武汉,武汉人重新走出家门回到他们熟悉的生活中去。在经历了两个多月封城以后,我们重新认识了生命与生活的意义,为接下来的重启」

记录时光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从封城到解封再到武汉复苏,透过他的武汉日记,我们看到、感受到的是一座城市真实的脉络,更重要的是,看到了这座城市里默默坚持的鲜活的人。

02

当然,@蜘蛛猴面包的武汉日记,是这段历史的一个横切面,并非全貌。

正如北大历史学教授罗新所说,过去是我们此刻时间之前的一切,过去是一团混沌,没有秩序,就跟我们现在的生活一样。可是我们在这一团混沌当中抽取某些内容,赋予它意义,赋予它秩序,把它讲出来,这个就变成了历史。跟过去比起来,历史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过去,历史由历史学家写就,而现在,每个人的微博日记,都可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无数篇和无数集武汉日记,就构成了真实的疫情历史和国家记忆。

@蜘蛛猴面包 并不孤独,截至目前,微博与@央视新闻发起的#武汉日记#征集,有1008位医护、235位患者、79位志愿者、15位疫苗志愿者等武汉疫线同胞们以第一视角实名记录了他们抗疫的亲历。他们发布的11万条微博被阅读了90多亿次、被互动了2500万次。

这个数据还在增长,而且,在接下来武汉逐渐恢复生活秩序的过程中,武汉日记的记录同样不可或缺。

历史是流动的。相信不少朋友还记得,去年,国家图书馆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项目启动,首家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落户新浪。新浪网发布的新闻和微博上公开发布的博文,都将被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保存。这也就意味着,每个微博用户都可能在书写历史。

也因此,这次的武汉日记,已经成为国内疫情最珍贵的纪录资料,也将作为#国家数字记忆#计划特别的一部分,入藏@国家图书馆。

不仅如此,微博还准备将#武汉日记#里医护患者志愿者的抗疫日记集结出版,书名就叫《武汉抗疫日记》。而日记最终选取,是由用户来pick的。(当然,为了保障#武汉抗疫日记#真实性,候选名单都来自认证过的抗疫医护/患者/志愿者。)出版所得收益将会全部捐赠#医护后盾#公益计划。

我在《未完待续新浪史,媒体变革二十年》一文中谈到过,从新闻门户到社交媒体,从第四媒体到web2.0,从媒体到内容平台,新浪走过20年,一方面是中国社会进步的结果,另一方面,新浪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媒体和社会的进步,革新传播方式并重塑人际网络,更重要的是开启公共思维,倡导自我认同。

重 面前,社交媒体上,每个人都是一个重要节点。微博作为一个平台,已经成为数字内容基础设施,不仅记录和构成了社会重 的发展历程,也凭借广泛的参与性记录下公众对重 的态度和情感。

重 面前,用户发布的每一条微博,都汇聚成国家数字记忆。2020年的新冠也是如此,这是新浪和微博独有的历史价值。

03

在这场疫情里面,我们见证了不少平台的不可或缺性。

比如美团和饿了么的外卖,顺丰和京东的物流等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微博则是体现在信息的获取和传递。

所以,除了更深远的历史价值,在疫情面前,微博不可替代的,还有当下的社会价值。

于微博来说,它具备个体和群体集合状态下信息传播的所有元素。在任何平台,群体暗示与情绪感染,都加速信息的传播。微博的特点在于,提供了表达途径和发声渠道,为个人赋权的同时,政务微博和意见领袖拥有的定向议程引导能力与媒体、专家共同形成议程合力,完成合理诉求的传达与公众情绪的疏导。

疫情之下,信息纷繁复杂,社交媒体的优势就在于,证实和证伪的及时性。民众了解动态的过程中,需要及时的信息,更需要真实的和有效的信息。他们通过微博关注最新疫情,获取防治服务、参与公益捐助。

另外,疫情期间,微博也是湖北用户与外界沟通的最重要的平台之一。如前所述,微博上医护人员、患者和志愿者等,都在实名记录抗疫的亲身经历。他们的行动,对于大众了解疫情,消解恐慌情绪,有很大效用。

信息的有效传递,最终打通的其实是「生命线」。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况下,真实信息的及时披露,就是最好的抗疫药物。

武汉日记,包括了大量一线医务人员、医院、政府机构、媒体、热心网友在内的求助微博,微博作为平台方,可以让求助信息获得更大范围的曝光以及精准触达,而且可以让各方获得及时协调,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援下,多家上微博求助的医院的物资紧缺情况得到缓解。

当然,微博的社会价值还包含了公益价值。除了前述的出版所得捐赠以外,疫情爆发后,公益和爱心在微博上迅速凝聚。公开数据显示,截至4月4日24点,超过205万人通过@微公益 平台捐款5446万元。5.3万名医生参与在线义诊,170万人次受益。453家企业捐出101.13亿元款物并通过微博公示。7327万人主动传播公益信息,被阅读378亿次。

新浪自身也于1月29日宣布设立1亿元专项基金,为一线救援者提供直接援助,在国家福利制度保障的基础上,为抗击新型肺炎的工作人员提供更细致的后续保障。

04

疫情终将过去,但5年后、10年后,甚至更久以后,我们该如何记忆这段历史。

冷酷的数字和宏大的场面,固然是历史的一个表征。但更重要的是,历史中的人,历史的细节。

就像加西亚·马尔克斯说过的那句话:“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武汉日记,就是那些值得被记住的历史细节。诚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媒介更迭的速度让人始料未及,媒介环境变化引起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权利、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甚至会有人认为,媒介越发达,人越异化。

但疫情也开始让我们重新反思人与媒介环境的关系。微博上的武汉日记,恰恰说明,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是人的尺度。

个人很喜欢几年前东方历史公益负责人李元江说的一段话,它也可以用来解读了《武汉抗疫日记》出版的意义,在此引用,作为本文结语:

对每个普通人而言,最需要了解的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的历史,而是汇入我们生命的涓涓细流。我们最需要铭记的并不是往圣先贤,而是带给我们生命并且塑造我们人格的普通人。他们大多都寂寂无名无人喝彩,他们是大历史的失踪者,是无差别的统计数字。除了我们,没有人会留意他们的存在,更没有人会留心聆听他们的故事。

此刻,你,对,就是作为祖辈的精神和血脉的继承者的你,对他们的历史具有无可旁贷的责任。寻找大历史的失踪者,把他们请回历史舞台的中央,让他们成为历史的主角,让同时代的大人物 成为他们生命的注脚,舞台的背景。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04-15
武汉日记,寻找大历史的「失踪者」
011月23日,武汉封城,武汉本地Vlogger @蜘蛛猴面包开始在微博上用Vlog和图文的形式,拍摄和书写他的武汉日记。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