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风口卫星互联网:战火早已熊熊燃烧
4月20日,卫星互联网首次被明确列入“新基建”的范围之内。
互联网,人们很熟悉,但是加上卫星二字,就变得难以理解。其实卫星互联网,指的是利用大量的卫星组成通讯网络,利用卫星通信覆盖面广、容量大、不受地域影响等优势,有效解决边远、分散地区以及空中、海上用户的互联网服务问题。
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和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一同构成了新型的信息基础设施,也就是所谓的“新基建”。搭上“新基建”顺风车的卫星互联网,也成为了一个不小的风口。
新基建风口
新基建的春风猛烈,也为卫星互联网这个风口带来了一阵不小的春风。
在政府的新闻发布会结束之后,当日下午卫星互联网概念股走强,多家相关公司股票股价上涨。截至当天收盘,中国卫通涨停,中国卫星上涨7.83%,华力创通上涨5.25%,北斗星通上涨4.5%。此外,航天信息、四维图新、航天电子、航天发展均有小幅上涨。
卫星通信是目前仅有的可同时实现抗毁性强、覆盖范围广、部署快速灵活、传输容量大、性能稳定可靠、不受地形和地域限制的通信技术。卫星通信可以实现有线电话网和地面移动通信网均无法实现的广域无缝隙覆盖,尤其适用于传统陆地通信不宜覆盖的地区。
对于广大低业务密度地区与通信基础设施严重缺失地区人口来说,搭建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来使其接入全球互联网是核心解决方案之一。而根据联合国披露的关于全球互联网接入数据显示,全球有49%的人口依然未进入互联网世界。
可想而知,如果卫星互联网真的可以将这近一半地球人口开发成其用户,将会取得何等的收益。
而卫星互联网的这种覆盖率刚好和即将商用的5G实现互补。在城市人口密集地区,5G保证了大量用户同时使用的高速网络,而在5G覆盖较少的偏远地区,诸如大海、沙漠、林区等人烟罕至的地区,卫星互联网确保了区域之中用户的网络使用。
卫星互联网:商业沃土
广袤的太空不再是一片神秘空间,而是一片商业沃土。
2019年,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营业总收入总和为1.41万亿元。按照“太空狂人”马斯克推出的“星链”系统客户约占传统电信用户的3%—4%比例来估算,未来我国卫星互联网的市场空间有望达到420—560亿元。
当然,卫星互联网也将为全产业链提供投资机会,从卫星制造到火箭发射,每一个细分行业都充满了商机。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主要由卫星制造及火箭发射、地面基站及终端设备和卫星通信运营三部分。按照美国卫星协会(SIA)的预测,三部分的市场规模占比约为7.5%、44.6%和47.9%。
因此,与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相关的公司将首先受益,与终端设备和卫星通信运营相关的公司将在后期受益,但市场空间更大。
根据天风证券预估,我国卫星互联网年产值将有望于2028年达到0.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卫星制造年产值403.62亿元,火箭发射年产值180.7亿元,地面设备1716.1亿元,卫星应用1733.9亿元。
根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的数据显示,早在2018年,全球航天经济规模已经到达3600亿美元。不难看出,未来在这方面的市场仍然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
当然,如此巨大的市场中,早已经是风起云涌。
率先发力的国外科技巨头
虽然人类出生在地球、生长在地球,但是人类的眼光却不仅仅局限于地球。
马斯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5年,马斯克正式提出“星链计划”,计划将在2019-2024年间发射约1.2万颗卫星组成“星链”网络,并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低成本的互联网服务。
2019年5月,马斯克旗下的SpaceX公司用猎鹰9号火箭将“星链计划”首批60颗卫星送入轨道。截至2020年3月,SpaceX已成功将第六批60颗“星链”卫星送入太空。根据报道,SpaceX今后将计划每两周发射一批卫星,以完善其“星链计划”。
虽然与计划的1.2万颗卫星相比,已经发射的180颗卫星仅仅是九牛一毛,但这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商业卫星星座。
此外,OneWeb公司作为星链计划的主要竞争对手,其造星能力也不容小觑。
OneWeb公司声称,它是第一个利用商业化和批量生产技术大大降低卫星生产时间和成本的公司。相比于行业内制造每颗卫星一般需要12—18个月的速度,OneWeb卫星公司的卫星制造速度高达每天2颗。
同样发力卫星的还有亚马逊。其“柯伊伯项目”计划将3236颗卫星发射入轨,并为全球提供低延迟、高速度的太空互联网服务。尽管亚马逊官方还没有表示何时发射其第一颗柯伊伯卫星,但根据亚马逊向国际电信联盟申请了为期7年的频段来看,卫星升空指日可待。
而根据彭博社的报道,苹果公司也正在研发卫星网络技术,试图找到将数据(如互联网连接)直接传输到其设备上的方法。报道中提及,苹果已经拥有约12名相关行业的工程师,预计五年内部署其成果。
无论是SpaceX还是OneWeb,或者是亚马逊和苹果,他们早已经瞄准了广袤无垠的太空,正在或是已经建设了其卫星互联网体系。这也让他们捷足先登,抢占了市场。
穷追不舍的国内企业
当然,仰望星空的不只是马斯克他们,在国内,依旧有不少的企业将目光汇聚在了头顶的那片天空。
尽管在卫星互联网这个赛道中,相比于美国的建设进度,中国落后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但目前两国仍然同处于第一梯队。
央企集团方面,早在2015年中国航天科技和中国航天科工就分别提出自己的低轨通信项目“鸿雁星座”和“虹云工程”。这两项工程均在2018年底发射了自己的首颗验证卫星。
鸿雁星座计划由300颗低轨道小卫星及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可以为用户提供全球实时数据通信和综合信息服务。虹云工程计划发射156颗卫星,计划组成一个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航天科技下属的上市公司中国卫通,作为一家从事卫星运营服务的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通信卫星资源且自主可控的卫星通信运营企业。
除了这些“国家队”之外,同样发力的还有民营航天公司。
2020年1月16日,银河航天成功发射其首颗通信能力达10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该卫星可通过卫星终端为用户提供宽带通信服务。九天微星则计划用72颗卫星,构建低轨物联网星座。按照计划,九天微星的物联网卫星星座,将在2022年前完成部署。
而汽车企业吉利科技旗下的时空道宇公司,也着手招聘火箭工程师,预备涉足火箭领域。并得到了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杨学良的证实。
虽然我国对商业卫星产业规划及低轨小卫星组网技术的探索起步相对较晚,但目前国企和民营卫星星座计划整体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多点位的格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起步晚的不足。
卫星互联网早已是一片红海
不难看出,这一片风起云涌的市场,早已不是一片蓝海。但是身处“新基建”的风头浪尖之上,难免会有人被热情冲昏头脑,失去理智。
事实上,所谓太空互联网或者卫星互联网并非是一个新兴概念。在上世纪90年代,摩托罗拉就推出了由11条轨道、每条轨道7颗卫星组成的低轨移动卫星通信系统——铱星计划。其理念和如今的卫星互联网计划别无二致,都是通过卫星网络来保证通信。
但是铱星计划本身的优势并没有掩盖掉高昂成本带来的劣势。在铱星计划还没有完成卫星网络布局的时候,通信运营商已经实现了蜂窝移动通信的全覆盖,在加上网速的提升和费用的下降,直接让铱星公司在本世纪初宣布破产。
同样深陷破产危机的还有之前提及的OneWeb公司。在疫情影响之下,OneWeb正在考虑申请破产,以解决在应对高成本和激烈竞争之时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
不难看出,成本问题依旧是卫星互联网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此外,尽管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想在市场中保持一席之地,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还有如何在竞争中生存。
卫星这种硬科技行业,需要的不是噱头和风向,而是科技含量和技术壁垒。这片市场早已被头部玩家占据,如果不能确保自身的科技实力和差异化竞争能力,仅仅将卫星互联网作为噱头,那还是远离这个行业为妙。
新风口的风很大,未来的市场也同样巨大,卫星互联网更是不可否认的未来趋势。但这个行业并非想象中的蓝海一片,市场中的竞争依旧十分剧烈。新基建的确吹来了春风,但是能不能顺势而上,需要的却是更加基础的实力。
文/刘旷公众号:liukuang110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