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美SaaS的差距由何而生?
中美SaaS行业起点上的时间差距大约有5到8年,但发展的结果却不具可比性。
首先,从SaaS行业市场对比,美国估值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美金的SaaS公司比比皆是;而国内却是凤毛麟角。
其次,从业务领域/产品品类对比,美国的SaaS分布于数不清的细分业务领域;而国内却拥挤在有限的几个“赛道”上。
最后,从生态形成对比,美国SaaS生态已经达到极高的成熟度,单个的SaaS已经无法存在;而国内对SaaS生态的理解,还处于狭隘的利益划分水平。
只有形成SaaS生态,SaaS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个行业;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没有SaaS行业。
还剩下一个能比的,就是企业市场。国内的企业市场看起来比欧美更加庞大,但与欧美SaaS产品的大卖相比,国内的SaaS还在市场边缘兜兜转转,而进入不了核心。
为什么美国的SaaS是门好生意,而国内SaaS生意却这么难做?
在中国,究竟是SaaS没市场,还是企业无需求?
02 价值:成功者背后的必然逻辑
实际上,即使在美国,SaaS创业成功也绝非易事,一位投资人给出粗略的估计:
50%的SaaS产品推向市场后就证明完全跑偏
不到10%的SaaS产品能达到销售收入与投入相抵
仅有不到1%的SaaS产品能对企业客户产生重大影响
成功的SaaS都有相似性,而失败的SaaS各有不同。所提供SaaS产品服务有明确的业务价值,这是成功SaaS的共性。
然而在国内SaaS领域,“价值”这个词,被用得没了价值。
站在SaaS厂商的角度,都在强调自己产品服务的价值;实际上大部分价值说辞,都是自造和自认为的,并不是用户所能理解和认可的价值。
这在用户看来更像是自说自话,因为这种价值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用户也不会主动去探究一个产品有什么价值。
有价值的SaaS自己会说话,而价值不充分的SaaS,无论如何去推都很难卖,这就是价值的抽象与具象的关系。
那么,SaaS这种“看得见”的价值,是如何产生和如何表现出来的呢?SaaS独角兽们遵从怎样的价值逻辑?
所以我们必须探究的是:SaaS价值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03 需求逻辑:SaaS的价值密码
任何产品或服务价值的底层逻辑,本质上都是需求逻辑,SaaS当然也不例外。需求逻辑不对,整个生意的基础就不存在。
福特由马造车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熟悉。
话说100多年前,老福特去做市场调研:“你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几乎所有人都给出一个答案:”一匹更快的马“,因为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只有马。
用户究竟要的是什么?以前产品经理面试的满分答案:用户要的不是马、而是“更快“;对于ToB产品经理,现在这个答案最多就能给60分了。
因为在更高层面思考,用户更可能想要的是:克服到达目的地过程中的主要困难或障碍,除了更快,还包括更舒适、更安全和更便捷等。
这两个答案有区别吗?不但有还非常大:前者说明的是用户所要表达的,只是问题的表面,而未必就是真实的需求;而后者则给出了一个终极的需求逻辑。
我们借助这个故事,重新定义SaaS价值的底层逻辑:一个有价值的SaaS产品服务,就是对于特定的使用群体,能够解决或克服其在达成业务目标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障碍或困难。为了阐述方便,我们暂且把这个需求逻辑称为“业务目标达成逻辑”。
将逻辑链条连接起来就是:帮助企业某岗位角色,解决完成业务目标过程中的主要障碍而获益,这就是SaaS的价值。
这与需求的“痛点理论”有些相似。但痛点更多是面向使用者感受,不同人有不同痛点,并不能根据痛点做产品。而业务目标达成逻辑主要面向业务过程中的障碍,它是一种归纳抽象出来的客观存在,根据业务目标达成逻辑有可能做出有价值的SaaS。
通过深入研究多个SaaS独角兽的初期客户和客户行业,发现它们都符合或暗合了业务目标达成逻辑,因篇幅所限案例无法一一列举。
可以反过来分析:假如Slack把自己当作办公软件去卖、Zoom就是用来开视频会的,那它们一定不会成功。
一个大卖的SaaS,背后必定有“对”的使用群体和“对”的需求逻辑。个中价值逻辑只有它们自己清楚,而其它竞争者看到的,只是一个“赛道”。
04 为什么大部分SaaS都会陷入平庸?
国内的SaaS公司数量不多,拥挤在有限的几条“赛道”上;它们在同赛道上进行着同质化竞争,却谁也无法胜出。
这就回到开篇提出的问题:究竟是SaaS没市场,还是企业无需求?
一般常识都能得出结论:企业不可能没需求,只是大部分SaaS没有匹配对应的价值。但这正是那些遵从业务目标达成逻辑的SaaS公司脱颖而出的机会。
使用这个需求逻辑能解释SaaS的很多困惑,比如:市面上的协同办公SaaS有千万种,为什么是Slack;视频会议SaaS更是多如牛毛,Zoom又是凭什么脱颖而出?
无论是模仿还是自创,国内大部分SaaS解决方案,极少使用业务目标达成逻辑这个最底层的需求逻辑,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同质化的平庸。
所谓模仿,就是基于当前通用的解决方案,增加一些自认为的靓点(很可能是花哨的功能),其结果只是市场上又多了一个略胜一筹的同质化解决方案而已。
再说自创,即以“写实”的方式,把企业“标准”业务用软件实现。比如:财务系统、HR系统。虽然比单纯的模仿进了一步,但这只是实现了从手工业务到信息化的价值。这种“标准业务”工具,其实是另一种同质化。
同质化的SaaS产品服务,在用户看来要么不重要、要么早有大把类似的解决方案。
SaaS公司往往会认为两个相似的平台之间,一定会形成竞争关系。但如果用业务目标达成逻辑分析,大部分同品类SaaS之间并无关键交集;而不同产品品类之间,却可能会有竞争。
例如,证券公司开分析会时,要么使用某SaaS视频会议系统,要么使用电话会议+投屏软件。
这个例子说明:某SaaS视频会议与其它视频会议,在这个业务领域是弱竞争关系;而视频会议与电话会议系统却形成竞争关系。
这并非是因为某种产品的功能更多和更强大,而是它们都暗合业务目标达成逻辑。开好这种分析会,存在两个主要障碍:一、大部分视频会议系统功能繁多导致操作复杂,各地机构上线通常要花10~15分钟,而会议全长限制在30分钟;二、展示的分析报告和数据切换凌乱,其他人无法顺畅地与陈述者讨论。
从用户角度,要解决的问题是彻底克服这两个障碍,而不是上一套更好的会议系统。
总结一下,各行业的企业业务范围非常大,在业务过程中深藏各种障碍和难题有待解决,这种需求在中美企业可能不同,但都是存在的。
美国有数万家大大小小的SaaS公司(Solution Venders),分布在这些细分的行业或业务领域。而中国的SaaS公司,集中在几个浅显的通用业务领域;而多数的中国企业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低,通用领域不存在业务障碍和痛点。
这看起来是中美SaaS渗透率差异,实则是中国SaaS渗不下去的问题。
05 价值营销:换一种方式传递SaaS价值
在SaaS产品服务同质化情况下,每家SaaS公司的市场营销和解决方案销售方式会有差别,但是在套路和效果上又会趋同。
一般的SaaS价值传递方式:
卖概念和卖产品
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基本就是卖PPT和卖说明书。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直接面向最终用户,不足是:站在厂商角度而非客户需求,没有进一步的掌控能力,成与不成完全靠用户自己对产品服务的理解。
同质化中的差异在于每家的概念不同,以高大上概念弥补产品同质化。
卖痛点和卖场景
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FUD(Fear,Uncertainty, Doubt),在认知不对称情况下会起作用。但真正的难度在于:你所说痛点并非真正存在或者是个性化的,除非对客户行业和业务门儿清。
场景营销在ToB复杂业务销售中基本没用。大部分情况下业务场景其实只是“盆景”,截取的一个业务片段,并不是用户要急迫解决的问题。
卖行业解决方案
销售解决方案几乎是平台型SaaS的唯一打法。这种方法的优势是:通过行业解决方案,以使SaaS适配不同行业业务。不足之处是:它是一个通用的IT系统,并没有考虑用户达成业务目标有什么障碍需要解决,也就是说它是向CIO销售IT系统。
这种SaaS厂商的竞争对手,是提供相同解决方案的传统软件公司。因为销售和交付周期都较长,一般需要与其它业务系统集成,所以经营效率更像是软件业务,公司发展缓慢。
以业务目标达成逻辑为价值导向的SaaS公司,其市场和销售人员的作用,是向客户传递并实现价值;而不是搞大量市场活动造势和大批的销售员地推,价值传递是少数人的脑力活儿。
因为SaaS价值的显性化和明确的目标用户群,价值传递的成本降低和效率的提高,还可使M&S的费用大大降低。
比如Slack所热衷的口碑传播,看似是神奇的营销之术,实则是价值营销之道。
一谈到价值,通常会认为只要给客户带来价值,就算是价值实现。实际上,价值更需要的是变现,也就是说:既要为客户创造价值,也要为公司自身创造价值。
那种只宣扬有数十万、上百万家客户,而不谈公司自身服务收入的公司,并没有实现价值。这种公司看起来更像是非盈利机构,之所以有用户在使用其产品,未必是因为提供了价值,而只是因为免费。
任何价值最后都得通过价格来体现。目前几乎所有SaaS产品都是用所谓成本定价法定价,而价格区隔是不同版本。
以业务目标达成逻辑,SaaS更适合的是价值定价法,即按价值估算客户可接受的价格上限。版本只是按照产品功能多少而定价,跟能否解决用业务过程障碍没有关系,即客户付费的高低与获益大小不成正比,价值与价格并不统一。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