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瘦身过冬,能否抵御资本严寒?

每一个想要练出马甲线的朋友们或许都下载使用或者至少听说过“Keep”APP,作为科技运动品牌,Keep曾一度以“自律给我自由”鼓励了不少运动小白们加入健身队伍。然而,几年扩张下来,Keep自己却不堪重负,无法获得“自由”。

近日,有网友在脉脉职言曝出,Keep突然裁员300人,之后不断有认证为Keep员工的用户评论证明裁员确有其事。因为正好赶上程序员节,而传言被裁的大部分是技术程序开发员,因此不少网友戏称Keep这次是“开猿节流”,引起了网友们广泛的“声讨”。

随后,Keep官方回应,Keep目前在高速成长阶段,部分人员变动属于正常的组织优化和调整。官方还表示,并没有裁那么多人,有一些是创新业务做精简,有一些是试用期没达标准的,赶到一起去了。Keep团队共800多人,每年旺季一过,没验证通过的业务会被关掉,绩效差的优化,比例在10—15%,每个都合理补偿,好聚好散。

按此计算,keep此次的裁员人数在100人左右。虽然Keep此次裁员可能没有300人,但突如其来的裁员引发的舆论反响对整个Keep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裁员的背后,这是否意味着Keep已经进入了命运的十字路口呢?未来的Keep又会怎样发展呢?

一年多没有再获得新融资 健身独角兽Keep不得不开源节流

Keep成立于2014年,最开始只是为一些运动小白们免费提供一些健身课程,并且在此之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Keep都只是在贴吧、微信公众号平台等自媒体推荐高质量的减肥、健身文章,而没有提及它的业务本身。事实上,直到15年2月,Keep APP才正式上线,当时,Keep没有选择O2O模式,而是选择专注线上教学模式,主打工具与社交属性结合的强APP。

经过四年的发展,截至今年6月,Keep官方数据显示,Keep用户注册量已有近2亿,月活跃用户数量4千万,每日动态分享用户数为600万。不论什么产品,最终都要回归到盈利上。对于keep来说,只做一个热闹的健身社区明显不符合实际。围绕着巨大的用户流量池,Keep开始考虑商业变现途径,沉淀用户价值,为此Keep不仅开展了电商业务和广告业务,还开了线下店,自营运动产品、健身轻食等等。

被称为“健身独角兽”的Keep,成立5年内完成了6轮融资,6轮融资投资方包含腾讯、BAI、GGV Capital 等。2018年7月,Keep获得高盛领投的1.27亿美元D轮融资,由高盛领投,腾讯、GGV纪源资本、晨兴资本、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老股东跟投,燃财经的报道曾指出,此轮融资刷新了互联网健身领域单笔融资额的最高纪录。仅仅用两年半的时间,Keep就跑到了互联网健身行业“一哥”的位置。

不过,在整个资本寒冬的大环境下,KEEP并没有例外,当前上市通道比较困难,通过烧钱上市的模式受到质疑。已经一年多没有获得融资的Keep,在本身扩张太快的情况下,也不得不进入一个开源节流的状态。这时候,受到资金压力影响,通过裁员优化的方式,就是Keep节流的一种方式。

Keep官方对此回应,“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效率就是生命’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变冷,外部市场环境非常严峻,我们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破局,我们需要持续活下去。”

所以,不管keep具体的裁员人数是否会超过300人,但keep的裁员行为其实在当前环境下是非常合理的一种行为。

在过去,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开源其实源自于投资人,而当投资人不再成为很多企业开源唯一可靠渠道的时候,他们不得不面向市场、面向商业做出更多妥协。那么在快速发展和求生存的两难选择中,首要的还是求生存。

这样一来,作为在健身领域目前依旧是毫无敌手的公司,Keep都不得不进入节流状态,这也给很多其他的独角兽公司敲响了警钟。

求稳的背后 复杂冗杂的Keep商业生态或许也需要瘦瘦身

裁员是一家企业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其带来的影响非常之大。以Keep此次裁员事件为例,这不仅会让其内部人心有所动荡,同时也会因为到外部人才、合作方、资源方对于Keep前景、实力的判断,进而给Keep的正常发展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不少网友评论,对于Keep这次裁员,会“一生黑”,随着后续一些细节被曝,比如说裁掉很多应届生这事,就引起了广泛声讨,网友直呼“年底裁员无人性,裁应届生无人性翻倍”。裁员首选应届生似乎已经成了很多企业心照不宣的规则。

而对于此次Keep裁员,则有keep员工猜测:这并不是第一波,双十一之后可能还会裁一波儿商城,之后宣布加班996逼走一波儿,年终奖超低再走一波儿……这种种负面评论,会对Keep在用户心中的形象产生长期影响,美誉度下降,Keep可能面临信任危机,一些用户出于“价值观”考虑,甚至可能退出Keep会员。

同时,大多数到达裁员地步,在业务发展或现金流方面也都出现了一定问题,并非是纯粹通过裁员就可以解决问题。

据澎湃新闻报道,Keep副总裁刘冬曾透露,Keep的运动消费产品的销售额预计在2019年达到10亿,超总营收的一半。在Keep的总营收中,第一是运动消费品,第二是会员,第三是广告,第四是线下健身空间。其中,在运动消费产品的营收中,智能硬件占35%,训练装备占40%,食品占25%。

从Keep的营收比例中,可以看出,Keep的商业模式正在越来越重。电商方面,Keep商城出售的运动周边产品,以自主贴牌为主,销售SKU不多,加上运动类商品复购率低,以及销售群体的局限性,根本无法撑起平台的盈利需求,几年过去,Keep电商表现平平。而Keep的线下健身空间,目前已经在上海和北京开了11家,这些线下健身空间,增加的都是运营边际成本。

从线上到线下,Keep想要做的太多,但任何事最怕的就是多而不精。想要覆盖用户的“吃、穿、用、练”四个场景,这么多的复杂场景和多线业务,除了运营边际成本不断递增外,APP的用户体验也下降了很多,一些老客户不再那么忠诚使用APP。

其实,作为用户,打开APP,明显可以感觉到Keep产品越做越重。一开始Keep只有2个标签,用户很容易就可以找到需要的健身课程。现在的情况是,用户打开Keep,页面五花八门设么都有,界面上总共10个标签。打开“探索”发现页,挤满了硬件、商城、轻食、Keepland等选项,每一个类目再点击,依次展开更加层层叠叠的子类目。而首页和社区里则会出现一些贴有“广告”字样的内容。

这也难怪Keep越来越留不住老客户,根据QuestMobile报告的数据显示,从2015年4月到2019年7月,Keep活跃用户数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但是使用时长在2017年7月-8月达到峰值后,便呈现下降趋势,期间出现数次反弹,最终跌回到2016年的水平。

冗杂的商业生态,大量的跨界和快速扩张,虽然让其依然还拥有健身APP第一的地位,但说实话确实不及一些专业做健身、减肥的训练营滋润。Keep的根基源自于内容、用户,怎么持续优化好这些,是Keep的核心。在大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瘦身求稳的方式真正再去提升自己的护城河,这或许才能让Keep更好地过冬。

稳中求胜 Keep进入重要的十字路口

从目前的挑战来看,Keep的线下尚处于尝试初期,商业模式能否跑通还有待证明。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这本身对于Keep来说也是一种跨界的行为。从线上起家的Keep是否能够运营好线下门店,尤其是当门店达到一定规模后,这是个不小的考验。毕竟健身行业是一个特别注重细节的产业,具体执行起来都有很多坑,经验尚缺的Keep未来需要踩的坑也还是非常之多。

Keep要长期在未来拥有其核心价值,核心的还是怎么让其线上的用户黏度可以进一步提升,所以在目前体量已经到达一定规模,并且市场环境都引到着各大公司进入精细化运营的状态下,采用稳步发展的情况确实比较适合Keep。

免费模式是互联网“开荒时代”获客的不二法门,而Keep平台中大多数健身课程也都是免费提供,那么广告就成了最直接的流量变现方式。短期看来,Keep的运营以及盈利重点仍在线上以及广告业务方面,不够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会成为后期融资的重要阻碍。虽然Keep尝试了线下以及电商等商业模式,但这部分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不过从健身市场的前景来看,Keep掌握着大量关于建设运营方面的线上用户和流量,确实是在线下方面大有可为。

根据全球健康研究机构发布的大健康经济研究报告现实,从宏观来看,全球大健康经济总规模为8280亿美元,美国以2647亿美元位列第一,中国以1093亿美元位列第二。中国健身市场是最值得关注的领域,虽然健身人口渗透率仅为0.8%,与全球平均水平差近5倍,但依然排在全球第五健身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北美健身人口渗透率为29.1%,其中人均健身消费为383美元,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市场,健身人口渗透率仅为1%,位列全球倒数,但健身人口平均花费却 494美元,位列全球前列。也就是说,健身人口渗透率越低,平均花费却越高,而且健身行业本质上并不暴利,低利润、高复购才是健康的商业模式。因此,目前我国健身市场仍然存在巨大的开发空间。

而在电商方面,运动周边产品确实给Keep带来不小利润,比如在运动服饰市场,从近期消息上来看,李宁2019上半年营收62.55亿元,归母净利销售额润大涨196%;安踏销售额破250亿等等情况,都说明,Keep未来在这些方面的发展都极具想象力。

所以,在未来keep还有很长路要走的情况下,当前可谓是Keep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一个分水岭。如果Keep能够熬过去,真正持续保持其在线上健身领域的优势,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稳定扩张,或许Keep还能稳坐“一哥”之位。

同样的,如果Keep没办法真正做到稳中求胜,未来面临的危机可能就不仅仅是裁员风波。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11-04
Keep瘦身过冬,能否抵御资本严寒?
每一个想要练出马甲线的朋友们或许都下载使用或者至少听说过“Keep”APP,作为科技运动品牌,Keep曾一度以“自律给我自由”鼓励了不少运动小白们加入健身队伍。然而,几年扩张下来,Keep自己却不堪重负,无法获得“自由”。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