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充满着偶然性,但生物和社会进化,却存在着必然性。尽管笔记本电脑诞生于1985年,但其在商用领域的普及步伐,还是在90年代中期才开始。商用笔记本诞生的标志性事件,包含了屏幕的TFT彩色化、重量体积上的便携化,以及锂电池的采用让续航时间实用化。而戴尔的Latitude品牌,正是诞生在这一伟大时代的开端——1994年,距今已有25年的历史,毫不夸张地说,一部Latitude的编年史,几乎就是半部商用笔记本的进化史。在这史诗一般的25年间,商用笔记本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创新?期间又有哪些趣事?
从旅行箱般难以携带,
到人人皆可拥有的生产力利器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商用笔记本电脑还是十分稀罕的存在,因为技术的限制,它们通常都十分笨重,带有黑白屏幕,电池续航大多只有2小时以内。那时的笔记本电脑,更像是小型化的、可搬运的台式电脑,离便携和移动使用还差得比较远。
▲1989年Dell第一台可移动笔记本电脑Dell 316LT(左)与2019年全新Latitude 7400二合一商用笔记本(右)
Latitude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Latitude L 和 Latitude XP横空出世,就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参数为Latitude的黑科技属性埋下了注脚——续航时间长达8小时,这一数字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出色。这种看似夸张的超前,开始赋予商用笔记本新的可能性,大家开始发现,原来背着电脑去咖啡厅工作一下午是可行的。从此,Latitude就开启了超前之路。第二年的1995年,Latitude开始配置彩色显示器,这时的笔记本,除了技术指标的差异外,看起来已经和如今的笔记本类似。
商用笔记本发展的第二个关键节点,是在2003年前后迎来了移动办公时代,其标志就是Wi-Fi网络的全面普及,让笔记本可以彻底摆脱线缆的束缚,得以从固定办公进化到移动办公。Latitude也捕捉到这个伟大时代的开端,而且提早了三年——在2000年就推出了内置Wi-Fi网卡的型号,这才使得商用笔记本彻底搭上了移动办公的时代列车。
再下一个关键节点,则是2008年后的超轻薄化浪潮,笔记本从2kg以上,一下缩减到1kg出头,让电脑不再成为沉重的负担。Latitude再一次扮演了超前的角色,在2005年推出了Latitude X1,是当时最轻薄的笔记本电脑之一,重量只有1.14kg,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同样是十分出色。相对比的是,三年后,苹果发布的Macbook Air重量为1.36kg。
可以看出,Latitude在商用笔记本乃至整个笔记本的进化史上,三个阶段均有领先产业数年的表现,Latitude的编年史,其实就是商用笔记本进化史的提前版。除了在上述三个商用笔记本进化的大分支上做出引领之外,LititudeD系列开创了率先使用奔腾M处理器,LatitudeD开创了 军工加固型笔记本电脑先河,而Latitude 6430u则将无线坞战带入到了商用笔记本领域。
▲戴尔大中华区商用终端解决方案市场总监孙骏(左一)、戴尔全球终端解决方案市场部高级经理T-Jay Cook(右三)、迈凯伦集团首席运营官 Jonathan Neale(右二)与“Latitude MVP”用户共同为Latitude 25周年庆生。
岁月鎏金,用户对产品的口碑是一款款经典产品持续铸就的。在Latitude诞生25周年之际,戴尔发起了“Latitude与我的高光时刻”案例征集活动,让用户与Latitude一同走过的信息化普惠之路。为了让中国商用笔记本客户更加了解Latitude的历史和产品,戴尔还开启了“我的本,我命名”中文昵称征集活动,体现出了戴尔植根中国商用市场的初心。
当前,笔记本进化史的第三个阶段正在走向末尾,随着5G、AI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笔记本必定会迎来第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再出发,5G时代下的商用笔记本会如何进化?
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开始进入新的阶段,5G正在到来,AI、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也将伴随着5G,构筑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下,笔记本的形态和使用习惯也将发生重大的改变。
支持AI计算是新时代笔记本电脑的标志之一,英特尔在一个展示未来笔记本的视频中,有这样一幕——老板突然发来一张数据图片让分析处理,出门在外的小伙子立刻掏出笔记本,利用AI功能自动对图片进行了分析提取,几秒钟内就生成了漂亮的报表。
作为生产力工具,商用笔记本加入AI后,无疑会在更多场景解放人的双手,极大地提升生产力。在今年的CES上,英特尔首次宣布了内置AI的处理器——Ice Lake,在舞台上展示的面向未来的AI笔记本样品,正是来自戴尔。同时,英特尔还用这台笔记本举例,宣布了面向新时代的Project Athena计划,全面规划了第四阶段笔记本电脑的各项标准。
面向这个新时代,Latitude又一次在“激进创新”。第一台Latitude推出时,电池续航时间为8小时,而25年后,Latitude再次展现了续航黑科技,实现了打破记录的26小时电池续航时间,完成突破1天的壮举,为新时代的电池续航做了良好示范。
据戴尔Latitude 商用笔记本产品经理陈志航介绍,创新的Dell ExpressSign-in 智能感应技术,则让电脑真正智能起来——当你走到电脑跟前,电脑会感应到你到来,并迅速唤醒系统,启动人脸识别,电脑的开启甚至比智能手机还省事。而当你离开,电脑则迅速休眠,最大程度节约能源。
Latitude带来的一系列Express技术,其实都是在剑指未来。戴尔和英特尔共同推进的Project Athena计划中,对未来笔记本定义了四大要素——强劲的性能(AI)、超长续航时间、连接性、随需应变的设计。ExpressSign-in智能感应技术无疑是智能和性能的融合,而ExpressConnect则体现了快速连接的特性,无论是Wi-Fi 6、LTE还是5G,它都能随时保持最佳的连接速度。ExpressCharge快充技术则彻底打消续航焦虑,1 小时将电池电量充至 80%的速度,配合26小时的电池续航,简直是难以形容的快感。
戴尔Latitude 高级经理赵海明强调,在新时代下,云、边、端需要协同工作,商用笔记本无可避免地要参与到5G、AI、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共同构筑的生产力环境中去,而且这些技术的共同催化下,未来的生产力环境会是前所未有地快速变化,只有敏锐地捕捉,勇于创新,才能在新时代立于潮头。
稳定和超前并不冲突, 勇于创新的商用笔记本才有未来
商用产品一向都是强调稳定性,因此大多数产品都会设计得比较保守,甚至为此舍弃了许多创新。但是在Latitude的发展史上,我们看不到拘泥于稳定而去牺牲创新的行为。商用笔记本的可靠性、可管理型和稳定性是Latitude的强项,但在这个基础上Latitude依然去追求一些超前的技术,比如极致轻薄和续航,比如主动转向天线,比如上文提到的多个领先设计。
对于如何平衡可靠性和技术创新的问题,陈志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Latitude追求商用稳定的同时,不会放弃对最新科技的创新运用。戴尔用提前2年的产品规划,来实现创新技术的可靠性验证,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新技术的可靠性。同时,在产品线规划上,商用用户也有对新技术的选择空间。
赵海明表示,戴尔和IDC联合发布了商用电脑白皮书,其中特别提到的是商用电脑包含笔记本电脑在安全性、可靠性、可管理性、续航、定制化、易用性等八个特征。赵海明认为,在未来,快速变化的生产力环境,会让用户“按需定制”的需求越发强烈,拥有多项创新科技,但又可以让用户按需选择,自由定制,才是符合未来发展的模式。在这一点上,Latitude已经体现出了先发优势,比如最新的Wi-Fi 6新一代无线网络,比如电子防窥屏等,已经实现按需选择。所以,稳定和创新并不矛盾,而且,商用用户在新时代下,会呈现出稳定性和先进科技都需要等特征。
当前,Latitude在AI的运用上,也处于探索的前列。除了前面提到的首次集成了英特尔十代酷睿AI处理器、ExpressSign-in智能感应外,Latitude还把AI融合在对笔记本本身的精细管理中,比如在各种状态,优化电源和电池的使用策略,获得更优的电池寿命,比如在性能、发热和散热噪音的按需分配和平衡上,可以用AI做得更好。可以预见的是,当笔记本AI时代到来,Latitude还会像上文提到的三个阶段那样,领先出几个身位。
对于商用笔记本来说,创新二字可能是前所未有的重要,追求稳定但又必须对科技创新保持激进的态度,可能会成为商用笔记本新的准入门槛。从商用笔记本瘦身便携迈入实用化阶段、商用笔记本无线连接移动化阶段、商用笔记本超轻薄化阶段,到商用笔记本AI智能化,适应5G时代的新阶段,Latitude一直都在用超前创新来给出答案,成为商用笔记本创新的楷模。相信,在下一个时代,Latitude凭借着创新技术的深厚积淀,还会在商用笔记本的进化中,起到标本示范作用。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