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响铃
来源|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
网易网盘终于还是“结束了”。11月30日,网易网盘按照既定计划,关闭了独立入口和第三方授权登录。
多年以后,网盘市场几乎把牌彻底洗干净了,网易网盘之前,金山网盘、迅雷快盘等都经历了某种悄无声息的消逝。
现在,国内市场只剩百度网盘一家独大,这个拥有6亿用户的产品,按照QuestMobile数据报告,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85%,行业内已经不存在太多的竞争。
谁才是杀死那些网盘玩家的凶手?站在幸存者的角度来看,我们发现,答案或许与一个经常被提起却很少被拿来与网盘产品结合的概念——“生态”有关。
收费是中国网盘商业模式的必然,但它不只是“钱”的事
虽然中国网盘产品都以Dropbox作为对标的对象,但Dropbox创造辉煌成绩依靠的用户群体,与中国市场上被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免费所“惯坏”的群体,在“气质”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欧美市场,大众对软件付费是一种广泛普及的消费习惯,在中国,百度网盘免费用户下载速度不及付费会员的事在社交媒体上炒了又炒,“交钱就享受更好的服务”这个简单、直接、约定俗成的道理,到了网盘这里居然不适用了,人们为此还要辩论一番,显得有些匪夷所思。
但是,这不代表中国市场上的网盘产品就不应该坚持收费发展模式。
一方面,市值一度超过120亿美元的Dropbox证明了收费模式的巨大成功,Dropbox之外,还有更多做得还不错的产品无不坚持收费。
封闭体系下的iCloud价格可以说并不便宜,开放环境下,微软的OneDrive近年来虽说有免费空间,但其限制条件极为苛刻,GoogleDrive也只是提供了小额免费的空间(几G、十几G与国内曾经的网盘市场动辄以T为单位相去甚远),稍大一点的存储需求即需要付费。此外,一些活得不错的非巨头产品,例如OffCloud仅提供小额免费空间,且非付费账户每月只有3次下载机会。
付费带来的是更好的体验和更多的服务。不对服务质量体验妥协,国外网盘收费成为主流趋势,良性生态衍生出生机勃勃的网盘市场。
另一方面,如果因为市场“免费”的用户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就对免费妥协,那是自掘坟墓。
网易网盘等知名网盘的沉寂,都与其卷入网盘行业的免费战争有关,事实证明了,互联网行业屡试不爽的免费模式在网盘这个行业是行不通的,国内的免费网盘几乎全军覆没,收费是网盘业务的必然选择。
其原因并不复杂,网盘业务面临“边际成本”并不随规模增长而下降的成本投入境况,更多的注册用户会同时催涨运营成本(以硬件和带宽成本为主),如果搞免费,则规模越大越难以支撑。
从用户角度看,如果要提供免费的服务,在运营成本高昂的情况下,势必引起服务质量的劣化,产品更新缓慢而没有更多资源投入到体验改善之中。
只不过,在具体如何收费这件事上,却有很多的腾挪空间。
百度网盘最近宣布了“单次收费”的新价格策略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例如具体到“闲时”、“忙时”、“5分钟”提供不同的收费标准,整体而言,高频用户可以选择买会员,低频用户可以选择单次消费。
85%的市场占有率,意味着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大大减少,一般而言,“垄断”已经形成,定价权掌握在了百度网盘手中。
但百度网盘并没有哄抬价格,而是提出灵活的收费方式,这其实可以看作行业唯一巨头对行业良性发展绕不过去的责任与担当,既要把“收费”商业模式做得更灵活、更适合中国市场环境的考量,也要从用户角度用收费的方式推进资源再投入、不断提升体验。
这不只是收费方式的“人性化”问题,某种程度上也展示了中国网盘业务发展的商业模式模板。
与“生态”的互动程度,决定“付费”之外的商业模式底色
收费模式只是商业模式的一个部分,一个网盘产品除了收费设计,更需要考虑到产品开发、运营 以及未来资源与潜力,它可能与费用有关,也可能关于其他更重要的价值。
深入来看,除了价格战,网易网盘最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于,整个业务与网易庞大的生态是游离的,网易的游戏、门户、电商等都与网盘“无甚瓜葛”,网盘就好像是“挂名产品”,在面临经营挑战时,既难以获得资源输入,也无法证明自己“有资格获得资源输入”。
甚至,网易生态中的拳头级产品网易邮箱也内置了网盘小功能,网易网盘作为“独行侠”注定孤独甚至尴尬,最终黯然收场。
独行侠式的运营,是网盘玩家杀死自己的凶手,几乎所有活下来的网盘,都是有“生态背景”的产品,无论是一家独大的百度网盘,还是边缘化生存的360网盘、天翼云盘等。
网盘与其背后生态的互动程度决定着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和发展空间的上限,百度网盘之所以在行业颓势中“活得更好”,现在看来,是因为其商业模式设计,在收费基础上建立了产品与生态的双向互动。
先来看生态背景对网盘产品的助力。
以百度网盘为案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它们对网盘产品商业模式的价值,都在于让产品本身更健康的经营和获得更好的发展。
1)产品能力支持
百度网盘一直尝试在“备份、传输”之外延展功能,几个月前的10.0版本更新提供了智能识别图片内容的能力,让用户通过简单的关键词快速搜索到特定的图片,而它的技术基础即来自百度在行业领先的图像识别技术。
2)第三方服务支持
除了自建服务能力,百度网盘还引入了大量第三方服务,例如在云端完成、无需用户本地实现的美图秀秀、金山文档、小度扫描等应用,而它们都是通过百度智能小程序进行引入。
3)内容融合与支持
内容服务能力占据网盘用户体验的重要部分,百度网盘与樊登读书、蜻蜓FM、小鹅通等合作,一方面强化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也从内容侧给用户带来额外收益,而这些其实都基于百度开放的内容生态。
4)业务未来延展
百度网盘和联想、华为、吉利汽车、TCL等企业达成合作,云端打印等相关服务已经陆续落地(例如网盘可以直接和联想打印机相连),其背后是百度本身与这些巨头合作的一个具体落地,它们也给百度网盘打开了更大的业务想象空间。
总的看来,表面是百度网盘在不断改进自己,背后却是百度生态的通力加持,它给了百度网盘技术、服务、内容等多方面的资源导入,乃至赋予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未来。正是有了上述有力的生态支持,才使得百度网盘完成了对国内市场的绝对占有和自身不断升级。
然后,“生态”与“网盘”之间的关系不应该只是生态对网盘产品的单向资源输送,后者也应该能更好地为前者的繁荣助力——这种双向关系本身也是“生态体系”下的商业模式意义所在。
以百度网盘为案例,这种反哺同样有四个层面,它们让网盘产品的商业模式变得更加开放多元、更具备系统化的价值以及未来发展空间。
1)技术“练兵场”
百度网盘6亿用户量,反过来成为百度图像识别技术等的重要实践场景,很难找到一个比这更庞大、更丰富多元的落地场景。
2)直接的业务推进
根据百度官方公布的数字,百度网盘中的金山文档智能小程序的月活用户已经达到千万量级。
作为百度从连接信息到连接服务战略的重要环节,智能小程序发展十分迅猛,百度网盘无疑是智能小程序优质的开放搭载平台。此外,通过百度网盘让蜻蜓FM这些内容产品获益,也是对百度开放内容生态的重要助力。
3)“个人云服务”催生“云移动互联网”主导权
网盘业务其本质即“个人云服务”,企业上云打开了包括产业智能化在内的To B市场空间,而“个人云服务”的定位则给予网盘背后的移动生态更大的业务空间。
一个典型案例是,很多智能手机厂商当下都自建云服务,而到了物联网时代,设备厂商选择与成熟的网盘厂商合作将个人云服务在网盘,将是可预见的趋势。
具备“个人云服务能力”将是To C服务的一种必要,如同具备“上云服务”是To B的标配一样。主导全新的“云移动互联网”将给百度移动生态产生不可估量的业务空间。
4)“移动生态”外延的无限延展
5G、物联网时代到来,通信的极大便利、智能终端的极端多样化,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存储和服务需求,让网盘业务更有施展的空间。
而这也意味着百度网盘之类的产品能够对背后的生态产生更强力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百度一直是5G的参与者,当5G时代多数需要网盘服务的IoT设备都连接到百度网盘,进而通过网盘与百度移动生态发生碰撞时,也就意味着百度移动生态借助一个窗口、一个中心平台直接延展到了PC、手机之外的庞大物联网世界,“移动生态”或平滑过渡到“物联生态”,抢先占位。
想象有一天,在5G普及的大背景下,身边的设备全部智能化,大量新的数据需求产生,例如,AR、VR这些新潮设备提供更高精度的服务和体验,原来1G、2G每小时的数据密度可能涨至1分钟就几个G,它们在网盘上存储、在线消费和使用(终端不负责存储,设备更精致小巧);或者,一台无人驾驶汽车的智能屏通过调用存储在网盘里的海量数据,连接网盘提供的各类服务,变成一个完全独立的“第三世界”,这些都让网盘无形中成为物联网幕后的数据和服务平台。
你看到的、想得到的任何IoT设备——而不是当下主要的PC、手机、平板——都可以是网盘连接的“终端”。当然,这其中的产品开发将变得更复杂,那将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总得看来,这些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动作是网盘产品走得更远的体系化保障。收费之外,设计一个产品与生态互动的体系,并不断强化这种体系化关联,才能让一个良性、优质的商业模式坐实。
结语
中国移动互联网大背景下,网盘的路并不好走。但是,健康的模式+良性的生态+用户的认可,百度网盘这样的玩家越走越好。
当5G时代到来,移动互联网的模式和理念都在发生着根本变化,物联网全面坐实后,网盘的基础应用也将更加丰富。对百度这样的玩家而言,切入智慧家居、智慧学校、智慧酒店等诸多场景,会使得百度的移动生态拥有贴近线下现实世界的“场景服务”,不仅从“连接信息”到“连接服务”,“服务”本身也在进一步质变。
如此,有了更宏大的“理想”和更明确多样的价值来源后,网盘的路将越走越宽。
*此内容为【科技向令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啸奖高级评委;
3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杂志撰稿人;
5钛媒体、36kr、虎嗅、人民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现为“今日头条问答签约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