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再万能的互联网巨头,产业互联网的新机会
文/孟永辉
从当初的不确定到现在越来越多的玩家加入其中,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脉络正在逐步清晰。特别是在流量见顶、渠道失灵的当下,站在产业互联网的角度重新看待和审视当下的行业发展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跳出当下发展困境的关键所在。尽管人人都想要去拥抱产业互联网的新风口,但是,产业互联网时代并不像消费互联网时代那样仅仅只是搭建一个平台即可完成,而是需要更多元、更全面的配套,才能真正将产业互联网落地。
从这个逻辑来看,加持产业互联网的概念是一件相当简单的事情,而真正要成为一个能够给行业内部的B端用户进行 赋能的大S却很难。正是因为如此,虽然产业互联网的概念提出了多年,并且有了新零售、新金融、新家装等概念的出现,但是,真正能够将产业互联网落地实施的仅仅只有以BATJ为代表的头部平台。
于是,很多人开始认为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时代其实依然是一个被巨头分割的大蛋糕,中小型的玩家想要享受到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红利依然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当一个行业的细分程度越来越高的时候,以BATJ为代表的头部平台或许仅仅只是在一些普适性的“基础设施”的搭建上存在优势,而对于那些较为专业的行业流程和环节来讲,我们依然需要各个细分行业的大S提供 赋能,才能真正将产业互联网进行落地。
产业互联网并非巨头游戏,细分领域依然存在机会
处于行业头部的巨头们对于产业互联网的率先布局以及业已形成的优势让很多人简单地认为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其实是一个巨头的游戏,中小型的玩家没有参与的可能性。其实不然,虽然以BATJ为代表的头部巨头优势很多,但是,在细分领域里,我们依然需要专业的大S才能进行精准赋能,提升产业互联网时代的运作效率。
细分领域的专业化决定了头部巨头的局限性。虽然我们始终都无法否认头部巨头本身所具备的强大的优势,但是,这些头部巨头始终都是一个大而全的平台,他们只是会将不同行业的不同资源聚合在一起,但是并不会真正深入到每一个行业的内部,重新构建属于自己的全新业务体系。
这就让那些常年精耕在某个细分领域的玩家,特别是以赋能型为主的玩家有了把握产业互联网时代发展新机遇的机会。凭借他们对于细分领域的长期精耕、精准把控和持续积累,他们明白这个行业当中的B端用户真正需要什么东西,他们真正明白细分领域的B端和C端无法精准对接的痛点所在,于是,在 赋能逐渐成为产业互联网主旋律的时候,这些细分领域的专业化公司同样存在着诸多的机会。
细分领域的专业性决定了追求“大而全”的综合型平台不愿意并且不具备对行业 赋能的可能性,这就为细分领域里那些真正可以给B端提供赋能的玩家提供了机会,通过他们的专业性赋能,对于B端用户的改造更加有效,而不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产业互联网时代,那些真正精耕行业的专业化的大型平台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机会。
细分领域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头部巨头难以精准切入。同互联网时代仅仅只是简单地撮合和对接不同,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特别是发展的重点从C端转移到B端之后,我们再去用互联网时代的“一刀切”的方式来进行流量的转化开始遭遇越来越多的困境。每一个行业都有它们独特的特质,如果让头部的巨头用“一刀切”的方式来进行B端的赋能,势必无法取得真正有效的效果。找到真正适合细分行业的赋能方式,成为决定产业互联网时代是不是真正有效的关键所在。
对于那些真正明白细分领域的B端用户需求的玩家来讲,他们同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以金融行业为例,这个行业其实是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以及很强的壁垒和门槛才能进入的,这个特质决定了我们不能用互联网的方式来看待它。如果我们用“一刀切”的方式来看待它的话,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境和难题,当下正在发生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大调整其实正是这种发展现实的具体体现。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真正了解金融行业,真正具备金融专业化能力的玩家加入进来,对B端行业进行赋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金融行业的困境和难题。金融行业如此,其他行业同样如此。只有真正抓住了细分领域的行业特质,真正用那些细分领域的知识、模式和思维去进行产业互联网的落地,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并非是头部巨头可以独掌天下的时候。
头部巨头的互联网属性决定了它无法替代细分领域的某些流程和环节。纵观当下布局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巨头,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巨头基本上都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尽管他们在互联网时代积累了丰厚的资源,但是,互联网属性依然是他们最为根本的属性所在。对于一些细分领域来讲,其实是需要长期积累,这就让这些业已处于产业互联网布局的头部的企业面临困境。
在这个时候,相对于互联网属性很强的头部巨头来讲,B端用户更加需要的是真正能够改变整个行业,真正能够给他们的发展带来改变的玩家。这就让那些曾经精耕某个细分领域,并且又开始布局产业互联网的玩家有了新的机会。于是,一些细分领域比较强势的企业开始脱颖而出。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同样可以确信的是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同样会出现以传统制造业、金融业、家装业为代表的产业互联网的赋能者的出现。借助他们在这个行业的深耕,他们完全可以做那些互联网巨头无法做的事情,最终享受到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红利。
当头部的巨头们开始抢占产业互联网的制高点,很多人会认为这个时代的红利已经被头部玩家霸占。其实不然。对于一些细分领域来讲,仅仅只是具备资源势能并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有真正了解行业当中B端用户的真实需求,只有真正明白行业的痛点所在,才能真正抓住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风口。
从蓝海到红海,如何把握产业互联网的新机会?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玩家的加入,产业互联网已经从最初的蓝海演变成为红海。这个时候,仅仅只是依靠概念和噱头其实已经难以起到真正实质性的作用,我们需要结合当下的实际,找到拥抱产业互联网的“新姿势”,才能真正把握产业互联网的新机会。
做好把互联网时代不愿意做,做不了的事情重新做一遍的准备。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都是以流量和平台为导向的,这种发展模式决定了他们并不屑于做那些“脏活”、“累活”,但是,由于互联网时代有资本的支撑和流量的红利,让行业里的玩家其实获得并不是特别艰难。进入到产业互联网时代,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发展模式推进的话,势必无法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和作用,特别是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进入到深水区,我们需要调整思路才能真正把握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机会。
具体来看,我们想要把握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新机会,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那些互联网时代不愿意做,做不了的事情重新再做一遍,真正去丰富被互联网忽略的部分,通过重新构建良性的发展逻辑来寻找新的增长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摆脱互联网式发展模式的困境和难题,真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
那么,什么才是不愿意做,又做不了的事情呢?其实,就是那些真正盘踞在行业内部的痛点和难题,只有真正用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方法来解决这些行业的难题,才能真正把行业的发展带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而真正解决这些痛点和难题的人,才真正是产业互联网时代的佼佼者。
改变供应端,找到与用户消费升级的结合点。说得直接一些,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其实就是一个改造供应端,去满足业已升级的消费需求的过程。在这个时候,谁能够改变上游产业的生产和供应逻辑,谁能够给用户提供不一样的产品和服务,谁就能够把握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风口。
当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从蓝海进入到红海的时候,我们只有真正改变供应端,才能真正把握行业的发展风口。无论是在生产过程中加入AI、大数据等新技术元素,还是重塑传统供求两端的角色定位,其实都是改造供应端的过程。通过这些改造,传统行业得到了重构,新的商业机会便会开始出现。
我们看到的以BATJ为代表的底层赋能,其实都是在用新的方式去改变供应端,用改造之后的供应端来满足用户消费升级的新需求,从而给自身的发展找到新的发展机会。当供应端得到了改变之后,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风口才算是真正被抓住。
角色的重塑和重混。在消费互联网时代,其实,供应和需求是泾渭分明的,并不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进入到产业互联网时代之后,其实供求两端的关系已经开始变得不再那么一板一眼。有些时候,你可能是供应端,而在另外一个角度,你又变成了需求端;而本来你是需求端,而在另外一个角度,你又变成了供应端。
角色的重塑和重混带来的是产业的升级和改造,对于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玩家来讲,真正能够把握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风口的人,其实正是那些真正能够重塑和重混行业元素的人,只有真正将行业进行的重塑和重混,行业的发展才算是真正找到了新的发展机会。
对角色的重塑和重混进行地比较彻底和到位的玩家,才能真正根据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自身的定位,从而让自己的定位不再是呆板的存在,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灵活变通的存在,最终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风口。对角色重塑和重混进行得彻底的人,才是真正能够把握产业互联网时代发展风口的人。
当产业互联网逐渐从蓝海演变成为红海的时候,以主打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和噱头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开始遭遇越来越多的困境和调整,头部巨头的不断布局和收割更是让产业互联网的红利不断被挤兑。很多人认为产业互联网的红利正在消失殆尽,其实不然,只要我们能够抓住产业互联网的精髓,不断做深、做实,产业互联网时代依然有很多红利可供挖掘。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者,畅销书作家,行业观察者,特约评论员。长期关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300万字。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