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忘掉数字吧,双11的本质就是一场大型网游
双11终于结束,想必不少零售从业者和购物车司机们都松了一口气。
有关双11,正如这个原本为光棍打造的四个数字“1”(11.11)一样——如果你是个互联网从业者,可能从昨晚到今天看到的,是各种数据。
比如最新的——京东累计11天做到了2044亿,比去年增长了28%,天猫则完成了2684亿,同比去年增长26%,当然除了最核心的GMV指标,还可以拿出很多维度出来做文章。
现在双11现在都动不动就2000多亿GMV,增长虽然有所放缓,但最大的两家也都在25%以上,结合一下现在的大环境,其实是个很有意思对比。
一方面,大家都喊着经济下行,不动产阴跌持续,汽车市场近乎腰斩,运气差点的,股债双杀也没跑,这还不提互联网创投等新兴行业, 惨,是真的惨……
而另一方面,在网购这事上,大家还真的是力所能及,忠于内心,嘴里喊穷,身体却很诚实,能贡献多少是多少,你看京东11天的成交额,不都已经超过店庆618里18天累计额了?
这说明什么?我觉得有这么几件事:
第一,大型社会化网游。
即使真的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但已经形成的网购习惯,经很难被打破,所谓的“节衣缩食”在当下并不太成立,对不少人来说,真正的问题是面阶层不断固化、个人发展空间逐步被锁死、可支配的资源没增长后,网购消费成了大型社会化网游——你来了,你参与了,就这么简单。
网游相比单机,最大的特色就是互动,哪怕是个NPC,你都觉得能聊会儿天,这有点像几年前的春晚,年轻人都不爱看,但不看,好像大过年的又没什么可吐槽的东西,索性大家一起看,一起骂;双11这场网游,差不多就是平台、商家、媒体、消费者约定俗成的固定副本。
第二,蓄谋已久的“消费升级”。
这是京东的在开放日的现场分享,以前我们都说类似拼多多、快手、趣头条这样的平台崛起,似乎进入到“消费降级”时代,但实际来看,并不是。
大品牌往往在购物节获得了最好的流量与销售额,越来越受到用户重视,比如手机,钟表,数码等几个高客单价品类,在双11期间消费达到了是日常6~9倍,我们暂不提价格歧视等经济学要素,但消费心理学来说,人们还是更喜欢“集中时段买大件”。
第三,延迟满足感。
据说在电商平台看后台数据,消费者购物车的变化很有意思,比如放在1,2月份,放在购物车里东西如果短期内没买,基本上就会被移除购物车;而在夏天只后,你购物车商品则多半会保留到11月份,在双11来临之际一口气清空,这就是来自11月的延迟满足感。
所谓的“延迟”其实和上条“蓄谋已久”对应着,对于并不迫切需求,或者当下的确就是买不起的东西,先延迟自己获得的满足感,就这么耗着几个月,双11哪怕只降个5%,大概率也要强行来付款了——毕竟等了这么久不是?
所以,双11真正有意思的未见的是数字,而是创造这些神奇数字背后的因果逻辑。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