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笔记侠(ID:Notesman)
作者/责编:杨丽
转载请联系笔记侠授权
编者按:
To B能力决定下一个十年的互联网格局。
2018年,To B 声势振聋发聩,从BAT到各大独角兽,转型决心之大,行动之快备受关注。
这一轮To B,是通过Saas、Pass、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赋能企业增长,是数字经济(或称为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智能经济)下的企业效率升级和新一轮转型成长,它必然包括城市升级、战略升级、模式升级、技术升级、组织升级、营销升级、产品升级、服务升级、运营升级、质量升级、效率升级、生态升级、认知升级、人才升级、人力升级、财务升级等等,从而带动2C服务的升级。这是未来10年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如今,2019年即将尾声,它们的业务逻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众多企业在To B 端相遇之后,又碰撞出了怎样的花火?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尝试,To B市场,有了哪些新看点?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自2014年起,To B领域的企业服务局面悄然改变,到2019年,To B市场“爆发”已有4个年头。
互联网+经济被认为是新的出路。但B端市场的商业模式、商业逻辑、产业属性截然不同,相较于C端,B端业务体量更大,也更复杂。ToB,将是一条更慢、更难,也更值得期待的路。
不得不承认的客观现实
1.浪潮没跟上
甲子光年《为什么说中国to B时代终于来了?》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总结:To B回暖的本质是技术能力和市场需求共同导致的“科技替代”。
历史上,欧美To B企业的信息化经历的两次爆发期,中国都没能赶上。
一次是在上世纪70年代,To B行业发展初始阶段,发端于信息技术逐步从军用转移到商用,在70年代进入成熟落地期,诞生了SAP(1972)、微软(1975)、甲骨文(1977)等一批日后巨头。
而当时,中国尚未改革开放,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中国企业无暇顾及To B行业。
另一次是2000年左右开始的“云计算”技术革新。Salesforce、Workday、Servicenow等一批百亿美元公司在这一轮登场。
其中的原因是,美国这个国家率先遇到了市场红利枯竭的状态,任何一个企业所能用来竞争和发展的东西基本用光了。
企业发展出现了瓶颈,内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创新服务是刚需。而要做好这一切,必须有技术的支撑。所以,在寻求自身效率和创新时,各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工具应运而生。
到2008年,欧美企业级服务独角兽成立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互联网的移动转型叠加经济危机带来的信息化预算压力,使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在美国爆发。目前美国的21家企业服务独角兽中,有9家都成立于2007到2009年(如Slack、Tanium、Sprinklr、AppNexus等)。
而2000年前后,中国企业受益于中国庞大的人口红利,为C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由此诞生了一批平台型经济体:内容平台、社交平台、电商平台和O2O平台,借助流量红利,实现互联网对服务、制成品和内容进行快速规模化。
但企业在治理上,往往采取的是“土法炼钢”,而对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及其工具无暇顾及,缺乏以技术提升效率的迫切需求。
实际上,中国互联网巨头最初的商业模式,曾经也是对准To B业务。
如成立于1998年的腾讯,初衷是要做电信运营商的增长服务技术提供方;1999年成立的阿里,起步于企业黄页;
再如成立于2000年的百度,最初是给门户提供搜索引擎技术支持;创办于1997年的网易,是给电信卖邮局系统赚取的第一桶金。
种种迹象表明,To B业务在中国发展很难,转向To C后却迎来了一片艳阳天。所以,20年快过去了,To B行业仍然是风景那边独好。
2.资本没看上
To B行业发展慢、爬坡期长,而且泡沫很大,估值存在误差,以及行业内存在的真假壁垒难分辨,让投资者更加谨慎。
据亿欧数据统计,近5年,国内获得融资的To B企业从1141家上升至2016年的3442家,再回落至2018年的1765家。
反观国外(中美是世界两大经济体,因此国外的数据主要以美国的市场为参考),2014年国外获得融资的企业有525家,并且逐年稳步增长,总体呈直线上升趋势,到2018年达到1048家。
3.难点多
① 细分市场多
B端本身很复杂,有非常多的不同细分领域,比如政府、军队、垄断机构可以分为一类,行业巨头可以分为一类,小企业、民营机构可以分为一类,不同的细分领域需要不同的服务系统,且每个细分领域市场都很庞大。
② 服务难
相较于服务C 端,服务B端更难。
B端企业组织结构复杂,决策链条更长,影响决策的人更多。
比如他们要采买一套管理系统,拥有决策权的负责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的诉求点不同。有的可能是站在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有的也可能是站在部门本身在公司刷存在感的角度。
同时,这套系统的使用者也是决策的重要影响人,一套系统,在企业老板那里受欢迎,但在员工那里可能会遭抵触。
因为To C面对的是个人,他们愿意为了游戏、娱乐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To B面对的是企业,不能指望员工用游戏、娱乐精神工作,而且To B产品更多是方便决策层,而对员工更多是负担和约束,一套系统要被大家都接受,成本很大。
同时,决策者要承担更多的信用风险。
决策者选择一款产品是否靠谱和自己的信用挂钩,所以,当他们在评估这种信用风险时,在选择To B产品的选择上,往往会选择风险最低的产品和服务方案而不是最佳方案。
另外,售后服务成本更高。To B不是一锤子买卖,To B生意重在维护,交易完成伴随着一系列的售后服务,这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这就是为什么To B在中国进展难。
不得不做的主观改变
想做好To B,必须要先换思维。
1.长期主义思维
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说:长期主义是新的、认知层面的启发或要求。
To B行业枯燥、慢热,很难像消费互联网业务一样实现指数级增长。
企业信息化至少已经推进二十年有余,但因复杂、昂贵,实施困难,成功率低,加上难以适应个性化需求等种种因素,中小企业应用进展差强人意。但它是一个日益成熟、不断发展扩大的市场,拥有更广阔的前进。
十年二十年后,中国的中小企业、制造业大军终将会走向系统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细化、产业升级、产业链打通生产能力和资源全球共享。
这将是一个更加宏大的风口,做信息化的人可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如何帮助企业、引领企业去实现这一目标。
吴声曾说:
这个时代,很多可能性要被重新定义,比如,下一步的企业可能不是企业了,而是流动共生组织。面对这个组织,我们需要新的企业管理方式和新的企业管理工具,需要新的能力模型去匹配这个时代的年轻职场人——将自己某种职业生涯规划和社交、生活、学习混合起来的年轻人。
因此,我们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长期主义。
长期主义并不是时间概念,而是认知概念,是一种足够深入、足够有格局、足够有视野的认知。
2.终局思维
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龚谨提出的终局思维 “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客户” (To C也强调,但To B的专业性更强)。
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要求强劲的个性化PaaS能力(即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客户或者合作伙伴可以快速根据个性化场景,以最低的成本得到服务,并且由内到外整合成为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机构。
同时,要做明确的规划,在每个阶段都要有资源、时间节点的前景预期。
3.技术思维
中国和美国在技术能力和技术应用上差别巨大,中国有渠道公司、销售公司、零售公司、培训公司。
但渠道公司就是渠道公司,零售公司就是零售公司,营销公司就是零售公司,培训公司就是培训公司,而在美国,所有的公司也都是科技公司。
王兴多次提到,美国的任何行业都是科技公司。比如亚马逊,就是公认的一家科技企业,亚马逊的贝索斯也是横跨科技行业与互联网行业,亚马逊成立之初招人不是首选微软和雅虎,而是沃尔玛。
可见,沃尔玛不仅是一家超市,也是一家科技公司。而且这家公司还有自己的卫星,它的技术之强可见一斑。
4.创新思维
创新必须从两个根本问题入手: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技术一直在迭代,生产力一直在改变,不变的是厂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
解决云服务落地需要创新思维,一旦企业从无关的观察者角色(SaaS行业的被动状态)转变为需求迸发大规模采购SaaS服务的角色时, 的接触让他们对云端软件服务有了更多追求。
高效率的工作和数据安全成为服务能否落地的主要考量,如何让SaaS的优势与企业现状相结合,是每家公司的重要课题。
B端增长的底层逻辑
曾经的消费互联网采取了人拉人、免费体验、低门槛试用等手段,打造了一个个现象级公司.
但因对标对象及B端组织在选择一个企业级服务产品时决策逻辑不同,B端市场的教育很难采取类似手段。
但我们可以通过目前高速增长的B端企业,总结出一些底层逻辑。
1.有好产品
To B要做好,必须围绕客户的业务场景做产品,吃透场景的前提是去理解产品特性、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管理模式、针对性地做产品或者解决方案,配套做好持续的运营服务,用产品价值而不是用户教育等其他方式打动企业经营者。
回归产品的企业如iWorker,把60%的开支用于产品研发;像Oracle这样的国际公司,敢于将利润的35%投入在研发上。
中国企业如阿里钉钉,它则是吃透组织的移动办公场景,围绕移动办公相关的沟通、协作、文件、工具、管理不断迭代钉钉APP的功能,推出多款硬件,引入 ISV 一起来满足。
在2019年8月27日的未来组织大会上,无招宣布,截止6月30日,阿里钉钉用户2亿、企业组织数突破1000万,从各项指标来看,阿里钉钉在移动办公领域遥遥领先。
2.让技术落地
B端企业虽然有了拥抱新技术、互联网数据智能的意识,但在实际行动中,许多公司容易过度强调技术驱动,十分重视乃至标榜技术,却弱化市场。
这样的公司可能会成为不错的研究团队,但在市场化上做得不够,走起路来“跛脚”,实现高速增长就很难。
增长迅猛的To B公司,往往是技术和市场化并肩齐驱。
我们知道,钉钉背靠达摩院基础技术,但钉钉不是强调技术本身,而是一直在强调产品和运营帮助组织提升管理水平。
在市场化上,钉钉是将消费互联网的市场手段嫁接到企业级市场的成功案例。
3.懂B端用户
所有的成败问题,都是人的问题。而任何公司的成败最终都是管理层尤其是创始人的问题。
从消费互联网过来的创业者,没有B端经验,不一定不能做好B端业务。但把事做成的人都有几个共同特点:
一方面是,他们的思维开阔,没有惯性思维,可以在一些新兴企业级赛道上走得更远。比如马云,他不懂技术,却做成了将技术转化到商业中能力最强的阿里。
另一方面是,他们重视并挖掘懂B端行业、业务、市场的人,壮大团队。比如阿里钉钉,引入了各行各业的B端专家来做垂直行业的需求分析、产品打造和市场拓展。
B端市场的开拓,背后是由一群精干团队组成的组织,对销售和运营人员的要求极高。
销售人员要从过去的产品定价、特点和优势层面过度到对产品和行业深入理解层面。也就是说,销售人员需要对产品所在行业现状、产品涉及的基础知识、客户的业务和所在行业有深刻理解。
毕竟,现实的问题是,To B业务“变幻莫测”、行业千差万变,需要员工能够不断自我进化,不断学习、适应变化,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突破定式思维的禁锢,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迭代和自我创新。
ToB的路复杂、漫长、艰难,不好走,但并不是无路可走。
在这过程中,需要企业在组织、机制、人才、文化创新上敢于创新和突破,通过内生式的自我进化来应对变化莫测的To B业务和外部环境,这也是决定换道To B业务成功的关键因素。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参考文章:
1.牛透社(ID:Neuters)《销售易史彦泽:To B 路上少不了的终局思维》
2.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官微《通往To B之路》
3.“caoz的梦呓”(ID:caozsay),作者 caozsay《谈谈To B业务的难点》
4.甲子光年(ID:jazzyear)《为什么说中国的to B时代终于来了?|甲子光年》
10月24日,由AWS(中国)主办的“SaaS 高峰技术交流研讨会”将于北京举办。此次技术研讨会将探讨一些 SaaS 企业当前面临的普遍问题,同时,基于服务全球大量 SaaS 企业的经验, Amazon Web Services 也会介绍一些国际领先 SaaS 企业基于 AWS 进行产品 SaaS 化创新和迭代的经验。欲参与者,可通过下图二维码注册参会。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