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5G预约用户突破1000万的背后,恐怕还是虚火过盛
如今在中国,消费者对于5G的热情真的很高。从9月20日开始,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陆续启动了5G套餐的预约。截止到10月9日上午9点30分,三大运营商合计的5G预约用户量已经突破了1000万。
要知道,这些用户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具体能够预约到多大程度的5G服务,因为到目前为止,三大运营商还没发布正式的5G资费套餐。当然,如果你特别想体验5G,运营商也给了你一个方案——你需要先有一部5G手机,然后需要在三大运营商的APP(有的运营商需要去线下的5G营业厅)免费领取100GB的5G流量包,就可以尝鲜5G了。
很多朋友也许会问:工信部不是早在今年6月6日就发放了5G牌照,为什么三大运营商直到现在还没有搞出来一个5G套餐?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消费者想用5G,运营商先得把5G网络建起来,而这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由于5G网络的投资金额要比4G大得多,即使是中国移动这种财大气粗的运营商,今年预计也只会在全国建设5万个基站,这么少的基站,当然没办法实现连续覆盖,消费者也就用不起来。既然如此,运营商也就没有必要那么早就发布5G套餐。
而且,这里还涉及到一个5G标准的问题。要知道,5G标准其实也有个演进过程,先从NSA(非独立组网)开始,逐渐进化到SA(独立组网)。
从中国政府的层面,还是希望尽快演进到SA,从而在全球5G格局中拥有更强的话语权。正如工信部部长苗圩在9月20日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所言,目前各地所推进的基本上为NSA的5G网络,预计明年才会正式大规模投入建设SA的5G网络。
问题是SA的国际标准至少要到明年上半年才会正式发布,目前海外运营商建设的全部都是NSA网络。一面是SA还不成熟的现实,另一方面则是政府对于SA的热烈期待,被夹在中间的运营商如果还执意在NSA上做大规模投资显然并不太划算,因此今年在网络建设上只能悠着点。
不过,即便是这样,今年年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基本上也能做到主城区的5G连续覆盖了。既然已经有了还算不错的5G网络。5G套餐的推出自然也就有必要了。老冀判断,今年10月底之前三大运营商应该能够出台5G资费套餐了。
目前,很多希望尝鲜5G的消费者确实也很关心5G资费套餐的情况。网上有传闻中国联通推出的最低档5G套餐会是199元/月,包含40GB流量。老冀觉得不太可能只有这么少的流量,因为如果按照1Gbps的下载速率计算的话,岂不是5分钟流量就用完了?老冀估计,5G套餐的起步流量怎么也得200GB。
不过,每个月199元的资费套餐,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还是太高了。老冀在自己的“手机控的乐园”微信群里做了个随机调查,发现除了能够公费报销的群友之外,其他群友均表示这么贵的5G套餐用不起。要知道,这很可能是5G套餐最低的那一档呢。
因此,虽然现在三大运营商的5G预约用户数突破了1000万,未来也许还会突破2000万甚至更多,但是这只能算是虚假繁荣,因为预约又没有成本,只是动动手指头而已。
老冀大胆预测,三大运营商正式公布5G资费套餐之后,大部分预约的消费者都会选择放弃,真正购买的可能连预约的10%都不到。
此外,还有一个让消费者放弃5G的原因就是5G手机。
要享受风驰电掣的5G网络,你得换5G手机。表面看起来,如今的5G手机似乎挺红火。今年8月之后,很多手机厂商在发布旗舰机型或者主力机型系列的时候,都会发布一个5G版本作为该系列的最高版本。
老冀认为,价格会成为消费者今年购买5G手机的障碍。要知道,5G版本的手机价格一般都要比4G版本贵600-700元,而旗舰机本来价格就比较高,这都让准备换5G手机的消费者纠结。
而且,从实际情况看,手机厂商对于5G手机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热情。
中国市场的前五大手机中,苹果和OPPO今年根本就不会发布5G手机,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他们对于5G的普及速度有所保留。
其他手机厂商中,华为虽然发布了5G手机,但是目前的重点仍然是推广4G手机,所以才会出现华为的销售和客服建议消费者不要买自家5G手机而去买4G手机的怪现象。
五大手机厂商中,也就vivo和小米更积极一些,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研究的话,就会发现这两家出5G手机更多还是为了先占坑和造声势,对于今年5G手机的销量并不是那么在意。
除了5G网络和手机的问题之外,其实5G的普及还有个终极问题,那就是消费者到底能够用5G来干什么?要知道,从韩国发展5G的经验来看,能够刺激消费者使用5G服务的特色应用还是VR/AR和网络云游戏等,而目前国内市场这方面的生态都不完善,内容尤其奇缺,而这个是运营商和手机厂商都无能为力,需要众多互联网、硬件和软件厂商的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1000万的5G预约用户其实说明不了太多问题,5G的普及之路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