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监管出手,能根治金融消费者保护乱象吗?》,封面来自视觉中国
近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银行保险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拟在银行保险业掀起一波自查自纠潮,以2019年底为限,为期3个月。
保护消费者权益,需常抓不懈,讲究浸入职业素养、融于制度流程,如微风细雨浸润无声。运动式清查,总难免故态复萌,既如此,《通知》的出台又有何深意呢?
探源:收尾在即,乱象未绝
2017年的中国经济工作会议,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首,并明确提出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决胜时刻就在2020年。
此次《通知》则以2019年底为截止期限,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节点首尾相接,或许并非巧合,因《通知》开篇便提到“整治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乱象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环节”,已将此次运动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联系在一起。
一般来看,把二者联系起来似乎牵强,实则不然。
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属于金融交易的一体两面,金融乱象的根本驱动是获取更多利益,这种利益大抵从金融消费者身上取得(部分来自监管套利,部分来自金融机构自身,如职务侵占)。所以,很大程度上,金融机构的违规经营、战略失调、管理不善等问题均会直接或间接表现为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反过来,扎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篱笆,也能有效缩窄金融机构各种乱象的施展空间,迫使其稳健合规可持续发展。
自2017年算起,历时三年之久的金融业大整顿,取得了显著成绩,行业气象也为之一变,如资管新规后理财子公司登上舞台、如互金整治后金融科技迎发展契机,但大的问题只要有决心总易解决,小的问题反倒因其小而易受忽略。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就单个问题来看,总是小问题,与迫在眉睫的系统性风险隐患相比,也算不得紧急,所以一直未得系统清理,乱象未绝。但小病久拖,易成顽疾,一旦监管腾出手来,强力整顿势在必行。
就消费者保护层面的乱象来看,比较明显的有以下几类:
(1)个人信息保护乱象
用户信息是金融业务的源头,长期以来个人信息获取及使用缺乏系统性规则要求,为诸多乱象提供了土壤,既包括数据采集和交易过程中的隐私保护乱象,也包括数据应用阶段的骚扰式营销甚至暴力催收痼疾。
此外,数据获取与使用的低门槛,大幅降低了金融领域无证经营门槛,大量不具备基本从业素质、缺乏风险意识的机构掺和进来,无序竞争,劣币驱逐良币,给行业的治理整顿和可持续发展均带来持续困扰。
从这个角度看,信息保护,不仅仅是保护消费者权益,更是保护金融生态稳健发展的土壤与空气,愈发有了紧迫性。
(2)信息披露乱象
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信息披露则是遏制乱象的最好武器。举例来讲,套路贷设置的种种陷阱,多数都在信息披露上做手脚;销售人员的夸大或误导,本质上也属信息披露问题。
林林总总的信息披露“瑕疵”,有些属有意为之的营销策略,有些则属内部管理出了问题。打击信批乱象,除了明确规则,还需铁拳殿后。
(3)不平等条款
一些金融机构利用其强势地位,通过格式条款、捆绑搭售等方式剥夺消费者的选择权,让消费者叫苦不迭。典型的如一些消费金融平台为规避利率上限,通过强制购买付费会员、强制搭售保险等方式变相获利。
此外,不少金融APP把用户授权作为提供服务的前提,授权范围之广泛让人咋舌,但消费者没得选。
上述种种,不一而足。
随着2020决胜之年来临,收尾在即、乱象未绝,《通知》下发正当其时。
《通知》要点梳理:这些行为需立即纠正
此次行动以金融机构自查为主,为降低道德风险、防止个别机构糊弄了事,《通知》开篇明确了奖惩规则,“对于机构自查发现并及时纠正的问题,监管部门将从轻、减轻或不予处罚;对于自查不力,隐瞒不报的机构,监管部门发现后将严肃追责并处罚”。
之后,便开出清单,供银行和保险机构对照借鉴。本文中,我们重点关注银行业乱象。分产品线来看,此次治理主要集中于理财、消费贷、信用卡三条业务线。
(1)理财资管
产品设计层面,《通知》点名结构性存款假结构、理财预期收益率误导性表述及产品结构多层嵌套等问题;销售环节,明示或暗示理财保本,诱导用户选择不匹配的高风险产品以及未落实“双录”(录音录像)规定等均被提及。
总体上看,仍是理财领域的常规问题,虽常抓不懈,但几乎每抓必中。
(2)消费信贷
一是营销过猛的问题。消费信贷是近两年银行转型重点,层层指标下,用力过猛、营销过度的现象屡见不鲜,如《通知》点名的“为资信状况不佳或已有多头授信的客户发放高额额度”、“过度营销分期业务”等问题便广泛存在。
二是利率定价问题。年化利率上限人尽皆知,一些金融机构便只讲日利率和月利率,有些机构甚至打出零利率的幌子吸引借款人,刻意混淆利息与服务费,就属于典型的“未使用清晰可辨字体明示产品与服务年化利率及费率”问题。
三是捆绑搭售问题。如产品搭售,“借贷过程中强制消费者办理保险、信用卡、大额存单等业务或强制要求向特定第三方合作机构购买产品或服务”;如利用格式条款一心利己,“在条款中暗藏保留自身调整利率的权力,后期以总行额度管控等理由,强制要求客户接受利率上调,谋求银行收益最大化”等。
(3)信用卡
《通知》重点提示了信用卡用户下沉的问题,并将其视作乱象予以整顿,激进的银行将不得不调整发卡策略,行业新增发卡量将继续下滑。
如《通知》点名“有意针对低收入人群开展信用卡业务,发展高风险用户,如过度向没有还款能力的在校大学生营销信用卡,额度管控不审慎”的问题,并指责银行激励机制有问题,“对信用卡营销团队重绩效、轻管理,造成信用卡营销人员不当销售行为多发”。
(4)共性问题
一是默认勾选及霸王条款问题。如“产品与服务购买、个人信息查询等用户授权等采用默认勾选模式”、“要求消费者签署空白合同,在消费者签署后再添加对消费者不利的合同条款及要素”等。
二是第三方平台合作问题。如“未建立合作机构名单制管理,未与合作机构明确双方责任义务与风险管理措施”,或虽已明确权责义务,但“未检查和有效管控合作机构执行情况”等。尤其是信贷业务中,违规与各类中介、咨询公司合作,以至于“小微企业、个人消费者唯有接受第三方服务并支付费用等附加条件,才能获取正常贷款的相关手续及获得贷款”。
三是营销扰民问题。如“未经客户同意即向消费者发送营销短信,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在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接收营销电话或短信后,未按消费者需求进行名单调整”等。
四是其他一些合规问题。如“私自推介销售未经审批或备案的产品”、“销售金融产品未经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进行独立审查”及用户信息保护问题等。
后续影响:消费者保护痼疾能根治吗?
对于监管机构点名提示的种种乱象,银行机构按图索骥,不难处理。《通知》落地后,后续影响便无可躲避。
(1)于银行自身
本质上,《通知》的出台是对近两年银行一系列激进转型行为的纠偏,可以预计,《通知》下发后,信用卡业务会降温,以助贷为底色的消费贷产品也会降温。
银行零售转型走到现在,一路高歌猛进,的确该放慢脚步反思一些东西了。比如说,几年努力后,究竟沉淀了些什么呢?是账面利润、贷款资产,还是用户、数据,抑或是机制优化、人才培育、文化革新?
如果几年努力,没有换来一些深层次的改变,那转型多半是失败的。银行业需要这么一个契机反思和取舍,之后才好重新上路。
(2)于第三方合作伙伴
《通知》重点提示银行与第三方平台(主要是消费金融业务合作机构)合作中存在的系列问题,虽未明说,但基本说的是消费金融业务线上的合作机构,如大数据服务商、导流平台、催收机构及提供一揽子服务的助贷平台等。
规范银行与此类平台的合作,将在短期内显著抬升准入门槛,加速第三方平台的分化洗牌。合规性强的龙头平台,更易获得银行青睐,具有更大话语权,而以粗放激进见长的中小平台,将错失银行客户,业务萎缩,无力再搅局市场。
再叠加监管同期出台的其他政策措施的影响,互金平台的分化清理必然加速:龙头上岸,壁垒和护城河显现;尾部平台将加速退出。
(3)于金融消费者
集中清查期间,金融消费者的权利主张将更为便利,银行方面也会更加重视,曾经扯皮难解的问题,消费者都可选择在这三个月内申诉解决。
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个系统工程,运动式自查自纠,并非治本之策。最核心一点,便是金融消费者的自我权利意识要觉醒,知道哪些是自己的合理权利并敢于主张,唯有如此,舆论监督、监管监督等第三方救济渠道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否则,任何措施都是隔靴搔痒,不解决根本问题。
问题是,衣食足而知荣辱。若金融消费者的基本金融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权利意识觉醒也只是一句空话。比如尝尽贷款难滋味的小微企业,即便知道贷款收费有猫腻,又怎敢主张自己的所谓权利呢?
归根结底,还是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强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先解决消费者的金融温饱问题,才能根治权益保护乱象。顺序若反了,好心也会办坏事。
比如,若乱象没了,金融服务也少了,未必就合了金融消费者的心意。
多一点思考
除了点名乱象,《通知》还就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予以点评,认为“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合理,导致消费者保护不到位”,并举例称“银行保险机构工资制度中,绩效占员工总收入比例过高,刺激员工误导销售”。
窃以为,这一点有待商榷。银行业的激励机制整体是不够市场化的,正是由于人才激励不到位,才有这些年人才流失、转型不力等诸多难题。诚然,绩效占比过高会刺激个别员工违规销售,但根子在配套管理机制没跟上,不宜过多苛责薪资结构。毕竟,合理的薪资机构,刺激了员工积极性,也能激活组织活力,就活力仍显不足的银行业来讲,利大于弊。
当然,赏罚太明也有问题,如明史评崇祯帝“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赏罚太明,而至于不能罚,制驭过严,而至于不能制”。但就银行业来讲,问题恰恰在于赏罚不明,而非赏罚太过。
本文由“洪言微语”原创,作者系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 薛洪言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