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从云第一到AI第一的必然性

原标题:阿里巴巴从云第一到AI第一的必然性

文|李永华

来源丨智能相对论(ID:aixdlun)

AI到底谁才是行业第一,很多人在追问这个问题,很长一段时间谁也给不出令多数人信服的答案。

作为一个复杂、综合的未来社会趋势,评价AI谁最领先很难有全面量化的标准,但大众与舆论又不免要去论个高低。

现在,当阿里巴巴在杭州云栖大会上不再像过去那样藏着掖着、一次放出一点信息,而第一次完整地、系统地将阿里AI版图呈现出来时,这个问题似乎已经有了答案——高调亮相“AI完全体”的阿里巴巴,在“云第一”后已经做好了抢夺“AI第一”的充分准备。

与此同时,从整个行业来看,我们如何认识AI、看待AI、评价AI发展优劣与潜力,或也有了相对客观、统一的标准。

一枚含光800,折射AI领域的“AI完全体”竞争

整个云栖大会热料很多,但达摩院院长、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现场展示的被称作“全球最强AI芯片”的含光800无疑成为最受关注的亮点之一。

这是平头哥第三款“芯片类”产品,确切地说,玄铁910作为IP核挑战的是芯片基础架构,而含光800则是完整意义上的芯片,加上为芯片设计者提供助力的一站式芯片设计平台无剑SoC平台,阿里至此形成了完整的芯片设计链路。

而以“含光800”为关注核心,加上阿里巴巴AI的全系展示,一个“AI完全体”的行业竞争格局也露出水面。

1、AI竞赛本质就是“AI完全体”的竞赛

阿里这次完整展现出的AI体系,如果非要做一个总结,应当是一个从底层往表层的“倒金字塔体系:

由芯片、云计算、边缘计算、终端等组成基础层;

由飞天大数据平台、飞天AI平台、飞天AIoT平台组成平台层,向合作伙伴开放;

平台上承载AI服务层,提供自然语言处理、视觉计算、智能语音、自动驾驶等完备的AI服务;

最顶层,AI服务进入产业,构成了我们日常可见的AI对生产、生活的触达,包括阿里内部AI应用,例如菜鸟智慧物流等,以及外部产业实践,例如城市大脑等。

问题在于,阿里已经在基础层有了包括intel在内的战略合作伙伴,为何还要开发含光800(很明显未来还会推出更多芯片)?

抛开芯片自主这类宏观的问题不谈,其原因应当在于,作为AI巨头,阿里必须把AI打造成“AI完全体”。

众所周知,定制化的NPU比通用芯片更高能效的算力,因为自己设计的NPU可以把自家软件层面的算法直接写入硬件,不像通用芯片还需要经过一道转码。在这种情况下,阿里巴巴集团内的视频图像识别/分类/搜索、城市大脑等基于共同算法核心的应用,都可以直接通过含光800快速完成。

也即,从基础层、平台层、服务层到应用层不仅是承载、托起的关系,它们还有着内在的上下一致性,不是积木结构,而是“鲁班锁”结构——这就是“AI完全体”。所以,含光800不是秀技术的产物,而是阿里AI体系走向更紧密、上下进一步打通的必然结果。

事实上,几乎所有AI巨头都建立了这样一套类似的AI体系,从基础到平台到服务到应用,只是内容深浅不一,体系化逻辑别无二致。各类科技新闻中,巨头们也都在开发自己的XX芯片,构建起专属于自己的多层融合更紧密、上下打通的“AI完全体”。

脱离宏观抽象的AI概念,AI竞赛的本质,其实就是可见、可触摸的“AI完全体”竞赛。

2、“反木桶效应”决定谁能拿下真正的行业“第一”

既然“AI完全体”是体系化概念,那么自然而然,其竞赛会涉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木桶效应”:木桶的短板代表木桶的装水量。

因此,巨头们都在拼命补齐每一处木板,可以想见,未来类似含光800的芯片在行业内会以各种名头出现,而开放平台、AI服务、产业应用各个AI巨头都会全面进军,力求自己没有遗漏某块木板。

但是,“木桶效应”只是决定竞赛资格的入场券,AI竞赛要获得领先必须依靠“反木桶效应”:木桶的盛水量上限和潜力由木板的长度决定。

“木桶效应”只是提示不足,不能解决优胜的问题。而阿里AI在做的,一直是把更多AI“木板”建设得更“长”。

仍然看含光800,在这款芯片带来的AI算力在杭州城市大脑的业务测试中是普通GPU的10倍——主城区交通视频处理原来需要40颗传统GPU的,现在仅需4颗含光800。此外,拍立淘商品库每天新增10亿商品图片,使用传统GPU算力识别需要1小时,使用含光800后可缩减至5分钟。

又例如,算力、算法、数据等AI“木板”中,各平台都在建设自己的大数据平台,而阿里云不久前发布的飞天大数据平台单日数据处理量超过600PB,可扩展至10万台计算集群,一出世就已经公认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大数据计算平台。

类似的案例还有更多,可以看出,阿里AI在公众认知中的曲线没有平滑过渡,过去是0,一出现就是100,其“AI完全体”的构建,一开始就在遵循”反木桶效应”,力求把每个要素都建设成“长木板”,而不是像很多互联网科技巨头做AI那样“没有短板”。

也许,只有这样的“AI完全体”,才能在阿里“云第一”外匹配上一个对应的“AI第一”。

AI“晚成”,不仅因为阿里商业光辉掩盖

都说阿里的AI成就被商业光辉所掩盖,但从“AI完全体”打造“长木板”的角度看,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商业光辉的掩盖是一种被动结果,而阿里AI更主动选择了一条润物细无声的发展道路,当一切呈现出来,才发现它已经超前行业。

1、“No Free Lunch”,度过沉默期的AI才是好AI

在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自动驾驶实验室负责人王刚提出了一个AI领域非常有意思的观点——No Free Lunch:如果想用通用的算法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AI应用)不可能取得非常好的结果。

也即,AI应用永远不能盲目相信可以存在一个算法包打天下,总是要针对不同的细分场景、细分状况作出对应的算法优化,甚至创造单独的算法。

直白地说,虽然有些颠覆性的算法可以产生神奇的效果,但真正有价值、能够成为“长木板”的AI没有捷径可以走。

以自动驾驶为例,阿里自动驾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时速40-50公里时转弯、躲避障碍物等功能,且已经在末端物流开展应用,就是主动认同“No Free Lunch”的结果。

阿里的自动驾驶将自动驾驶技术做深做细,采用将交通场景 细化和分类从而进行针对性算法优化的方式,例如,不再采用传统自动驾驶的高速公路、城区道路、晴天雨天等粗放分类方式,仅“cut in”情境下(粗略理解为正常行驶下前方社会车辆突然变道、加塞),就形成了25种细分情境(例如正常距离cut in、从辅道cut in等),每个小类都对应一个优化算法,Pay for lunch。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有100个场景,阿里的自动驾驶就会去实现这100种细分的优化算法,其结果,是阿里自动驾驶不会凭借几个通用算法就公之于众,它必须逐步改进和积累,度过漫长的沉默期,在这个过程中默默攻克大量的自动驾驶难题。

2、选择了准备期长的道路,就选择了早期的蛰伏

芯片的种类有很多,大到计算机CPU、GPU,小到各种控制单元,某种程度上,很多科技企业都一窝蜂宣称自己造芯,已经把“芯片”这个概念玩坏了。

有价值的芯片,一定存在着无法压缩的长时间周期,在鱼龙混杂的舆论场中,很多中小科技公司甚至巨头会拿一些芯片领域较为初级的产品来博取眼球。

阿里不能这么做,因为有很多“懂行”的眼睛在盯着;阿里也没有选择这么做,在媒体集中采访环节,达摩院透露含光800的研发周期超过两年。

对瞬息万变的互联网而言,两年的时间足够一个新风口起落、一个新赛道的站位,但既然要选择全长木板式的“AI完全体”打造,阿里只能选择这种准备期长但价值也更大的芯片道路。

在芯片之外的其他需要长期投入的领域,例如AI平台、AI引擎框架上都是如此,好在,商业光辉虽然掩盖了AI技术的光芒,但也提供了足够大的庇护所。只不过,从舆论和大众认知角度,阿里的这些选择,会造成“舆论只有突然爆发没有平稳上升逐渐显露”的现象,蛰伏成了过去阿里AI的关键词。

3、选择“实用”而不是选择“讲故事”,就必须被迫接受价值与认知的错位

阿里AI在杭州城市大脑的运作已经为人所熟知,不管是城市交通治理,还是政务的全面数字化,已经成为智慧城市的典型。

但是,此次云栖大会系统讲述的阿里云和萧山国际机场合作案例,却给出了看待城市大脑的新颖素材。

作为国际性大型机场,萧山机场过去在高峰期十分繁忙,一天流量要到数百架次,塔台工作人员可能同时要控制四五十家航班,因为不允许犯任何错误,挑战可想而知。阿里AI的定制化机坪优化还原技术,做到了还原每一架航班从降落、滑行、停靠廊桥、退出、离开各个保障节点,帮助工作人员调控的同时,还能对准点率提出调控建议,最终提升机场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这种机场交通效率的优化,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许每一次正点飞行就有AI的功劳。

类似地,在工业领域,过去几年阿里工业大脑已经进入钢铁、水泥、石化、环保等细分领域,例如与瀚蓝环境的合作中,以AI辅助人工的方式去操作锅炉,使得锅炉的燃烧稳定性提高23%,创造了实在的收益,降低了工作疲劳度;又例如与协鑫光伏合作,AI优化制造工艺和流程,提升了对科技企业效率至关重要的良品率。

总体而言,阿里AI的应用都选择了“实用”的路线,而不是一开始就讲大道理、大蓝图,这与阿里巴巴电商服务的出身有关,一切服务输出都必须讲究真实的、有价值的效果。

其结果,也造成阿里AI“润物细无声”,没有高调宣扬只有内外部服务对象的认可,过去大众和舆论对其的认知和其实际创造的价值错位,价值高而舆论认知弱。

从云第一到AI第一,是一条早已定好了规则的路

在云+AI+大数据已经成为标配的时代,AI润物细无声,但也需要云计算承载并拓宽其应用。云的辐射能力对AI的落地应用广度有着不言而喻的价值,某种程度上,“AI完全体”最长的那块木板就是云——“云第一”是“AI第一”的必要条件。

现在,阿里云头把交椅位置不可撼动,而与此同时,未来阿里AI的运行轨迹或也显露出来,从云第一到AI第一,是一条早已定好了规则的路。

作为庞大的商业帝国,数千亿美元市值的阿里旗下有30多家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实践场所,而多年来阿里系的技术和服务都呈现统一的发展路径:先服务足够体量的自家产品,再进行外部平台化开放,高调露出。

在蚂蚁金服独立估值前,支付和金融科技业务已经在阿里内部发展和服务多年,随后顺势发展成庞大的平台化金融科技企业;

阿里云早期服务于阿里巴巴电商不断膨胀的计算需求,随着整个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最终在内部服务的基础上开放出去,夺取了庞大的市场份额;其中的飞天大数据平台,最开始也是服务于阿里电商的产品,尤其是峰值访问等技术难点的攻克,最终开放出去成为行业首屈一指的大数据平台。

现在,AI的轨迹也将是如此。

应用视觉AI的拍立淘服务阿里电商平台的优质产品,为普通消费者提供极大的购物搜索便利;应用语言识别技术的阿里小蜜,在客服、营销、直播等领域有大量应用;刷脸应用在支付宝、菜鸟等平台上进行了广泛实践;语音交互的天猫精灵已经成为国内智能音箱行业第一;协同办公平台钉钉早已应用智能客服、实时翻译等诸多AI技术……

同样的技术在这个时间点达到成分成熟后,开始大举进攻外部赋能,例如阿里视觉AI在工业质检领域开始发力,帮助制造企业尤其是精密制造提升检测的准确率和效率、降低质检成本,或者在医疗影像领域攻克除常规肺结节之外更多疾病的鉴定效率难题。

当阿里AI形成可以对外赋能的AI完全体,每天调用超1万亿次、服务全球10亿人后,可以料想的是下一步将在AI领域借助阿里云的辐射能力开启“规模化复制”的道路。

某些领域,这一切已经开始发生,最典型的杭州城市大脑早已不是孤例,中国人口最多的30个城市中,已经有包括北京、成都、重庆、广州在内的1/3装上了城市大脑,可以推测的是,下一步城市大脑将在更多城市规模化拓展。

凭借几乎都是“长木板”的“AI完全体”,阿里AI在实现现实价值的同时于公众认知中将会迎来一波高密度的曝光,毕竟,蛰伏期过去,是到了秀肌肉的时候了。

【完】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AI新媒体,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TOP10,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重点关注领域:AI+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9-29
阿里巴巴从云第一到AI第一的必然性
现在,当阿里巴巴在杭州云栖大会上不再像过去那样藏着掖着、一次放出一点信息,而第一次完整地、系统地将阿里AI版图呈现出来时,这个问题似乎已经有了答案——高调亮相“AI完全体”的阿里巴巴,在“云第一”后已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