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俊宇
2015年,《文汇报》杨磊在点评德国媒介理论学家格罗伊斯的《揣测与媒介》时用了“媒介的幽深晦暗之处”这样一种说法。
的确,按照格罗伊斯的观点,总有些秘密隐藏于表现和传达的背后,这是一个晦暗不明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等级系统,在这个空间里,“符号承载体以降级序列引向一个幽暗不透明的深处”。
“观察者与亚媒介的承载空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只能是一种揣测的关系”——于是人们永远无法看见真相全貌,只能看见媒介的纷扰。
一开始我本来对这种说法颇为不解,然是盯了10个月的岛内新闻,最终对此深以为然。
原以为事情要按逻辑来走,上演童话故事——韩国瑜参选,KMT上台。
结果魔幻程度是最初怎么猜也猜不到的。KMT原本一手好牌,结果打到稀巴烂。你以为KMT会汲取“换柱”的教训,结果并没有,短短四年,党内分裂、一地鸡毛的历史再一次上演,而且比“换柱”还要惨烈。
黑格尔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KMT这一年来的行为简直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脚。
本来简简单单的蓝绿对决,KMT稳赢,结果郭台铭宣布退选,KMT稳输。选战之初最加分的韩到了今天变成了最丢分的负资产;选战末尾,看似不再搞分裂的郭变成了让KMT败选的直接原因。
本来韩巴不得郭参选KMT分裂,“三脚督”的情况下KMT还有当选的一线希望。所以原本应该和郭深仇大恨的韩阵营对郭的批评反而一直暧昧不清。
KMT31大佬慰留郭也很难说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有人甚至分析,KMT看似感天动地,实际已经开始在为甩锅做铺垫,反正慰留失败后,一旦败选,就是郭的责任。
郭不选之后,KMT注定败选。郭也是聪明,懒得背负骂名干脆顺水推舟宣布退选,给足KMT面子,把KMT架着放在火上烤。
短短不到一年的韩流从韩冒出妄念开始就是悲剧。现在一地鸡毛的局面是全场任何一个人都不曾预料到的。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无辜。
3月时一直感慨为什么都是同志,天天却需要通过媒体放风来互相猜心,从不当面坐在一起坦诚步公谈想法。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每个人都在互相揣测各方的想法。
蓝绿白的大三角,韩、郭、柯的小三角,韩、吴、郭、王的小四角——大三角、小三角、小四角叠加在一起,全程迷雾重重,完全看不懂每个人哪句话是真的,哪句话是假的。
十几家媒体、无数评论人每天针对每个人的话进行揣测分析,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复盘所谓的真相,最后却永远都看不清真相,甚至连当事人自己都看不清真相。
现在大概是明白了,人心大概就是喜欢盘算。人与人太容易产生隔阂。所有人都怕开诚布公时,对方却还在暗留底牌。这样还算好。最悲剧的是你开诚布公,我却因为想太多,以为你暗留底牌。最后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波操作把局面越搅越乱。
我也逐渐理解了哈贝马斯的解决方案为什么会是“社会交往理论”,主张多方对话敞开了聊。然而理想主义的哈贝马斯没想到,说的越多错的越多,说的越多猜得越多。有些人则是担心说得越多,被别人揣摩越多,确定性越大,反而说得更少。
最后情况依旧是一团糟。
《理想国》在《谁来记录我们乏善可陈的生活》一开篇就写了这样一句话:
表达、对话、沟通,似变成一门需要精湛手艺的学问。说话容易对话难,也因此,这组诚意较真的通信,愈加难得。
然而一对夫妻都难得做到这点,更何况是一群绝顶聪明的政客。
有人说,三体人是人类发展的究极形态,喜欢三体人的沟通方式。我说,人心隔肚皮大概是人性的本质,人心隔肚皮一直这样隔下去,历史和社会就一直循环往复,后人复哀后人。
最迟本来怀着恶意揣测的心态去看郭台铭退选这件事情,不过随着当事人逐渐曝光其中的种种细节,再一次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尤其是主持人赵少康以及当事人郝龙斌作为局内人谈自己的心态,几个嘉宾不断追问赵少康、郝龙斌各种情况。这和过往赵少康向嘉宾提问的状态完全不同。
赵和郝一点一点谈他们是如何与郭台铭互动沟通的那些细节,各方的权衡考量因素.......最后新闻媒体上往往是浓缩、苍白的一个结论式标题。最有趣的是,作为当事人,赵少康自己的节目都只能以这种结论式惊悚标题的方式处理。
但真正听完他们的话,你会发现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不是铁板一块,其中包含着层次、灰度、感性、理性,以及天然交战的部分。天人交战的最后结果,其实往往是潜意识里的flow your heart。
理性之外的潜意识里,往往隐藏着最真实的东西。这就像是一座冰山,你见到的只是一角,水面之下的东西才是更多细节。
所以格罗伊斯甚至认为,人类文明是一种水下文明。
我觉得这句话这样理解太复杂。不如说,事实都位于水下,也就是位于揣测中,水面就是使交流得以可能的媒介,但控制着水面的却是水下的暗流涌动。
在《文汇报》的杨磊看来,这个想法受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响,露出水面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其主体——支配着这一角的大部分——隐匿在水中不可见。
总而言之,这场对话节目对我来说,真是一次完美的观看体验,我甚至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媒体实验——主持人成了当事人,接受嘉宾追问,呈现自己的内心,剖析新闻事件的全貌。
因为很多事情直白的给出结论,其实太过苍白。所有细节都在存在、时间、过程之中。只有那个总体的感受,才是最完整、真实的。
昨天看到的一句话是,人们热衷于为人与事贴标签下定义,却忽略了现实世界往往是由混沌复杂的细节构成的。能够最大程度引发共情效应的内容永远都不是观点和概念,而是充满生命力的细节。
2014年上文学理论课时,那位搞学阀、出轨却大谈“诗意生活栖居”的老师依旧是对我影响深远的人之一。当时我们读的一篇中篇小说名为《暮色》,作者徐虹在她的创作谈《暮色中的世相凌乱》写道:
暮色中的世相森林每一个人如同一株树,高低伸展着繁复的枝条叶片。我着迷于暮色中的世相凌乱。人们的心丢盔弃甲,接近生活的真相。我想做的就是追索他们的来路,因为真正的惊险就埋藏在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中间。
人心的精彩之处,大概也就是如此吧。
媒体的苍白之处,大概也即使如此。
--------------------------------------------
作者 | 吴俊宇 公众号 | 深几度
作者系独立撰稿人,微信号852405518
关注科技公司、互联网现象的解读
曾获钛媒体2015、2016、2018年度作者
新浪创事记2018年度十大作者
品途网2016年度十大作者
腾讯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响力自媒体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