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的粉丝长大了,但仍有年轻人想要“炸裂”

原标题:周杰伦的粉丝长大了,但仍有年轻人想要“炸裂”

文|李北辰

几天前,周杰伦最新单曲《说好不哭》上线,迅速在各大媒体平台霸屏。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一首歌的时间里,肆意完成了情怀井喷。

而联想到前不久在微博发生的“坤伦决”,你分明可以发现,周杰伦作为十几年前的“顶流”,其广大受众,依旧是十几年前的那拨人(比如我),只不过他们已经长大了。

是啊,“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相比于在社交平台上缅怀和粉饰青春,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写作者,我此刻都更为关心那群“没长大”的人。

比如几乎就在周杰伦新曲上线同时,脱胎于腾讯视频《创造营2019》的R1SE男团的首张EP同名主打歌《就要掷地有声的炸裂》MV也在全网上线。大多数80后或许有所不知,正是这张专辑,让R1SE成为了华语乐坛史上数字音乐专辑销量最高的艺人团体,官方数据显示,自8月6日开启预售,这张专辑销量已经突破3000万。

除了被互联网编织出的一个个已知的“信息茧房”,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我想,也许我们可以另辟蹊径,通过这首跨文化尝试的MV,谈谈什么是创新的真谛;以及,什么是年轻人的勇气。

创新即混搭

我总觉得,在这个赋予“创新”无限舆论资源的时代,很多人其实并不知晓它的真正奥义。

创新固然没有一个严格定义,但人类历史上实操性最强,规模性最大的创新模式,有且只有一种,那就是:大胆突破既定边界,通过全新的组合方式,最终打破某种“约定俗成”。换句话说,创新就是将之前并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以一种出其不意的组合重新呈现给人们。

这种资源重组诞生的新意,发生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随便举些例子,比如在技术方面,诚如经济学家阿瑟所言,就像所有现存生物都能追根溯源找到原始祖先一样,大部分的重大技术突破都来自对已有技术的重组;在产品方面,乔布斯将精准的美学素养与通讯工具联系起来,诞生了iPhone,也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磅礴序幕;在时尚方面,近些年愈演愈烈的“运动休闲(Athlesiure)”风潮,模糊了运动服与日常服装的边界,给予职场人更大的自由;在美食方面,大概几十年前,一位厨师将番茄与鸡蛋原本天各一方的食材联系起来,诞生了我今天中午吃的一道家常菜。

没错,这个世界的一切常识,都来自跨界者的最初尝试。

而这种跨界也频繁发生在艺术领域,尤其发生在作为人类最先锋艺术语言的音乐身上。

我曾举过一个例子,顺利攀爬至鄙视链上端的文艺青年,喜欢纠结各种音乐流派,醉心于在知乎上谈论“重金属的精准定义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纯正’的爵士乐”——但事实上,艺术观真正成熟的听众都知道,音乐是个没有界限的世界,不存在所谓的“纯粹”,你听到的任何流派,都脱胎于之前的其他流派,它们彼此融合,互相借鉴,共同扩张人们对音乐的审美边界。

R1SE这首《就要掷地有声的炸裂》的MV就是个力证。在当下流行的Urban Music框架下,新生代钢琴艺术家张浩天与现代舞艺术家陶冶“出其不意”地跨界参与,让它成为一场关于听觉与视觉的跨文化创作实验。

对于陶冶和张浩天,圈内人并不陌生。陶冶是陶身体剧场的艺术总监和编舞;张浩天则是一位极具实验精神与创新意识的青年钢琴艺术家。

在MV中,陶冶为R1SE定制编排了一段现代舞。

张浩天则参与编曲演奏及出镜,并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段落,各种艺术形式的跨界混搭,非但不浮夸,反而给人以某种高级感。

这种高级感,亦来源自共同的价值意涵。

举个例子,古典音乐爱好者人尽皆知,拉赫玛尼诺夫在1897年完成《d小调第一交响曲》首演后差评如潮,节奏和速度都非常糟糕,对其造成了一时难以抹灭的精神创伤,甚至一度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直到后来他在完成《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后才重获自信——尤其是在张浩天演奏的那个乐章,就像是一次“掷地有声的炸裂”,拉赫玛尼诺夫充分释放了埋在心底的创作郁结。而R1SE在歌中加入这一乐章,不仅在形式上毫无违和感,且在寓意上与他们希望传递的主题颇为契合,“我独自徒步到了最高峰,无视掉了那些对我没有意义的嘲讽。”

我认为这恰是独属于年轻人的勇气。

在边缘“炸裂”

其实从整首MV不难看出,流行音乐与舞蹈,古典等艺术力量,在发生着激烈碰撞。这种发生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力量碰撞,很容易让人想到歌名中这个仿佛是描绘“碰撞瞬间”的词汇:炸裂。

如何诠释这个词?见仁见智,我今天可以给出两个角度,一个偏理性,一个偏感性。

先说前者,如前所述,人类经验表明,创新是通过对旧资源的重组,打破各种约定俗成。而如果将“炸裂”理解为旧事物破壁重组的状态,那么我们也许可以下个判断:它通常发生在不同领域的边缘地带。

事实上,就像《失控》作者凯文凯利反复强调的那句话:愈是到未来,创新就愈会发生在边缘地带,即不同领域的交汇处。因为这里逻辑模糊,易于和其他领域跨界混搭,这里更有可能让年轻人成为“胆大包天”的创新者,就像《就要掷地有声的炸裂》将多种艺术形式肆意地聚于一处,也如其歌中所唱:“有多了解也不知道,只需在意能量大小,不用害怕拿去比较,只要知道我能闪耀。”

当然,“炸裂”这个词,更多具备的是感性色彩。年轻人之所以喜欢游走在不同领域的边缘地带,不断尝试跨界混搭,是因为“炸裂”本就是一种年轻人应有的生活状态。《就要掷地有声的炸裂》MV呈现出的炸裂状态,无疑是在回应年轻群体“渴望发声”的炽烈情绪。

在大多数社会学家眼中,这种情绪的积郁与爆发,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年轻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边缘感”。

以当代中国为例,在表面的舆论声势中,现在好像是个“讨好年轻人”的社会,政学商各界都在“恭维”年轻人的需求偏好——但作为成年人你应该知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日趋迅猛的消费社会,年轻意味着更旺盛的消费欲望,成长脉络与经济增长轨迹高度重叠的年轻群体,是最具商业想象力的目标用户。

真相总与直觉相悖。人类社会的主旋律,是年轻人普遍“不受待见”,社会舆论被牢牢把持在成年人一边,对此茨威格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昨日的世界》中写道:“把每一个年轻人视为‘不完全可靠’,在当时遍及所有的社会阶层。谁不幸看上去显得特别年轻,那么他就得克服那种不信任感……年轻处处成为升迁的障碍;年老却成了有利条件。任何一个想要进取的人,为了使自己显得年老一些而不得不想尽办法打扮自己。刚从医学院毕业的二十四五岁的年轻医生就已蓄起大胡须和戴上金丝边眼镜。男人们都穿长长的黑色小礼服,步履从容稳重,而且可能的话,挺起一个微微凸出的圆肚子,以体现那种刻意追求的老成持重。”

没错,“年轻即正义”只是一句听上去很美的宽慰,在真实社会,年轻非但不是正义,反而意味着“生活不尽如人意”。

我印象很深,几年前有本书很流行,叫《我是个年轻人,我心情不太好》。意如其名,书里的主人公每天闲得发慌,神色淡淡忧伤,喜欢无聊瞎想,这种独属于青年的拧巴,其实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小确丧”。

诚然,对于一段个体的生命历程,这种忧伤情绪有一定“美感”(尤其在文青的价值取向中),但作为一个过来人(是的,我已经老到可以说这句话的时候了),我并不喜欢它,相比于在自己的房间里独自缄默,我更迷恋那些义无反顾,想要与现实生活“正面硬刚”的年轻人。

当然,他们也许看上去“很傻很天真”,就像是《就要掷地有声的炸裂》的歌词,它由R1SE成员自己填写——依我之见,相比于“我是个年轻人,我心情不太好”这种被沮丧和迷惘包围的“小确丧”,“别想轻易打败我,不管如何评价我,又不是因你而活”这种稚嫩却真挚的价值感召,这种看起来毫无“理性”的炸裂感,才是全球青年文化中最沁人心脾的那部分。

而这一部分能够在《就要掷地有声的炸裂》里集中体现,也许和R1SE的“团体气质”有关。在R1SE身上,你可以看到其他团体中少有的凝聚力,他们并非松散的个体,而是可以释放出一种久违的向心力——给我的感觉,他们这11位团员,就像是一支足球队,为了赢得最终胜利,他们必须先各自战胜自己,然后才能集聚出一种叫“团魂”的东西。

所以什么是“掷地有声的炸裂”?我的理解,它是指年轻理想炸裂时释放的活力和创造力,就像是这首歌的歌词,并不完美,甚至在成年人眼中是肤浅的,但整首MV通过音乐,舞蹈和文字的多元结合,分明是在告诉年轻人:社会固然有它的运行规则,但你也有你的。年轻人最酷的活法,就是即便在生活中受挫,即便在社会中不受重视,即便头顶上有一块黑暗巨石,也要时刻寻求“炸裂”,让光照进来,让心情变好。

我知道,你也许觉得我是在“熬鸡汤”——也许吧。但我总觉得,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如果要选择信点什么,干了这碗“别向命运轻易低头”的鸡汤,总归是没有“毒”的。

因为关于青春,我听过的一个最好定义就是:“那段即使事情失败了,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挺快乐的时光,就是青春”。

也因为经验告诉我,那些肆无忌惮的“炸裂”,终会在未来变成怀念。

作者:李北辰,独立撰稿人,国内数十家媒体专栏作家,曾供职《南都周刊》《华夏时报》《财经》等媒体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9-20
周杰伦的粉丝长大了,但仍有年轻人想要“炸裂”
随便举些例子,比如在技术方面,诚如经济学家阿瑟所言,就像所有现存生物都能追根溯源找到原始祖先一样,大部分的重大技术突破都来自对已有技术的重组;在产品方面,乔布斯将精准的美学素养与通讯工具联系起来,诞生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