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大众消费金融市场上,存在着花呗与白条。据说,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也都开始要做相似的业务,不乏行业巨头。
近两年来,消费金融市场加速升温,国内短期消费贷款呈现快速上涨趋势,消费金融需求正不断释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0330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7.5%。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5万亿元,同比增长8.4%。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1%,拉动经济增长3.8个百分点。消费依然是引领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
国家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20条稳定消费预期、提振消费信心的政策措施。第十九条提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推动专业化消费金融组织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对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等绿色智能产品提供信贷支持,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
因此,几乎所有的行业巨头都在进入消费金融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24家公司获得消费金融公司牌照开业。“阿里系”“信托系”“烟草系”“百度系”纷纷落子,通过增资入股等方式拿下消费金融牌照。即便没有消费金融牌照,做做“小贷”也是可以的。
不过,很多分析认为这些互联网公司之所以要做消费金融或者小贷,是为了继续争夺或者稳定支付份额,那就可能并不靠谱。
可以这样说,互联网公司纷纷拥挤进入到消费金融这个领域,主要是因为支付份额不再像以前那么有价值,或者说是支付管道化明显,再盲目的扩张支付阵地不仅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反正正在成为负担。
我们已经看到,备付金全额交付央行,且不再能拿到利息,网联成立之后采取了断直连让支付可能获取的数据价值大打折扣,而且,第三方支付的应用范围也在随着监管的严格而不断缩小,整个支付领域的野蛮生长期已经过去。
在这种情况面前,所有的支付机构,不管是行业领头羊还是后起之秀,都面临艰难的选择。一方面,不能丢弃市场份额,因为一旦失去了用户界面,其他的都变成了扯淡;另一方面,又不能始终纠缠在支付份额上,必须在支付基础上拓展足够的价值链空间,否则,支付越多自己的损失就越大。
如今的市场是几家巨头高度竞争,任何一家也无法通过对市场的绝对控制来达成自己的垄断利益,所以,在现在的金融科技领域,谁能更好的把支付变成高价值金融业务的入口,谁能真正的做好金融行业创新服务,谁才会是赢家。
花呗与白条形成了两强相争局面,后来者破局有难度
实际上,因为特殊的原因,蚂蚁花呗并非是第一款上线的互联网公司的消费金融产品,这一荣誉要属于京东旗下的“白条”。至今,京东白条依然具有竞争力,虽然京东的支付好像并没有多大的市场份额,但京东白条却业务不错。
“京东白条”是京东推出的一种“先消费,后付款”的支付方式,在京东网站使用白条进行付款,可以享有最长30天的延后付款期或最长24期的分期付款方式。在2016年9月底,京东推出线上线下均能任性使用的“白条闪付”产品。如今,京东“白条”打通了京东体系内的O2O(京东到家)、全球购、产品众筹,后来又逐步覆盖了租房、旅游、装修、教育、婚庆等领域,从赊购服务延伸到提供信用消费贷款,覆盖全面消费场景,与花呗差不多。
花呗开始于2014年12月27日,是蚂蚁小贷提供的,给予消费者一定的消费额度,让消费者可以先购物、再还款的赊账购买服务。蚂蚁小贷,于2013年8月5日在重庆注册成立,是目前除银行、信托外消费金融领域注册资本最大的玩家。蚂蚁小贷是蚂蚁金服的全资子公司,具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办理各项贷款、票据贴现和资产转让业务”的经营资质。2018年5月,蚂蚁金服旗下花呗宣布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开放。这样意味着蚂蚁金服旗下包括支付、理财、保险、小微企业金融、农村金融、消费信贷等在内的所有金融产品,都已经与金融机构达成开放合作,实现共赢。
对于市场的接受度来说,消费金融的概念容易做,但一旦冲击到用户已经形成的心智,就会非常难。所以,我们看到,在京东与蚂蚁之后,各主要互联网公司和金融巨头都有类似产品,甚至还持有消费金融银行牌照,也收获甚微。
风控是消费金融业务能否做好的关键,后来者更难做
截至2017年末,花呗交易分期业务对借款人发放的贷款平均金额在1000元至2500元之间,资产金额小且分散。目前,70% 的用户额度在 4000 元以下,一半以上的用户额度在 2000 元以下,29% 的用户额度在 1000 元以下。在花呗的用户比例中,30-40 岁用户占到了总用户的三分之一。
根据支付宝发布的《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在中国近1.7亿90后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了4500万,有近4成的90后把花呗设为支付宝首选支付方式。
不过,即便如支付宝这样做互联网支付十五年的“老炮儿”,花呗的成长也曾经历尽艰辛。很多人并不了解,在花呗诞生当年年底的阿里年会上,因用户体验不佳,花呗领到了内部评选的「烂草莓」奖。
像花呗、白条这样的产品,风控显然是最重要的,每增加万分之一的不良率都是很严重的损失。花呗之所以有现在的成果,主要得益于其背后蚂蚁金服的强大风险控制能力。
从现在的情况看,风控能力支撑了蚂蚁金服和支付宝几乎所有的业务,而这也成为了其最核心的竞争力,让花呗得以健康长久的发展。
我们看到,后来者短时间内还难以获得像蚂蚁金服这样的强大风控能力,也缺乏阿里巴巴、支付宝这样广泛深入的应用场景,更麻烦的是,因为花呗和白条神一样的存在,大量的正常的使用者往往不太愿意进行业务更换,而最积极希望更多选择的往往是那些习惯逾期或者花样套现的用户,这就给后来者的风控能力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消费金融商业模式已经成熟,后来者更难盈利
所有的消费金融业务都差不多,盈利模式都主要靠四个,一是年费,二是手续费,三是分期费用,四是逾期滞纳金。银行的信用卡和互联网公司的花呗白条,也类似。
我们可以先看看银行这一块的收入构成情况。据媒体报道,2017年招行信用卡业务利息收入395.38亿元,非息收入149.13亿元;民生银行披露其信用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13.83亿元。另据天风证券的银行业研究报告,以2016年上半年为例,银联数据客户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结构为:利息收入占比最高,达42.4%;分期手续费次之,占比为28%;滞纳金收入占比达16.1%。利息收入、分期手续费以及滞纳金收入合计占比达86.5%,贡献了信用卡业务绝大部分收入。
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在目前中国的社会环境和竞争状态下,年费收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手续费、分期与滞纳金。
公开信息可看到,商家开通花呗、白条一般要付手续费,大概会在0.35-1%之间,如果金额越大,使用的人越多,手续费也就会越多了。但是,因为推广的需要,这笔钱是有很多方式可以重新回到商家手中,并非是花呗的营收目标。
另外,如果花呗用户使用分期付款,一般按账单费用的2.5%到15%结算。另外用户如果花呗未能在期限内付清,花呗则收取2.5%到8.8%的延期费用,加上0.05%/天手续费。这笔收入还是很可观。
就如上的分析来看,支付宝的单用户消费金额显然比其他的互联网支付更大,用户分期的需求更多,如果只是大量的用户使用的极小额支付,分期收入的获取会非常艰难。京东很多商品都是大件,平均每单金额比较大,消费者分期需求也很强。如此,后来者就很难依葫芦画瓢的实现盈利。不能盈利,就很难生存,因为这并非是一个需要靠烧钱补贴来获取用户的互联网蓝海。
事实上,蚂蚁金服已经形成了金融科技的闭环,花呗只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京东也依托自身的商业资源将白条消费链打造的相对完善,商业模式的复杂性让他们赚钱多少或者赚钱不赚钱都变得没有那么重要,这对于其他的新进入者都会形成天然的壁垒。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