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俊宇
票房突破30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仅仅是一部搞笑动漫片,更是一部家庭教育片。
这个片子讲述了李靖夫妇在面对孩童时期的哪吒时,如何呕心沥血让一个孩子走向正道的故事。
实际上,不同年代的哪吒形象都是不一样的——这背后折射了中国家庭教育的不断进步。
《封神榜》原著中的哪吒纯属混世魔王,父母和哪吒的关系更像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
79年版的《哪吒闹海》中,哪吒被赋予了反叛精神,父母则是更多以管教者的形象出现。
在今天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之中,哪吒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温情陌陌,新的时代背景下,更耐心、更细心,更讲究方式方法的教育被得到认可。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之中,中国家庭教育中所面临的苦恼不亚于李靖夫妇。
在儿童在电子产品、互联网内容在儿童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国内缺乏明显分级制度、电子产品泛滥不可避免的环境下,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难度不亚于教育小哪吒。
这种背景下,一批互联网内容平台正在用科技手段和内容生态帮助家长教好“小哪吒”。
一
“小哪吒”需要互联网
在我看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给我们的最大启发是,儿童教育需要长期陪伴和因材施教。
但是在今天父母都忙于工作的环境下,电子产品和数字内容成了弥补父母陪伴空档的重要工具。“小哪吒”们其实离不开互联网。
在此趋势下,国内儿童数字内容产业的规模同样在不断扩张。
易观智库在今年8月发布过一份数据,2018年中国儿童数字内容核心产业规模达2378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21%。而且预计到2020年,产业规模还将达到3809亿元。
以儿童数字阅读这个细分切口为例。2016年国内儿童人均日阅读量仅为2.23本,至2018年这一数据已经上升至4.4本,两年来增长了近2倍。2018年全年儿童人均阅读量是40本。
根据全球最大童书出版社Scholastic的调研机构则提到,美国儿童人均每年阅读量为23本(2017年数据)。
这个数据并不代表美国儿童不爱读书,而是国内电子产品在推动儿童数字阅读时起到了关键作用——儿童的触网年龄越来越低。
2018年,腾讯发布的《新时代儿童及家庭网络素养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儿童首次接触互联网的年龄集中在6岁~10岁,占比达61.4%,首次触网年龄在不断减低。
儿童数字内容和电子产品的结合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朋友圈曾经流传过这样一篇文章——硅谷CEO都在管控自己的孩子使用科技产品。
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是,一位记者曾问乔布斯,“你的孩子是否喜欢你的新iPad?”他的回答是,“不,他们还没用过呢。我们都是限制孩子在家使用iPad的时间的”。
完全禁止使用电子产品和互联网内容在今天国内这种教育环境下其实并不现实,这无异于是倒洗澡水的同时把孩子也扔掉了。
利用电子产品和数字内容因材施教,其实是躲不开的趋势。
儿童到底应该看什么内容?怎么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内容?这都需要仔细思考。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小孩子习惯还未养成的期间,父母应该通过制定规矩或者限定孩子在科技产品上花的时间。一言以蔽之,不要因为网络,而忽略了网络以外的世界。
它需要产业链企业用智慧解决问题,也就是给小哪吒们配上“乾坤圈”和“风火轮”。
二
打造“乾坤圈”
太乙太真人用“乾坤圈”约束住小哪吒,才避免失控的局面发生。电子产品、互联网产品在提供给儿童的时候,同样需要“乾坤圈”。
在国内市场,“爱优腾”等视频平台APP都已经在政策号召下上线了青少年模式。让儿童们避免接触不健康、不适宜的内容,保障内容安全、电子产品使用安全。
青少年模式并不稀奇,其实在海外,不管是Netflix还是Hulu都有专门的青少年模式。
爱奇艺手机端的奇巴布APP以及电视端的奇异果儿童版则是更进一步,另起炉灶新搭建了两个专门针对儿童的产品。这两款产品的典型特征是“智能化”,通过AI、VR等技术能力为儿童观看安全保驾护航,为儿童营造健康、安全、益智的成长环境。
一款是奇巴布APP。
这款APP的界面风格偏向萌系,顶栏包括快乐听、轻松学、开心玩、小奇星以及绘本馆这些栏目,横屏滑动页面则是可以看到热播动画、读绘本、课程表此类内容。
陪伴式AI虚拟伙伴“奇鹿”则是在不断招手吸引注意力,儿童可以和“奇鹿”进行对话获取内容。
进入家长中心之后可以发现,家长可以设置孩子的信息,获取适合年龄段观看的内容。还可以选择全英文观看模式、护眼模式、禁止观看动画片名单。
语音技术是AI中应用相对成熟的领域,语音技术的应用也让儿童内容更为丰富、有趣。比如通过AI语音互动功能,让小朋友可以通过语音互动的方式,实现自主搜索,学习有益的知识。
爱奇艺将AI技术与有声绘本相结合,推出AI声音模拟功能,家长可以通过AI声音取样,定制专属有声绘本,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让家长的声音随时陪伴孩子成长。
另外,另一款则是奇异果儿童版。
奇异果儿童版的界面同样走萌系风,一进入界面便会自动播放近期观看的热门动画片,还有适宜儿童的电影、课程在首页推荐。
电视端的家长设置功能同样丰富,包括宝贝信息、时间控制、禁看片单等内容,甚至还可以在查看报告这里扫描小程序,查阅孩子的观影报告、收藏片单,管理孩子的观看行为。
在家长破为关心的儿童视力问题上,奇异果儿童版采取弱蓝光高清播放,限定观看时长,保护儿童视力。
两者和“爱优腾”的青少年模式对比之后可以发现明显区别。
手机、电视上的青少年模式或青少年板块实际上还是根据成年用户习惯所构建的,使用场景更趋近于父母操控手机、电视为儿童提供内容,父母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是主导者。
但奇巴布APP、奇异果儿童版则是完全针对儿童设计,儿童可以根据自身使用习惯自主探索内容,更尊重儿童自身独立使用产品进行阅读、观看、创作的能力。
家长在其中仅仅起到了“宏观调控”的作用,可以放心让孩子通过电子产品自主探索内容,自己只需要偶尔查看孩子的观看状态。这种方式也更容易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三
给予“风火轮”
儿童的成长当然需要更多有益课程、动画等内容的滋养。这就像是小哪吒功力长进,需要风火轮、火尖枪等武器的帮助。
与国内媒体不太关注流媒体内容平台儿童内容截然相反,海外媒体时常评选Netflix上的最佳儿童电视节目,甚至还会列出相关榜单。
一些美国校园甚至出现了这样的神奇现象——教师为了方便教学,在课堂上播放Netflix视频。事实上,按照Netflix规定公开播放其内容是不允许的。校园这种公益性质的播放也因此成了灰色地带。
国内数字内容平台的强项在于利用运营手段以及AI、短视频等新的形态去构建儿童数字内容,和Netflix一样,爱奇艺也在为儿童构建内容生态。
比如儿童视频内容分发平台、儿童视频PGC以及电子绘本平台。以及众多头部版权动画,其中包含迪士尼、BBC、美国尼克儿童频道、央视少儿的动画内容。
仔细去看奇巴布APP里的功能,可以发现它主要分成了五大块。
听:儿歌、童谣、国学以及科普等音频节目;
看:电子绘本,《嘟当曼》、《小猪佩奇》、《猫和老鼠》等动画片为主的视频内容;
学:奇巴布课程表上提供了艺术修养、识图识字、世界文化这些课程,家长可以对每周对孩子的学习进度进行安排,还可以自主升成学习进度,方便家长察阅。
玩:记忆大师、小画家、宠物乐园、娃娃机等,用于培养孩子记忆能力或者反应能力;
创:小奇星短视频,用语激励儿童的自我创作能力;
这些内容还可以靠前文中所说的“奇鹿”虚拟伙伴来调用——它是陪伴和约束儿童的AI伙伴。孩子可以通过和“奇鹿”对话,获取适配内容。“奇鹿”还可以辅助儿童精细管理智娱时间。通过AI技术和语音识别技术,爱奇艺为儿童分龄推荐适配内容,精细化管理儿童的智娱时间。
不过,和美国相比,国内儿童数字内容还是不够丰富,媒体重视程度也不够。
像在奇巴布APP之中,内容来自于迪士尼和芝麻街——美国公共广播协会(PBS)制作播出的一档儿童教育电视节目。但是在国内,目前尚无这类规模庞大且制作专业的工业化儿童数字内容生产企业。
也就是说,国内儿童数字内容的生产依旧有待加强。
在我看来,国内企业不管是和Netflix这类流媒体平台和芝麻街这类专业儿童内容生产平台相比都存在差距。
四
不可逆转的趋势
电子产品+数字内容已经构成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它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它对儿童带来的影响无法靠抗拒解决问题,与其鸵鸟思维,倒不如积极拥抱。尤其是企业,身在其中可以起到更主动的作用。
从全球范围内看,科技公司、教育公司以及创业公司都在不断渗入“儿童教育+科技”的产业链条之中。
最典型的案例是,Netflix正在试图打造儿童教育版图。
今年5月,美国科技媒体techcrunch便报道称,Netflix正在进一步投资其儿童节目。Netflix已经收购了Storybots,一家儿童媒体公司和品牌。
Storybots的节目“Ask the Storybots”于2016年首次在Netflix上推出。Netflix的更大目标是拥有自己独立品牌的流行儿童教育节目。
国内互联网公司、教育公司、创业公司同样在寻找自己的位置。
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在智能音箱和AI技术吸引第三方教育类产品;新东方、好未来为代表的教育公司投资了“凯叔讲故事”为代表的儿童内容教育品牌。爱奇艺为代表的流媒体公司则是用“内容+技术” 构建儿童数字内容生态。
国内的儿童数字内容产业在这些公司的参与下逐渐形成了一些小趋势。
1、内容生态的构建,一批内容公司投入到了儿童数字内容的生产之中;
2、AI技术普遍运用,一些互联网公司试图开发智能音箱等硬件,通过智能语音分发内容;
3、教育类公司也在不断投资数字内容产业的创业企业;
技术和内容如同两个胳膊,把“小哪吒”们成长在怀抱之中。
“小哪吒”们的教育需要更多内容平台主动参与,互联网平台也可以更加重视技术和内容手段,以此缩短和美国代表企业的差距。
“小哪吒”们的教育和管束,不只是家长的事情,也是各个行业企业的事情。
这既是一门生意,也是服务社会的方式。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