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很多大企业从来不做广告?
一般来讲,大型企业都需要推广自己的品牌,常常会通过“广告”的形式来提高品牌的识别度,这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儿,比如可乐饮料在九十年代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销量非常惨淡,消费者都觉得那是一罐难喝的药汤,后来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持续改善配方,以适应东方人的口味,同时,花重金聘请潘玮柏、周杰伦等当红明星,推广可乐文化以及自家品牌,逐步在中国建立起成熟的销售体系,有专家评论:可乐之所以能在中国大面积流行开来,两家具有特色的广告功不可没;同样地,中国品牌也常常借助美国明星来推广品牌,如前几年中兴手机在NBA火箭队主场大面积做广告,快速提升了ZTE品牌在美国的识别度,还差点创造一些销售的小高峰。早年央视广告、春晚的广告,每秒钟都需要支付六位数字的费用,从这个角度讲,广告之于企业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漫天的企业广告中,我们也非常容易发现:有些大型企业,品牌也是响当当的,但他们却从来不在电视或者网络上做广告,最起码,不像有些企业那样重视广告,如华为、苹果、富士康,还有一些电商品牌等等,我们几乎很难看到他们的广告,莫说类似“黑芝麻糊”式的经典作品,就连“收礼只收脑白金”式的烂广告也难得一见,但这并不代表,这些企业不重视自己的品牌,事实上,他们都有着独特的宣传方式,比之广告要高明地多。
广而告之,聪明的企业有1000种手段
做广告的目的无非是“广而告之”,提高企业品牌识别度,要实现这个目的,除了单纯的广告输出之外,聪明的企业有1000种手段。相信很多人都记得2014年春天,滴滴和快的的补贴大战,表面上看,两家企业都疯了,真金白银地取悦消费者和司机,但补贴大战真正的本质是一种“广告”行为,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广告行为。如果按照九十年代的方式,滴滴、快的有可能会邀请成龙担任代言人,宣传一些类似“我们要努力,打车就用滴滴”之类的广告语,然后,支付佣金一亿元,不但推广效果很难保证,还要担心倒闭的事情(不信去看看霸王洗发水、爱多VCD什么的)。现在,他们把明星的天价广告费,化整为零,人人有实惠,且自动成为滴滴用户,况且,这么高的肉搏补贴,本身就非常具有新闻价值,媒体都会跟踪报道,传播力度一点都不比单纯的广告差。
笔者认为,未来的广告模式不会再青睐天价的明星,他们带动粉丝购买的能力,正在逐步减弱,最流行有效的广告模式,就是这种“烧钱补贴”的模式,把广告费直接给到消费者,让普通人口口相传,如此的宣传力度比之传统广告要大20倍以上。
一些企业还会利用“社会事件”来提高知名度,如王老吉和加多宝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不仅搞清楚商标的问题,还推广了凉茶文化,笔者有一位朋友,本来非常注重养生,饮料只喝白开水,但自从关注了那场官司之后,觉得加多宝非常弱小、可怜,就是开始研究凉茶,竟然发现加多宝的配方竟然只比脑白金少了一味药,从而迷恋上加多宝,朋友甚至调侃:加多宝和王老吉可能就是商量好了,在法院里做一场品牌推广秀,显然,他们成功创造了大量新粉丝。还有,很多大型企业不做广告,是因为压根不需要,正如前些年的苹果,他们从来不会跑到中国的电视上,拍一个“汽车轧手机,手机还没事儿”的广告,在其最辉煌的几年,全世界的媒体都会争相报道之,库克只需要假装弄丢一部“Proto原型机”,就能让iPhone长期占据各大媒体的头条,当然,现在苹果的影响力已经变弱,相信他们的广告数量也会越来越多,正如老对手三星,一直靠着良好的营销提振销量。
相比于苹果的风光、品牌全球知名,他们的代工商基本上都属于“闷声发大财”的风格,最典型的莫过于台积电、富士康、比亚迪等代工商,他们都是巨型的企业,实力雄厚,但业界之外的人,鲜有人谈论之,这是因为他们是典型的B2B企业,品牌并不面向终端用户,只需要服务好自己的直接客户,拿郭台铭的话来讲,如果非说我们有品牌,它们应该是:品质、速度、弹性,是客户的满意度,而张忠谋也发誓:绝度不会做品牌,和自己的客户竞争,至于说比亚迪就只在推出“汽车“之后,才逐步有了电视广告。
资源浪费,企业如何消灭无聊的广告?
如前文所述,滴滴、快的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广告模式,他们把天价的广告费分摊到了自己的用户手中,而非给到明星,显然,时代也早已意识到“不良、天价”的广告是一种资源浪费,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企业推广、维护品牌,不能再单纯地依靠明星代言,或者天价广告,更何况,要赶上一些天然自带“魔咒”的明星,企业简直是在自焚。
中国的广告很泛滥,但不得不承认,缺乏经典的作品,有些纯粹就是垃圾,笔者在童年时代,特别喜欢看《射雕英雄传》,但两集中间一定要插入很多广告,而且是那种粗制滥造的广告,就是一个蓝色的背景,然后,有人读大段大段的广告词,标题是好消息、患者福音之类的,这些广告占据了电视资源,但却丝毫没进入“消费者”的心里,还有,那种贴到厕所里、电线杆上的广告,不仅被人直接跳过,还需要管理者投入大量的人力清除之;最近十年也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广告,如羊羊羊、狗狗狗、猪猪猪,十二生肖都读一遍,笔者仅仅记住了这搞笑的一幕,却不知道他们在卖什么产品,更可怕的是,商品逻辑从来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广告的费用一定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就是为什么一件某运动-品牌的衣服,成本仅有20元,但挂到专卖店里要卖到780元才能赚钱,消费者有很大一部分费用是在为“广告”买单,把钱白白地给到一些小鲜肉、小戏子…
好在,随着越来越多科技工具的发明,广告的泛滥程度会逐步降低,普通消费者实在没有必要为“广告”买单,我们只需要为“技术、品质”买单,享受物美价廉。(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