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成长型社交和自杀式社交?

原标题:如何分辨成长型社交和自杀式社交?

人在职场,身不由己,要想做喜欢的事情,就要先做不喜欢的事儿,社交大概就是职场人“不喜欢”的事情之一。社交之所以累,正在于每个人都试图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并不真实”的一面,如鼓吹自己的辉煌历史和人脉资源,又比如女人们浓妆艳抹,把自己打扮得非常精致,试图钓到一个金龟婿,自此走上人生巅峰。

理想很高远,现实很骨感,职场上充斥着大量的社交,有些确实是高质量的,不仅让人心情愉悦,还能有很多收获,但更多的普通社交,只是大家聚个餐,经常出现拼酒的情况,地位低者,需要在40秒内喝完一瓶啤酒,或者跑到厕所吐完之后,接着再来新的一轮,这样的社交除了获得一个酒精肝或者将军肚,估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收获,笔者把这些社交称之为“自杀式的社交”,此类的社交玩得时间久了,人类精神就会变得麻木,甚至出现长期不成长的状况,浪费时间的同时,又毁掉身体,真地太得不偿失!

人类始终都是社会动物,完全不参加社交活动,是不可能的,但聪明人在社交中,都懂得管理时间、管理身体,同时,拓展自己的视野和学识,笔者称之为“成长型社交”,而区分成长型社交和自杀式社交就变成了非常重要的课题。

向上流动,职场人如何在社交中成长?

平心而论,职场中的成长型社交并不多见,需要集合太多的因素。首先,职场中要有良好的氛围,同事之间不搞党争,不背后捅刀,办公室里普遍存在的关系是良性竞争,不同性格、不同职能的同事能够做到“彼此欣赏”,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有可能出现“成长型社交”,大家坐下来,更多地谈行业变化、谈未来趋势,交流有价值信息的等等;

其次,社交中的高端人群,如董事长、CEO愿意社交,不吝啬分享人生经验,同事们则要懂得“团队合作”是致胜关键,唯有共同进步才是阳关大道,说得通俗些,自己的成长感应该来自于“实质性的进步”,而非人玩人,搞得别人不如自己才爽。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成长型社交需要参与的人,有足够的敏感度,把大家交流的信息、分享的经验转化成有价值的成长要素。之所以说,成长型社交不多,最大的问题在于,现代人对于“长期的成长因素”非常漠视,感知能力比较差,比如大家都在逻辑上认同“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在心理上又更喜欢,先把“有形”的鱼抢到手,而对于“无形”的渔技巧却等闲视之,又比如一些CEO或者企业高管,常常会在社交场合,分享一些人生经验,但听众却更关注是否“涨工资”,还自嗨式地提出“不要和我谈情怀”之类的价值观,殊不知,工资固然重要,但这些人生经验、工作思维却常常是“创造财富”的根基,用一句调侃的话来讲:当一切的素质都具备之后,赚钱、涨工资都是顺便的事儿!

成长型社交之所以稀有,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价值对等性”,很多人参加社交活动,或者维系一种关系,最主要的原因是想向上流动,或者获取相应的资源,但大家都有类似的原因,成熟稳定的社交关系一定是基于“价值交换”,说直白点就是:大家可相互利用,所以,要想参加成长型社交,先要提高自己的可利用价值,另外,要注意对等的社交,比如马云、柳传志、马化腾的社交相对来说是对等的,他们一起参加个乌镇聚餐,都会发现20个以上的财富机会,而一些记者借着采访机会,和很多政要都合过影,但自己犯事儿之后却无人问津,只能锒铛入狱,这就是典型的“社交价值不对等”:记者认为的成长型社交,实际上是无效社交,总之,成长型社交是稀有的,是一种“精华集合”的产物。

口无遮拦,自杀式社交比比皆是?

成长型社交是稀有的,是凤毛麟角的,它需要集成太多的因素来实现,但自杀式社交却遍地都是,只要出现一个“自杀因素”,这场社交就会有一股死亡的味道。

自杀式社交最大的特点就是浪费时间,无休止地消耗精力、伤害身体等等,如前文提到的,职场新人被要求在40秒内喝完一瓶啤酒,或者在卫生间喝吐了之后,再跑回来喝第二轮等等,有一些领导喜欢深夜泡吧、通宵麻将,这些都是非常伤害身体的行为,把这些习惯给到老中医,每天就是慢性自杀。另外,社交中最常见的自杀行为,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吃的太多,会容易发胖,而讲得太多,则会惹祸上身。前两年,一位央视著名主持人,已经红到发紫,在社交的酒桌上来了一段说唱艺术,言辞中充满着对国家管理者的不敬,没成想被人录像,于最关键的时刻曝光,自此,这位主持人被央视开除、销声匿迹,两年后再次露面,面容憔悴,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本来蒸蒸日上的事业嘎然而止,感觉有点冤枉,但考虑到膨胀之后的自杀式社交,姥爷并不觉得冤枉。

名人踏入自杀式社交,会毁掉自己,而普通人更要小心,毕竟,名人的事业戛然而止之后,尚有足够的余粮帮助其渡过下半生,而普通人丢掉工作,就会有大麻烦,可遗憾的是,普通人在酒过三巡以后,更容易管不住嘴,借着酒劲儿把对公司、对领导的抱怨,一股脑儿地全都倾泻出来,而在酒桌的另一端,或许就普遍存在着领导的“间谍”,事实上,中国职场之所以累,正在于,领导太喜欢安插间谍,把一些他们想知道和不想知道的信息都收集起来,而员工在社交中的言论,更有可能遭遇监听,况且,酒后失态也会给人留下“不自律、控制力差”的印象,最终体现在个人品牌塑造,以及年终绩效评比中。

最后,笔者建议任何职场人都要更深刻地面对社交,认清楚社交的本质,碰到凤毛麟角的“成长型社交”,要积极参与,汲取营养,同时,管理好自己,依靠自律精神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避免自杀式社交,谨记,人类社交贵精不贵多。(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6-21
如何分辨成长型社交和自杀式社交?
之所以说,成长型社交不多,最大的问题在于,现代人对于“长期的成长因素”非常漠视,感知能力比较差,比如大家都在逻辑上认同“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在心理上又更喜欢,先把“有形”的鱼抢到手,而对于“无形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