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络“有毒”?防沉迷有招!
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从小经历了“电子海洛因”的时代,被家长严格控制着不让玩游戏;长大之后有了自己的孩子,想让他们无拘无束地成长,对他们也就格外“仁慈”,再加上现在手机、电脑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让不少孩子过早过多的接触这些电子产品,慢慢成为依赖。
一个小小的约定,让孩子自我约束
5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正式将“游戏障碍(Gaming Disorder)”列为一种精神疾病,主要现象表现在:对游戏失去控制力,对游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致于游戏优先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
正常的游戏娱乐我们是支持的,但是过度放纵的话,不管对自己还是对将来孩子的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要让孩子去玩,但也要有所节制才行。
许多孩子从小就“自学成才”,用iPad根本不是难事
我也是一个6岁孩子的父亲,在女儿的成长中,有一件事印象非常深刻,在她才3岁不到的时候,有一次回到家看到我的父母,也就是她的爷爷奶奶和她围在一起玩iPad。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教过她如何使用iPad,对于孩子的“无师自通”,一直不太会用电子产品的爷爷奶奶非常开心,一直夸她聪明,笑呵呵地看她玩。
直接制止肯定是不行的,不单影响大家的心情,而且也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只能参与其中。主动教她唤醒Siri并且让她自己说出“五分钟后叫我”,iPad就会在后台开启计时,这五分钟让孩子随意玩iPad。时间到了Siri发起提醒,孩子也很自觉地关掉iPad,和我们玩别的玩具了。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从那天起,孩子想玩iPad都会主动跟Siri“约定”好一个时间,而这个时间每天不会超过20分钟。
这些适合孩子玩的APP才是他们应该使用的
而我则负责在iPad里安装一些适合她使用的APP,比如宝宝巴士系列、巧虎系列,在信息时代,无法完全切断她和电子设备的联系,就只能选择一些适合她的应用了。而通过这些APP,她也学会了很多知识,比如很小就能跟读一些简单的英文单词、认识不少文字和拼音、知道水分蒸发形成雨滴的过程……
所以,家长在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中,绝对不是将手机、iPad丢给他,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自己玩别的了,而是和他一起互动,有选择地让孩子通过游戏,学习一些在相应年龄段应该获取的知识。而通过这些游戏,孩子对知识的接受度也更高,潜移默化地就学到了不少东西。
善用手机功能,限制使用时长
用好屏幕时间功能,让孩子有所节制
孩子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他/她会有自己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家长其实很难控制他们玩多久、玩什么。所以,如果是iOS设备,家长最好为孩子建立一个儿童账户,然后通过“屏幕使用时间”来进行监管。
在系统设置中开启这个功能后,就可以自动记录每个APP的使用时长。而且这是系统级功能,如果不知道预设密码是无法关闭的。而家长也可以在自己的设备上监控、管理某类应用的使用时间。
游戏时间到了之后,就会锁死应用
比如你可以让孩子的设备周一至周五只能玩半小时游戏,而在周末适当增加时长,如果表现好,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奖励。时间到了,游戏类应用就会被禁止使用。而这个时间,最好是和孩子商量好,不但能控制孩子长时间玩游戏,也能让他从小养成契约精神。
还可以对孩子浏览的内容进行限制
另外,在这里还可以对孩子的设备进行权限控制,比如是否允许购买付费应用、某类功能权限等,应用分级、网页内容筛选等也可以进行设置,让孩子浏览适合自己年龄段的内容。
不少Android手机都有类似的功能
至于安卓平台,同样有类似的功能,比如不少手机都支持的“访客模式”或者“儿童模式”,开启后可以限制手机的部分功能。比如你可以在孩子上课期间限制游戏等APP运行,放学回家完成作业之后,解锁让他适当玩一段时间。
熊孩子乱花钱必须严防
“熊孩子”犯的错,父母也要承担一定责任
相信类似的新闻大家看过不少吧,熊孩子重金打赏主播,或者在游戏中疯狂消费,将父母的血汗钱挥霍一空。这也不能完全怪孩子,他们对金额多少可能根本没有概念,觉得就是一个数字,我觉得,这其中父母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我一直认为,就算孩子玩手机,父母也不能完全不闻不顾,不说监控,至少要做到诱导和陪伴,孩子在玩什么,玩了多久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一定要关闭免密支付,并且可以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指导他自由支配
以我的经验来看,将手机给孩子玩,最好不要直接告诉他密码(包括解锁密码和支付密码)。这样一来,孩子想玩的时候自然会找你解锁,是否答应就看你如何把控了。更关键的是一定不能让儿女使用自己的支付账号,不然看到账单的时候就会哭的。
首先一定要关闭免密支付,虽然方便,但这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孩子长大之后,你还可以定期给他一定的钱,比如使用微信支付中的亲属卡,设定一个每月限额让他自由支配。而且,这些钱也绝不能让他乱花,要用他熟悉的东西打比喻告知人民币的价值,告诉他哪些东西是应该买的,让他从小养成理财的习惯。
用陪伴代替防沉迷
其实,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已经非常高了,相关部门也对这一现象非常重视。比如日前国家网信办就统筹国内主流视频网站,推出“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还有此前腾讯上线的成长守护系统,可以让家长监控孩子登录游戏的时长,并远程管理……
作为一名家长,我认为这些保护措施很好,我也会和孩子一起使用,但是,这样也导致孩子在被“防沉迷”之后,心中还会想着游戏,做其他事可能也会心不在焉。我觉得更好的方法是培养孩子更多的兴趣,用其他活动冲淡他的游戏时间,减少对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的依赖。
比如,和孩子一起读书、运动,或者根据孩子兴趣学习琴棋书画,家长在陪伴中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并且在每一次进步时给予鼓励,这样孩子的积极性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当然,也不是完全不能让孩子玩游戏,可以一起制定一个计划,回家后先完成作业,然后才能玩游戏,并且中间要预留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盯着屏幕损伤眼睛。长久以来,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依赖度也不会很高,这才能够健康成长。
本文摘自《电脑报》:新闻周刊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 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