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来自麦肯锡的预测,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驾驶汽车和服务市场;另一方面,欧盟也规划在2030年将步入完全自动驾驶社会。
作为信息通信、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道路交通等行业加速跨界融合变革的新兴产物,智能网联汽车正在成为全球产业创新热点与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并且引发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包括IBM、英特尔、微软、谷歌、苹果、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全球赫赫有名的科技巨头在内,众多高科技企业更是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这一市场,一个前所未有的智能出行时代正在来临。
面对前景如此广袤的智能出行市场,中国汽车产业即将迎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又应该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去年我们在这里探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今年的主题是‘科技悦行、万物智联’。有着130多年历史的汽车行业,此时此刻正在经历最为深刻的变革。”在2019吉利汽车技术日暨第二届龙湾论坛上,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如是表示,“其中有两个非常明显的趋势:第一,世界汽车市场的中心向东转移,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汽车消费国;第二,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正在不断加速,中国有机会在全球智能科技发展和应用方面捷足先登。中国在城市智能管理、移动支付、电子商务、视频社交等智能科技应用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这些都是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的有利因素。”
李书福指出,在以往的汽车产业变革中,中国汽车品牌没有参与机会。然而在世界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变革中,中国品牌不仅要 参与,更要抓住历史机会转型升级。在经历了初级创新、引进吸收、自主研发、突破创新的发展阶段后,中国汽车产业必须进入智能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这是中国汽车品牌不断向上的必由之路,也是生存之道。
那么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汽车品牌之一,吉利汽车这些年来在智能出行领域又开展了哪些创新呢?
2017年5月,适逢首个中国品牌日,首届吉利汽车技术日也应运而生。
2018年5月,吉利汽车与宁波市杭州湾新区共同打造的首届龙湾论坛,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技术创新风向标。
2018年,吉利汽车成为首个实现L2等级自动驾驶技术全面量产的中国品牌。截至目前为止,吉利汽车已累计完成了1200万公里实际道路测试,1亿公里仿真路况验证,并且通过吉利汽车已量产的智能驾驶系统,实现避免或减轻超过53%的交通事故。
2019年,吉利汽车联合中国联通与华为,共同演示了业界首个“5G Edge-Cloud智能驾驶方案”,为汽车行业实现无人驾驶规模化应用及生态化建设起到了行业标杆示范作用。
截至2019年4月,吉利汽车已累计售出45万辆搭载智能驾驶技术的车型,新量产车型L2配置率和市占率在全行业均位列第一。
2019年4月,吉利汽车成为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官方合作伙伴。杭州亚运会期间,吉利汽车将在亚运区域内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技术运营。
2019年5月10日,在第二届龙湾论坛上,吉利汽车正式发布了“爬行者智能系统”。该系统基于现有量产传感器配置,利用V2X技术借助“云端”、“路端”、“停车场端”的辅助设施,能100%实现自主泊车。此外作为融合汽车、网联、基础设施、政府和运营商的新生态技术入口之一,该系统还将为研发更高级别无人驾驶技术、创新出行生态打下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首个集成V2X+5G、边缘计算等技术,面向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等应用领域的综合性示范点——宁波杭州湾智慧城市国家级示范项目,也在本届论坛上正式签约。
“决定自动驾驶技术影响力的不仅是技术先进水平,更要从现有系统痛点切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表示,“交通管理部门和老百姓更关心的是安全,只有当自动驾驶技术和商业应用市场投缘时,才能完成自动驾驶汽车量产前孵化期的‘惊险一跃’,希望吉利成为自动驾驶汽车量产的‘头雁’。”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CEO、总裁安聪慧表示,吉利汽车将把握全球新能源、自动驾驶的创新变革机遇,开放共赢、合纵连横,力争在5年内,确保吉利汽车跻身全球汽车产业创新应用能力第一阵营。
“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按照我的理解,它将是一个由安全、健康、人、车交互构成的‘智能命运共同体’。智能驾驶的关键是智能,本质是汽车,特点是通信基础设施网联化,前提是确保交通安全、顺畅、高效率。我们必须摒弃浮躁的功利主义,回归人本主义,一切以人为本,把人的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李书福表示,“吉利愿意秉承开放共赢的精神,不断深化合作交流,汇集智慧,凝聚共识,携手推进中国汽车早日进入全球汽车价值链中高端。”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