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核战”未完结

原标题:手机“核战”未完结

曾几何时,咱们在买手机和电脑的时候,一定会注意这样一个数据:处理器是几核的。

由于当时电视广告也在铺天盖地宣传双核处理器、四核处理器、八核处理器,导致那时候即使是远离科技圈的大爷大妈,遛弯时候也会这么打招呼:换手机了啊?几核的啊?

不知不觉间,手机搭载了几核CPU这个概念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大概是对于一般用户来说,手机已经变成了彻底的日常用品,而因为同一价位能买到的手机,从配置上看已经大差不差,好像也没什么需要仔细对比的了?

那么,关于手机CPU的“核”问题,就这样彻底结束了吗?

或许并没有。原因在于核心数这个概念或许已经家喻户晓,但大核和小核的区别,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还是十分陌生的。手机存量战争时代的一个新机会,就隐藏在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里。

手机谈“核”,已经过时了吗?

从智能手机刚刚兴起不久,厂商就已经开始教育用户关于CPU核心数的问题。一般意义上来说,确实CPU的核心数越多,处理能力就越强,手机的性能也就越好。

而且毕竟CPU核心数再多也不会到三位数,这个概念非常容易理解,于是让大部分消费者都开始以此为参考来选购手机。

然而可能大部分消费者没有搞清楚的概念是,手机CPU核心,其实还有大核和小核的区别。

手机CPU的大小核概念,是英国著名半导体厂商Arm在2011年提出的。在此之前CPU确实只有核心数的差别。

在Arm的设计中,手机CPU可以不仅仅是用几个同样性能的核心并列,而是走向大小搭配的新玩法。

一般来说,大核的流水线为三发射甚至四发射,而小核心的流水线一般为双发射。相比小核,大核具备更快的指令处理速度核总线吞吐能力,其性能可以比小核心高2到3倍左右。

为什么要分大小核呢?

原因在于,手机CPU的多核设计,原本就是为了能够负载大型计算任务。但是在手机的实际使用场景里,有些时候需要的不是长时间负载大型计算,而是要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得计算爆发力。比如快速加载应用,或者手机触屏需要流畅体验的时候。

显然,这一类的“爆发力”场景非常多,但是调用多核处理能力却会带来效率降低。所以更实用的方式是用一个大核来提供短暂时刻的高性能反应,其他时候用小核来确保续航。

大小核设计,不仅是更加实际地解决了手机实用场景中的性能需求,更重要的是为手机体验提供了新的可能:比如,一大核三小核的四核设计处理器,可能在实际应用中体验并不输给八小核的八核处理器,而消费者付出的成本却可能大幅降低。

换言之,芯片厂商对于核心架构的理解与创新,正在让“手机核战”这个老话题,焕发出新的想象空间。

存量战争时代,大核CPU意味着什么?

到底大核小核应该用什么标准判定呢?

其实也很简单,用户可以通过 GeekBench等性能跑分工具,查一下手机CPU的单核跑分成绩。通常情况下,同样是采用了2.0GHz频率,大核的单核跑分至少在1600以上,小核最多达到1200。

而大小核处理器带给整个手机产业的变化机遇在于,这个创新点可以在基本不增加用户成本的前提下,极大提高用户的手机使用体验。

其原因在于,手机日常实用场景中,大部分时间是只有单核在工作的。那么把这个单核的性能提升上去,也就意味着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最常见的交互和启动APP等体验得到了大幅提升。而且由于芯片没有增加核心数,用户成本并不会大幅提高。

这样的低成本+性能优化,与如今的手机市场需求不谋而合。到今天,中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已经大幅下降,用户增量红利基本宣告结束,产业开始整体进入存量战争时代。

而与旗舰机用户可以基本只认品牌价值、核心技术创新,以及软件生态体验来买货不同,国内手机85%以上的出货量都是由中低端机型来完成的。

而这些机型的特点,是产品型号相当复杂,同质化竞争激烈。而用户很难判断究竟该如何选取产品。这种情况下,大核CPU芯片显然是在同价的前提下,带给用户以一个新的抉择砝码。

而另一方面,手机产品的增量市场,今天已经转移到亚非拉美等海外市场当中。这些市场正处在发育初期,高端机出货量有限。如何从芯片端开始保证手机产品的质优价廉,是行业共同谋求的主旋律。那么大核CPU,又恰好刺入了这样一个需求点。

因此上,如何保证大核CPU手机的性价比足够强劲,很可能是“手机核战”接下来的主要命题——而这也是移动芯片厂商新的战略机遇。

“核战”继续,所打开的产业机遇

事实上,大核CPU早在2014年就开始出现在华为和三星的旗舰产品中,至今仍是旗舰机的主流选择。但是由于成本高昂,几年过去了,依旧没有在中低端市场中铺开。如今我们看到的手机芯片产品,更多还是采用四小核的模式。即使一些主打性价比的八核处理器,也没有推出大小核设计的产品。

然而大核CPU带来的市场变化,很可能在2019年奏响。今天我们已经看到,紫光展锐在4月初发布了新一代LTE平台虎贲T310芯片。这款新品就是采用1颗大核心2.0 GHz Cortex-A75处理器核心 和3颗小核心1.8 GHz Cortex-A55 处理器核心组合。主打“四核配置、八核性能”的卖点。

为了配合大小核搭配的特性,虎贲T310上采用了中高端平台才会用的Arm DynamIQ架构。能够可对每个核配置不同的性能,进行独立的频率和电压控制,这样的架构特性可使CPU在获得更高性能的同时,又能精细化的控制功耗。这样的技术创新,让4核处理器在某些场景里甚至达成了高过8核处理器的性能。最终即是让四核的低功耗核低成本保留了下来,而用户收获了高端机才有的性能体验。

有理由相信,虎贲T310是一个产业机遇的开始。通过更具优势的架构创新和精细化调用,让低成本配置发挥出高水准性能,将是手机芯片市场接下来的主要航道。

在今天是,手机产品的创新能力已经普遍放缓。厂商只能在材质、外观设计等层面强调创新。然而基础算力的创新其实并未终止。换言之,核心体验的创新,才是供应链与手机厂商,最终收获用户口碑的根本。而“大核CPU”的创新解决能力,在这个节点上也就显的弥足珍贵。

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手机“核战”才刚刚开始。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5-05
手机“核战”未完结
大小核设计,不仅是更加实际地解决了手机实用场景中的性能需求,更重要的是为手机体验提供了新的可能:比如,一大核三小核的四核设计处理器,可能在实际应用中体验并不输给八小核的八核处理器,而消费者付出的成本…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