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华商韬略(ID:hstl8888)作者/贾澎
“这次我把屈臣氏在外国赚到的钱,用来贡献给香港,大家应该满意了吧。”
那次收购让淡马锡捡了个大便宜,被捡了便宜的是商界超人李嘉诚。
大跌眼镜
3月20日彭博报道,淡马锡正考虑以约3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手中10%的屈臣氏股权。
潜在的接盘者,可能是腾讯或阿里。对此,阿里、腾讯称对市场传言不予置评,屈臣氏方面也未回应。
类似传言,并非首次。
今年1月财联社报道,在收到一些收购意向后,淡马锡正在研究如何处置屈臣氏股权,部分出售是可选方案。
“淡马锡”为马来语“Temasek”的音译,是新加坡的国家主权基金,由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妻子何晶担任CEO,主要进行股权投资。
屈臣氏,则是李嘉诚的长江和记旗下连锁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连锁经营体系之一。
2014年3月,淡马锡以440亿港元购入屈臣氏约25%股权。
这次收购,淡马锡可谓捡了个大便宜。
2013年底,传闻屈臣氏准备在2014上半年,于香港、伦敦两地同步上市,集资最多780亿港币。当时屈臣氏的整体估值,在1920亿港币到3120亿港币之间。
但在2014年3月21日时,和记黄埔(第二年与长江实业重组为长江和记)毫无征兆地忽然宣布,由淡马锡认购屈臣氏控股24.95%股权,收购价格为440亿港币。随后,上市这件事,也就搁下了。
舆论哗然,机构大跌眼镜。
因为折算下来,此次交易屈臣氏整体估值仅为约1770亿港币,大幅低于市场对屈臣氏的估值区间。
而彼时屈臣氏旗下门店过万,不仅是和黄核心资产之一,也在和黄所有业务里业绩贡献第一。
2013年,屈臣氏收益总额1491.47亿港币,占和黄总体收益总额的36%;息税前利润117.71亿元,占和黄整体的18%,并且当时正处于业绩上升趋势中。
上市既能进一步释放价值,也可以让李嘉诚财富再创新高。并且,当时香港、新加坡和英国,都在争取成为这份优质资产的上市地点。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屈臣氏被“贱卖”给淡马锡都毫无道理。
李超人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
现金牛
屈臣氏诞生于1828年。当年,一位叫A.S. Watson的英国人在广州开了家西药房,取名广东大药房。由于沃森的粤语读音为屈臣,这个门店又被叫做屈臣氏。
1841年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屈臣氏随之南迁入港。到19世纪末时,已拥有超过30家门店,主营化妆和日用品。1966年,屈臣氏被和记黄埔洋行收购。
1979年,在当时华人首富、世界船王、同时也是汇丰董事包玉刚的协助下,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手上接下和记黄埔,随之拿下屈臣氏。
彼时,和记黄埔市值60亿港币,是当时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而李嘉诚的长江集团市值不过6亿。
在李嘉诚治下,屈臣氏进入发展的黄金期。进军内地市场也成为重要战略动作。
1989年屈臣氏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分店,到其开始发力扩张时,已经是2003年前后了。如今,屈臣氏在内地已经拥有超过3200家门店。
但屈臣氏的主要业务却在欧洲。其在欧洲经营的店铺数量超过6000家,为屈臣氏集团贡献了近一半的营业额。
2000年后,屈臣氏开始大举海外并购,把商业触角伸向全球。目前在全球24个国家都有门店,总数达14400家,年销售额过千亿。
李嘉诚以地产、零售、能源、通讯、基建5大板块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零售业的平均毛利不到15%,净利润不到3%,但却有着举足轻重的“现金牛”作用,为商业帝国的稳步扩张,提供了稳定而充足的弹药。
李嘉诚曾说过:“公司有了Profit(利润),但没有Cashflow(现金流)时,业务大多会撞板。”
虽然长期以来,和记黄埔零售业务的盈利只占总盈利不超过10%,但其年销售收入近1200亿港币,占整个和记黄埔总收入超过40%。这在2008年金融风暴来临时,为和记黄埔抵抗风险提供了强大保障。
对于和黄来说,屈臣氏既是不断盈利的优质资产,又是产生现金的重要战略资源。从和黄分拆出来独立上市,是最顺利成章的选择。
但风险,往往来自意想不到的地方。
李嘉诚要跑了!
全球金融危机咆哮的2008,欧洲经济跌入谷底,李嘉诚敏锐地察觉到抄底良机。2010年,他加速抄底,步步为营,成为英国最大的单一海外投资者。
与此同时,为应付庞大的资金需求,李嘉诚开始大规模套现香港和内地资产。每年仅一次大宗资产交易的多年惯例被打破,到了2013下半年,更是达到一月一卖的频率。出售标的包括南京国际金融中心、上海东方汇经中心、香港嘉湖银座商场及广州西城都荟广场等。
彼时,长江基建和和记黄埔海外业务版图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占集团业务的80%。长江集团香港员工为3万左右人,海外员工高达20万,早已是跨国公司。
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在香港的影响力,被称为连台风也要改道的“李氏力场”。一举一动,万众瞩目。
以李嘉诚为代表的一代港商,大多以地产起家,积累了巨额财富,以至于此后无论他们涉足什么产业、商业版图扩张到哪里,人们也习惯地称他们为“地产大亨”。
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香港房价不断高涨,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对“地产大亨”的舆论风向,也在微妙地改变着。
于是,在李嘉诚在大举进军欧洲的2013年,很多香港人认为,李氏家族看淡两地经济,正加速撤走资产。
一个明显的证据,是屈臣氏旗下的百佳超市,彼时占据全港70%的零售超市份额,但在那年7月,李嘉诚却在评估出售百佳。
脱亚入欧?作为香港经济腾飞的最大收益者,李嘉诚的这种“背叛”让人无法接受。
指责接踵而来,到屈臣氏拟上市时,更是达到高峰。
上市风波
屈臣氏收购百佳超市是在1972年。到了1984年,李嘉诚看到了中国有限度开放外资零售业政策的机遇,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合资百佳超市。
这比屈臣氏还要早5年进入内地市场,更早于沃尔玛、家乐福、正大集团等外资零售入华近10年。当沃尔玛进入中国时,百佳超市已在北京、上海、广州开设了近50家门店。
但随着竞争加剧,百佳超市的毛利率出现持续萎缩。
2013年7月,和黄发布公告称“正就对以百佳为主要品牌经营的超级市场零售业务进行策略性评估”。
市场对此解读为,和黄欲为屈臣氏的分拆上市赢得更好的估值,而剥离可能拖累业绩的百佳超市。
不久,百佳即启动招标。
消息一出,各路资本闻风而动。然而,8家竞标者中出价最高的,也仅有28亿美元。不但达不到和黄的40亿美元叫价,也达不到李嘉诚35亿美元的心理底线。
于是,到10月时,和黄又发公告,称“不会于此刻以私人交易方式出售百佳业务”,同时表示,将策略性评估范围扩大至屈臣氏集团所有零售业务,“不排除于适当市场就所有或部分业务公开招股的可能性”。
一时间,市场认为屈臣氏集团上市已成定局。
到了年底,消息更加具体清晰:屈臣氏准备2014年上半年在香港及伦敦两地同步上市,集资最多780亿港币。
对于在伦敦上市的说法,李嘉诚曾提到:按英国当局规定,如果公司总部前往英国,更容易取得当地上市资格。
英媒对此解读为:李嘉诚正考虑把屈臣氏总部由香港迁至英国。
消息一出,在很多港人心中,李嘉诚的形象一落千丈,甚至从楷模沦为奸商。
85岁高龄的李超人,彼时心中的感想,不得而知。但在2013年12月03日,沉默5年的他,破天荒地接受了一次长篇专访。
专访中,李嘉诚解释自己是“低买高卖”,希望外界不要定义为“撤资”。也道,长和系“一定不会迁册,永远不会离开香港”。
在2014年2月28日出席长和系业绩会时,李嘉诚再次强调:“会在两个地方上市,因市值相当大,但香港一定是其中之一。”
“大家应该满意了吧”
然而,没出一个月,2014年3月21日,和黄突然宣布:股权被低价卖给了来自新加坡的淡马锡。后者表示,看好亚洲尤其是中国长期的增长潜力。
双方也一致同意,在适当时候安排屈臣氏集团上市。
在新闻发布会上,李嘉诚表示:“是我们主动联络的淡马锡。”
谈及屈臣氏上市地点问题,李嘉诚改口道:“只考虑新加坡同香港。因为三地上市,准备工作很多。”在时间上,他说预计“两三年内”。
此后,李嘉诚再也没提过屈臣氏的上市了。
2014年5月27日,有消息又称,屈臣氏吸引了22家银行团参与,共融资150亿港币。融来的资金,与3月淡马锡的440亿港币一起,偿付其股东和记黄埔集团欠下的借款;同时,也将向股东派每股7港币的特别股息,用来回馈香港股东。
李嘉诚似乎尝试用这种方式,给港人一些精神补偿。
若按当时市场对屈臣氏估值的中间价2500亿计算,与淡马锡的交易,也让李嘉诚账面损失了185亿港币。
当时李嘉诚表示:“人家说香港是属于李嘉诚的,这次我把屈臣氏在外国赚到的钱,用来贡献给香港,大家应该满意了吧。”
然而“大家”似乎还不满意。
“撤资论”并未销声匿迹,反而变本加厉。
2015年9月,一篇《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刷屏。因为影响太大,87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写了一封公开信。
信中他强调:“李嘉诚不会跑,也不愿跑,更跑不了。”
去年3月16日,90岁的李嘉诚宣布退休。今年年初,他助华为打开了英国5G市场;而今,也依然在努力帮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
李超人确实没有跑,“也不愿跑”。
而今,新零售冲击下业绩增长放缓的屈臣氏再出传言,业界推测淡马锡可能失去了等待屈臣氏上市的耐心。
2013年以来,市场对连锁零售业可谓是越来越看淡,而从传闻批露的交易价格看,当年买了便宜的淡马锡最终也并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多年过去,屈臣氏的估值不但没有比2013更贵,反倒是更便宜了。
回头再看,李嘉诚当年迫于压力搁置上市安排,可谓是错过了收获屈臣氏的好时期。眼睁睁的看着一场漂亮的仗打成了这样子,屈臣氏可算是李嘉诚这些年最纠结,甚至憋屈的生意了。而他原本是看对准了机会,也看到了风险的。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即便是公开强调自己不喜欢意外的李嘉诚,也难逃意外的风险。这是商业交易里的无奈,在这越来越变幻的环境,也可以说是常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